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语文 >

名师高三语文备考策略例谈

2008-10-03 
高三语文备考策略例谈 名师档案--孙永河 东北育才学校语文教师,全国中学语文“十佳”教改 ...

高三语文备考策略例谈

名师档案--孙永河
东北育才学校语文教师,全国中学语文“十佳”教改新星、辽宁华育“十佳”中青年教师、沈阳市名师、沈阳市优秀教师。

语文复习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头绪过于纷繁杂乱,而且似乎没有要点可抓,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我想,确定一个科学的复习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定能使语文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体把握复习规律

【关键词】统筹 教材 效益

语文复习应遵循怎样的思路?我的想法是“科学统筹,提高效率;回归教材,强化记忆;熟悉题型,掌握规律;查缺补漏,追求效益”。就是说,在复习的初始阶段应对整个复习加以统筹,要做到心中有数。高三语文复习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对教材的系统梳理,强化识记内容的复习;

第二步:针对高考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训练的重点在质不全在量,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研究摸索解题规律;

第三步:通过测试诊断复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解决疑难问题。

就我个人的经验,复习过程中“教材”被忽视的现象不可谓不严重,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教材既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文学常识”和“名句默写”,也是我们进行文言文复习的重要依据,还是我们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针对题型专项突破

【关键词】题型 规律 表达

实践证明,能否熟练掌握重点题型的解题规律并灵活运用,往往决定着高考的成败。比如,应对社会、自然科学类文章,我们就可以遵循下面的方法顺利找到答案:读一读——明确内容,整体把握;画一画——抓住重点,快速入题;理一理——理清层次,辨明关系;审一审——审清题干,有效排除;找一找——锁定区域,注意标志;比一比——掌握方法,精心比较。至于主观试题,其情形往往更为复杂,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比如在诗歌鉴赏复习时,我们不妨关注如下要点——

了解诗歌类别,掌握内在规律;

熟知基本题型,吃透高考试题;

结论简洁明确,明晓术语含义;

强化分析过程,提高表达能力。

无论是边塞征戍诗、爱情怨女诗、山水田园诗,还是思乡宦游诗、咏物抒怀诗、即景抒情诗,每一类诗歌似乎都暗藏着特有的审美规律,如果能对此有所了解,必定会为解题带来方便。

另外,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其问题设计无外乎意境分析、技巧分析、推敲炼字、把握风格、比较辨析等几个方面。只要在复习过程中“吃透”高考试题,不难摸索出解题的一般规律。我们不妨以2006年辽宁省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解题时应以“意境分析”为主,又因为该句在全诗之首,因而分析时还应兼顾它在内容、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意境一般遵循这样的思路: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并适度展开联想,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其次,用简洁的词语准确概括情景或氛围的特点;

再次,联系作者情感,通常既要给出结论又要尽量交待给出结论的依据。

该题的参考答案为:雨后的东坡月色皎洁,这是一幅静谧清幽的雨后东坡月夜图,表现了诗人清明澄澈的精神世界。同时,该句为全诗作了铺垫。

第二问“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同样是一道综合性题目,既是“炼字题”,也是“技巧分析题”。因而,解题时应从两方面入手。

“炼字题”解题的思路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并适当展开联想、丰富细节,描绘该词所在诗句再现的画面,最后分析该词的作用。

“技巧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为:指出所运用的具体手法,然后紧扣作品细致分析该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分析运用该手法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因而,我们可以这样作答:“铿然”是手杖碰触在石头上发出的清脆的声响,仿佛让读者联想到在崎岖的山路上诗人精神抖擞、盎然前行的姿态,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待,表现了诗人虽仕途受挫却依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同时,“铿然”的声响与环境的寂静相映衬,以声显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解答诗歌鉴赏题,语言表达万万不可忽视,因而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务必做到,卷面清楚,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能力提升讲求技巧

【关键词】技巧 形象 综合

与某些试题相比,文学作品主观阅读也许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其间似乎难寻章法,这就要求考生在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同时,适当借助辅导材料,熟悉文学作品阅读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技巧。比如: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就需要考生具备从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综合鉴赏的能力,其中包括,从修辞方法角度鉴赏的能力、从描写手法(细节、白描、角度、层次、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等)角度鉴赏的能力、从抒情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角度鉴赏的能力、从表达方式角度鉴赏的能力、从叙述顺序角度鉴赏的能力、从人称转换角度鉴赏的能力、从选材剪裁(以小见大、以实写虚、点面结合、另出新意、详略主次等)角度鉴赏的能力、从脉络结构(线索、顺序、抑扬、铺垫、照应、悬念、波澜等)角度鉴赏的能力等等。

“赛艾姆的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2004年辽宁高考试题)“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2004年辽宁高考试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005年辽宁高考试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006年辽宁高考试题)“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2007年辽宁高考试题)均是围绕上述几点展开的。

再比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这一考点不仅要求明确形象的类型,还要求我们能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即把握人物的外在特点,分析人物的内在特征(情感、态度、性格、气质、价值取向),领会人物的典型意义(代表性、社会性、作者通过人物要表达的意图)。2004年辽宁高考试题“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的答案即是“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需要强调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中针对一道试题往往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应对写作贵在方法

【关键词】审题 选材 文体

写作在语文考试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可是往往因为苦于难以找到突破瓶颈的有效方法,它也往往成为复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面对作文,“畏惧”、“无奈”大可不必。在复习中,考生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过好审题关。

我的经验是八个字:看准,读全,弄懂,讨巧。所谓“看准”是指不放过每一个字眼,这样就不至于将“今年花胜去年红”看成“今年花盛去年红”,也不至于不顾“以‘我能’为题”而另起炉灶了。所谓“读全”是指一定要关注材料对“题目”或“话题”的暗示与限制。比如,“有这样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广告语:‘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请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试题为命题作文,但在“我能”之前又有一则材料。这就要求考生格外留意。“弄懂”则是指思考“题目”或“话题”的思想内涵,进而明确写作要点。比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东家之子时写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度’不仅是评价美丑的标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具有普遍意义。请以‘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里的‘度’显然有其更为深刻的内涵。

至于“讨巧”则是要善于利用所给条件,降低写作的风险。比如,“‘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马英九被台湾民众视为心目中最称职的父亲,这是他经常教育女儿的一句话。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要求:正确理解上面的文字,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一作文题在要求中明确提出“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因而可以有效利用。

第二,过好材料关。

好的材料从哪里来?我的回答是六个字“用本,索源,活用”。

“用本”即用好教材。从教材中寻找写作素材是重要且简捷的途径。我们在学习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过程中,应善于从中选取材料,尤其要善于研究作者的思想乃至人生经历,从中有所领悟,并以此作为写作的素材。

“索源”即关注生活。法国著名作家乔治· 桑说:“钪械牡愕胃卸涝洞嬖谟谥灰颐巧斐鍪志涂梢宰阶∷牡胤健!逼涫担刈⒁幌挛颐堑纳畋悴荒逊⑾中矶嗪玫乃夭睦胛颐鞘悄茄?/p>

“活用”是指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个材料,并领会其实质,进而起到“记一当十”的效果。

第三,练就看家文体。

文体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问题是如何运用。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妨自己多留意,多练习,多摸索,多请教,努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看家文体”,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