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看,四省区新高考生物试题凸显出了“稳定、新颖、基础、能力”等特点,实现了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科学、公正地检验了新课改的成果。
符合课改要求,实现平稳过渡。从考查的内容看,试题以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试题新颖、灵活,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与往年同类试题的衔接,基本符合考生实际,实现了由“大纲卷”向“课标卷”的平稳过渡。
试题不拘泥于某版本的教材,也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允许使用不同教材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一标多本”的实际情况,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考生的不同选择,体现了必要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突出主干内容,兼顾覆盖面。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必修部分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四套试题均加强了对必修内容的考查,其分值占卷面总分的80%以上。试题均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重点,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同时,适当考虑了对中学生物主要知识点的覆盖,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突出了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强调了生物学知识之间内在的关联性。
重视实验设计,考查探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式学习。四省区新高考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趋向,以考试大纲中的基础知识为依托,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例如,广东卷第32题“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第34题“探究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海南卷第15题“四种溶液的鉴定”,第16题“以胚芽鞘和扦插枝条为材料的探究实验”,第19题“sars病毒疫苗的前期研究流程”;宁夏卷第28题“玉米子粒提取液的探究实验”等;山东卷第26题“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麦矮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第27题“设计实验探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并预测结果”等。从这些题目可以看出,试题对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进行了重点考查。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地方特色。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试题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贴近社会,强调新的材料和新情境,力求体现“真实性”。广东卷中第13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15题“太空育种的本质”,第2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鼻咽癌发病率诱因及防治方法”,第31题“艾滋病的发生与治疗”,第35题“稻田虫害的防治措施”,第37题“环境污染及华南地区的群落演替”,第40题“甘蔗的快速繁殖与燃料酒精的生产”;海南卷中第1题“温室生产蔬菜”,第10题“烧伤病人发生病菌感染的原因”,第11题“拔牙时注射麻醉药的作用”,第12题“艾滋病病毒的繁殖”,第14题“池鹭种群的保护”,第20题“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宁夏卷第5题“寒温带地区森林大火后的群落演替”,第6题“抗癌药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第32题“湖水中细菌污染的调查方法”和“克隆牛的培育过程”;山东卷第5题“沂蒙山和黄河三角洲的群落演替”,第6题“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与结核杆菌”,第26题“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培育方法”,第27题“癌细胞的特点及癌症的预防”,第34题“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等。这些题目所涉及的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又关注了社会和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重视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增设选做题目,体现选择公平。新课程的选修部分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例如,广东、宁夏、山东等试题同时采用了选做题的形式对高中生物选修1和选修3进行考查,分值在10%~18%之间。选做题尽力考虑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避免出现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才能作答的题目。各模块的题目素材、信息总量、解答要求、难度系数等力求均衡,基本实现了公平性要求。
新高考是新课改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实际,也要积极引导和推进新课改的有效实施。从整体上看,今年的新高考试题,在满足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同时,对推进中学落实课改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强基础性,建构知识网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全面熟悉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构建必要的知识网络,是提升能力的前提。“基础性”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形式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对学生所学基本知识做直接考查。考生只要熟悉了课标教材的相关内容就能答对,这类试题在各类卷中均占有一定比例。二是设置新情境或借用新实例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水平。这类试题在各试卷中所占分量最重。例如,广东单科生物试题第11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____。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本题结合具体实际考查了考生对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情况。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这是考生所熟悉的,但由于题目借用了新实例,所以有一定的难度。a、b和d选项分别描述的是: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符合“种群数量特征”的范畴;而c选项涉及的实例是有关种群分布的,属于对“空间特征”的描述。其中c和d选项涉及的实例同时体现了广东“特色”。本题要求的知识在教材中,答案为c。又如,海南卷第8题,要求考生通过小鼠注射某激素后出现的现象(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分析和判定激素的名称(胰岛素),不仅要求他们具备必要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更要求他们具备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考生只有熟悉了这些激素的具体作用,才能正确作答。
可见,加强基础性,是保证高考平稳过渡的必然选择。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