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人民全力抗震救灾之际,2008年高考也一天天走近,我市10万考生在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同时,紧张备考,迎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今日本报推出2008高考冲刺指南之二,特邀名校名师指点文科综合中的重点难点,并继续列出考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
名师支招
地理:用知识放松心态
名师:文彧,中学高级教师、巴蜀中学高三地理教研组组长
地理不是考书,而是考抽离出来的原理,用原理去分析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首先是再加深对地图的记忆,从“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东西”这几大要素来复习上百张重要地图。
对于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文老师建议考生“再背背、再看看”,温故而知新,减少遗漏。每天做几组选择题,看一套综合体即可,不要再搞题海战术。
文老师说,其实在1个月之前,学生就可以走上考场迎考了,和现在区别不大。如果一味地放松,到了考试那天反而会“两眼一抹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适量、持续的做题来维持自信,用知识放松心情。
历史:把书本变“立体”
名师:刘同凡,中学研究员、巴蜀中学历史教研室主任、高三文综组组长
历史是由时间、空间构成,大量的年代、人物、事件容易把考生的脑子变成一团乱麻。对于年代,学生不要去钻牛角尖,死记硬背一些数字,因为直接考年代的题目几乎没有。刘老师给出几个诀窍:
诀窍1:背“一头一尾”,如朝代的起始年、近代史的开端和结束;诀窍2:用世纪等“大时间”来代替“小时间”,如提到公元前300年,要能立刻反映出是在战国时期;诀窍3:背时间和事件的先后顺序要注意“中外结合”。记住两句话:古代史是“中国影响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影响中国”。同一个时间,中国和外国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必然联系,需要考生特别关注。
最后一周,刘老师建议考生,再熟读教材1-2遍,每天1-2章,重在理清历史的脉络。多看以前做过的卷子和练习题,特别是错题,要边看边回忆,当时做错的原因,解决错误的根源。错误多次的题,多半是由惯性思维所致,应引起高度警惕。
临考前几天,刘老师建议用“随手翻”的方式来放松心态。很多学生都反映,合上书什么都不记得,打开书又全都知道,非常焦虑。“太正常不过了。”刘老师说,这是临考前的普遍状态,完全不必放在心上。只要走上考场看到题目,所有记忆都会回来,千万不能慌乱和紧张。
政治:回归书本是关键
名师:胡贤正,巴蜀中学高三政治教研组组长
“题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由于近几年文综考试都出现“降低难度”的趋势,偏、难、怪题不会太多,因此回归书本是制胜法宝。但“回归”不是抱着课本反反复复地机械背诵,而是要查漏补缺,把易混淆的概念、易错点进行归类和梳理,达到巩固和加深的效果。
考生一定要“拿死”书中的概念和术语,很多人“党”和“政府”不分,把两者的职能混为一谈,就是没有吃透教材。
考生不必花费太多时间来关注所谓的“时政热点”,因为经过多次的摸底诊断考试,这一年的大事件、社会热点已经反复出现在试卷上,学生有大致的印象即可。
在复习热点时,应当把一个事件迅速回归到教材上,多点发散。如物价上涨,不仅和经济学的价值规律、宏观调控等知识点紧密相关,还可以从政治常识中党的性质和宗旨、政府职能,甚至哲学角度来出题。考生要打破惯性思维,防止盲目答题而丢分。
考场失误
政治
错误一:照搬课本答案
“都说政治是背科,有些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题目就将自己背的相关答案写上去。”西师附中政治高级教师李朝彬多年参加高考阅卷,在阅卷场上常常看到学生直接将背下来的答案搬到试卷上,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分析,得分率很低。
李老师说,每一道综合题都有相对独立的解答思维结构,如果一个角度走到底,常常导致答案视点不全。
特别是现在,高考政治试题常常是给出一段材料,它不仅是为问题的设置提供情景,也是为考生解题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考生要学会利用材料的内容来解题,根本不用去背那些死板的书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