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考acca的动机,最初也是被工作所迫。在国有企业从事了若干年的财务工作后,跳槽到一家非常纯粹的美国大公司(财富500强)。虽然凭着自己的英文功底,很快地在短时间内适应了全英文的工作环境,快速掌握了财务上的一些国际化的操作模式和专用术语,但是现学现卖和零星积累总让我觉得在知识体系上不够完整,而且很难自主地再上一个台阶。这时候我下定决心通过考试来强迫自己学习国际通行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同时根本性地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在经过一番比较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国际上影响力最大,据说也是难度最大的acca考试。
整个acca的考试,我都是通过自学完成的。听说参加培训可以比自学少花很多时间,它是有针对性地根据考试要求来准备的。但我觉得通过考试绝对不是我学习acca的唯一目的,我希望能够系统扎实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所以我选择多花点时间自学。自学碰到问题时,我会先做个记号,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去纠缠它。等读到第二遍第三遍或是做过一些练习后,大多数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当然,对于那些读书时间比较少,或自学能力比较弱,或财务基础知识比较欠缺的,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培训课程可能还是有好处的。
说起3.2chnadvancetaxation的考试,能取得中国大陆第一名的成绩,可能是因为选考这门课的人数比较少。在acca一些论坛上经常看到有人询问3.1至3.4要选考哪两门,多数人推荐通过率较高的3.3和3.4,而3.2chn是最不受推荐的一门课,原因是缺乏完整的教材和习题,通过的风险较大。而我执著地选考这门课,一个是因为我的2.3chntaxation以82分的高分通过,还有一个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这门课对于在华的外国公司在taxplanning(税收筹划)方面特别有指导意义,而我本身就是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可以很容易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来源:m
要通过3.2chn,光熟悉教材和练习历史考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自己做大量的课外作业。自学3.2有个特点,看完两遍教材后,做历史考题是几乎大多数题目都做不出来的,因为历史考题和教材基本上关联度不大。但历年的历史考题本身却关联度很大,也就是说题型很有规律,重点的税收法规会多次重复地出现在不同年度的考题中。所以,我就把历史考题中出现过的所有“国税发×××”的税收法规文件,以及近几年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的税收法规全部从网上下载并打印出来,然后把这些文件中的重点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自己翻译成英文),考试前反复熟记这些笔记本上的内容。另外还要自己买一两本税收筹划的书,对历史考题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税收筹划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阅读,培养一种税收筹划的意识和思维,这对今后的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acca的这种stepbystep的考试方式,能够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因为几乎每一类的课程都要通过两至三门的考试,全部考完试后就不容易再忘记了。从开始学习acca的那天起,它就已经不断地在我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考完leveltwo后,我基本上可以用比较专业的和国际通行的英文表达方式和国外同行交流专业问题了,比如对国际会计准则(ifrs)的理解和运用,解释中国税收法规和税收筹划方式等。考完levelthree后,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就更加深入和完整了,在工作中随时可以学以致用。acca就像一串钥匙,不断地为我在工作中开启一扇又一扇的专业之门。
acca不只在外企有用武之地,在准备上市或已经上市的民营企业或国有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学习acca也是非常实用的。首先是中国的新会计准则已经基本上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不管在国内还是海外上市,都面临根据中国的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或外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问题。通过了acca的2.5int和3.6int的两门ifrs的考试后,再来理解中国的新会计准则,就十分轻松了,大部分新准则的难点内容,如:衍生金融工具、递延税收、特殊行业准则、资产减值、合并报表中的企业商誉等,在考ifrs时已经非常熟悉了。而且一旦熟悉了ifrs后再阅读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如香港的会计准则,基本上和ifrs也是大同小异、触类旁通的,阅读和理解起来十分轻松。此外,2.4和3.7的财务管理,不仅包含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常规内容,还包括一项特别详细和重要的部分,即风险管理:如何运用各种金融及其衍生工具(远期合约、期货、期权、调期交易等)来规避汇率、利率等各种财务风险。现在国内的企业运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一旦出现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或利率汇率的变动,只能被动蒙受损失,这种案例在国内十分常见。如果民营企业或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都能有风险管理的理财思维和基本知识,一些企业就能少吃很多哑巴亏了。来源:m
两年来每天挑灯夜读、头悬梁椎刺骨的acca学习考试生涯结束了,6月份顺利地通过剩余的四门考试,也算是为这段艰苦的岁月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这段学习的收获,我相信是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释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