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复习指导 >

心理学指导:青少年上网成瘾分析及辅导

2009-07-05 

新课程对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还在实验和探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教师们正在诸多的矛盾与冲突中摸索着、尝试着、实践着,脚踏实地地前进着。

冲突一:教师角色的新理念与旧观念

现象:教师们叫苦连连,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言不听,计不从,甚至有的还敢顶撞教师,与教师作对。
反思:当今的中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传教士”的角色,学生是书本和分数的奴隶,惟师是从。这种现象反映出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师观根深蒂固,习惯于过去学生的绝对服从和教师的绝对权威,而对新课程中要求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很难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该放下架子,放弃教师至上的尊严。还应着眼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

冲突二:减负与增效

现象:有很多教师叹息新课程“减负难”。新教材里的双基训练习题的减少,会导致巩固双基的目标弱化;一节课上完了,课后的习题也处理了,作业也没了,负担减轻了。可新的问题来了,动不动就有家长打电话到学校责问,现在孩子放学回家怎么就没有作业了,这样能保证质量吗?
反思:以上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声音,真实反映了减负的现状。一部分习惯于应对考试而强化训练、题海战术的家长、教师担心减负会减效,使教师、家长处在减负与增效的矛盾中。减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人把减负简单地理解为减少课时、减少题目、减少乃至取消考试、取消作业,以为这样就完成了减负的任务。实际上,减负是减去那些过度重复、机械、低效或无效及惩罚性的课业负担,力图建立一个更加优化的教学体系。要通过优化,通过减负,达到增效的目的。
减负必须处理好作业与“减负”的关系。除文化课应有的书面作业外,学健体的作业,学劳动的作业,学审美的作业等都需要。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良好的合作和思想交流,这是学做人的作业;观看适合的影视节目,既是德育作业,又是美育作业;小发明、小制作、小饲养等,既是实践性作业,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业。这些作业不仅不能减,还要增加,在限制学生课业的数量负担,协调各学科的课业负担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增加作业的个性与可选择性。

冲突三:传统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创新

现象:有教师认为新课程已经实施几年了,可教学管理的模式却没有根本转变。比如对备课的管理仍然倾向于标准化与统一化,单元课时进度要统一、课时教案模式要统一……这些现象使备课趋于形式化,教师每学期必须要写满满的一大本,写少了还要被冠以备课简单的帽子。这些僵硬的备课管理要求,使备课成了教师沉重的负担,失去了教师教学特色,阻碍了教师的教学创新。
反思:新课程的实施,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应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特别给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一些教育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对新课程的深刻思考,教学管理仍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层面上,这有悖课改精神。
要改变这种状况,鼓励教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首先管理者应按照新课程理念,尊重教师,重视唤起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造欲望。其次需建立起以新课程为导向的科学、高效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中,要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鼓励教师求实创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应少“刚”性,多“柔”性,让教师在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才华得以施展。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求实、求真、求新”。一堂课怎么教,学生怎样学,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学情,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若机械地强求绝对统一,教师没有个性、学生没有特色,更谈不上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冲突四:发展性评价与传统分数

现象:由于各类招生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标准,导致人们对教育工作评价的主旋律是看学生分数和升学率,从而使发展性评价受到传统分数的制约。
反思:这一棘手的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出分数仍是目前社会评价教育、家长评价学校、领导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杠杆,它显然与新课程中的发展性评价观相矛盾,同时也充分地暴露了新课程实施中:(一)学校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由于目前学校评价的改革与新课程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信心不够。(二)
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滞后。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看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评价主体是一元的,基本上是校长和教研员说了算,教师、学生和家长很少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这使得教师评价存在很大的不公正性。(三)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只注重考试分数。
要扭转这一局面,一是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主动学习并大力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使其深入人心,真正使社会、家长、学校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合力,构筑坚实的基础。二是全面改革各类考试招生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真正实现考试多样化,使教师和学生有展现特长和潜能的机会。三是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不仅评价学业,同时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冲突五: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具

现象:许多优质课竞赛可谓是一个课件的大展赛,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成为了教室内的饰物,黑板干脆成了“空白板”。纵观这些课件却发现:有的课件不过只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堂干脆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鼠标点点,小棒指指,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有的教师把课件做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放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教者手忙脚乱,反倒被动。
反思: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确实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信息工具,但在本质上它只是一种认知辅助手段和工具,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甚至完全取代我们的传统教具,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引领动态的课堂,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做法甚为不妥。

冲突六:课程开发与资源有限


现象:有的老师说,教材内容太少,十五分钟就讲完了,不知道干什么;也有的老师说课文这么多,课时不够;还有的老师一个劲儿地抱怨:课程资源缺乏,无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也难以实现合作与交流。
反思:以上教师的发言表明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不清楚什么是课程资源,更不知道如何去开发资源,而将课改中遇到的困难简单归结为课程资源的匮乏和有限,甚至有的地方和学校把课程开发仅仅理解为编校本教材。
问题并不在于资源的短缺,而在于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树立鲜明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校内校外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或非物质资源。教师要彻底改变学校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一篇新闻、一段广告、一盘菜、一个小笑话等等都可能为教学服务,这些资源直接来自于生活,学生会感到亲切,因此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十分重要;其次应将视野投向整个社区,广开思路,大力拓展,尽可能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充分发挥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使课程资源在不断地收集、筛选、整理、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