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30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五、《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六、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一、问题分析
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错,成绩一般,大部分都能及格,但是优等生的学生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语文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读,不愿意背,语文基础功很不扎实。具体来说: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比如像邵明雪、杨钰峰和杨恩同等同学对于古诗文的相关知识根本不重视,以至于考试时丢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只是记住了答题的模式,但是每个问题解读的不够深刻,导致失分太多;在这里,还有个必须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写作情况,这是大部分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学生们只知道作文的框架结构,里面的写作内容不真实,逻辑思维差,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错别字太多和语意不连贯等。以上是上学期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出现的问题。
而本学期即将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六年升学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行,因此本期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啊!
二、改进措施
毕竟从教语文这门学科的时间短,经验还少。所以,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方法上还是有待商榷,不过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上得到改进: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听、说、读、写、记”,每天都应该认真完成,并且合理的运用。
2、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积累与运用。
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刚开始还不适应快节奏的初中生活,需要给于细心的指导,而且还得主抓基础,这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掌握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语文基本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及现代诗歌。
3、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需要的各方面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着,培养文学兴趣。
4、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素质。
本人是一个在语文学科上经验尚浅的新教师,还是一个新上岗的班主任,对于各方面问题的处理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自己。
三、努力方向
希望通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切合实际的学好语文。而本学期我期望的目标具体来说:
首先,我希望本学期在自身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能够会讲课,讲明白课,让学生能学明白,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方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平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 鹤唳(lì)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丘壑(hè) 癞虾蟆(há má)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wèi) (jiānɡ)
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 ”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 鹤-壑 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当作)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把)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 )
(2)掌握词义:
庇护:袒护,保护。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2.研读课文。
(1)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明确: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3)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4)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明确: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概括寓意。
明确: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三、学习《蚊子和狮子》。
【设计意图: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忽略了自己的短处。】
1.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2.蚊子为什么敢于向狮子挑战?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可以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
3.“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写出了蚊子的什么特点?
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4.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5.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续编情节。
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
2.想象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寓意:批评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
寓意:骄兵必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文学常识,体会作品见解。】
1.《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2.《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要虚心接受意见,不能有偏见。】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案发时间:暮。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 :无法确定
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
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三、学习《塞翁失马》。
【设计意图:懂得福祸相依,互相转化的道理。】
1.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朗读技巧。
(1)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字音准确。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ò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明确: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2)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3)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4)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变不惊.
课堂小结
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2.搜集关于“马”的成语,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借景抒情
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虚景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
尾联:思乡之情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
(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
(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
(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2.解释下面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暖树:向阳的树。
没(mò):隐没。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4.诗歌大意
《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背景链接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
(1)“从……中我看到了……”
(2)“从……中我听到了……”
(3)“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多草浅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五、拓展延伸
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
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
情--夕阳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以及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曹操《观沧海》
1、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曹操,字,时期家、家。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赏析]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2、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让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1、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最能点明诗人心情的字眼是什么?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1、感知内容。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学生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4、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5、学生配乐朗读。
6、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课交流。
[赏析]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雅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恰当导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准确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语言的精美。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揣摩奇妙的构思。把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体会得失相依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拥有权势或财富是好事,却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失去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顽强地挑战命运的不公,如失聪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而奏响磅礴的钢琴曲。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呢?阅读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资料助读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显示: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险象迭生:(dié)
金窖(jiào)
泯(mǐ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è):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请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句子。
多媒体显示:
(1)__________________独具审美的慧心。
(2)___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色。
(3)__________________无忧无虑的嬉戏。
(4)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地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不愧是_______________的行家。
(6)__________________各具风韵。
(7)__________________举世无双。
(8)__________________一扫而光。
(9)__________________闲适的心情。
(10)__________________乌云蔽月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12)__________________险象迭生。
4.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1)“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2)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3)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4)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1)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2)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内涵。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非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3)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两者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的不同心态,而白兔之于青草、天空之于月亮,则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4)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5.学生跟录音轻读,体会寓言含意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听读录音,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2.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思考: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内容不是说,为了坚强起来必须寻找厄运,而是说,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厄运是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厄运可以使人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极写他的脆弱的?
(2)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3)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4)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
(2)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 (阿雷蒂诺)
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两则寓言平易之中寄寓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现实生活中的幸运和厄运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应对,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质量和境界。寓言启示我们要用超脱和闲适来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这些都是人生主题中应有之义,愿我们能积极地面对,有尊严地担承生活的挑战。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给加粗字注音。
风韵( ) 禀告( ) 窖( ) 厄运( ) 皎洁( ) 泯( )
2.根据意思写出适合的词语。
(1)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
(2)突然发生。( )
(3)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
(4)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
3.解释加粗的字。
(1)童心未泯( ) (2)嬉戏( )
(3)皎洁( ) (4)举世无双( )
(5)厄运( ) (6)禀告( )
4.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本文体裁为_________,《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yùn bǐng jiào è jiǎo mǐn
2.(1)得失之患 (2)突如其来 (3)心旷神怡 (4)多愁善感
3.(1)灭,丧失 (2)游戏、玩耍 (3)洁白、光明 (4)全 (5)灾难、困苦 (6)报
4.《周国平文集》 周国平 寓言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七、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1)万念俱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怨自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参考答案:
1.cù yì huì lìn
2.(1)一切想法、打算都破灭了。形容失意或遭受沉重打击后的极端失望心情。
(2)自我悔恨。艾:治理、改正。
3.比喻的说法。(或“形象的说法”)扬起生活的勇气,找到一种拯救自己的方法。
4.用写作(或“创作”)的方法活下去(或“拯救自己”)。
5.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6.寻找拯救自己的方法在于自信,在于不丧失成功的希望,而加上“常常”一词,又说明自信不失望也并非是绝对有用的方法,因为人也有不能主宰自己的时候。
7.C
●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
周国平
落难的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活动与探究
1.这两则谈得失相依的寓言对现实人生很有启发。就下列情景设置进行写作实践活动。
本来是普通学生的小李,突然被任命为班长,请发挥合理的想像,以第一人称,写一写小李的心理活动。
2.周国平的散文寓哲理于叙事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人生寓言》中的其他篇章,如《流浪者和他的影子》《诗人的花园》等。写出阅读心得。
3.附:周国平《人生寓言》中的片断《幸福的西绪弗斯》《流浪者和他的影子》《诗人的花园》。
幸福的西绪弗斯
西绪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我生平最怕见到太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所以,看见西绪弗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
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流浪者和他的影子
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
可是,有一天,一个流浪者对于自己的命运实在不堪忍受,便来到一座神庙,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你就和他交换吧。”
按照神的指示,流浪者出发去寻找了。他遍访城市和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凡他遇到的人,只要一说起命运,个个摇头叹息,口出怨言。甚至那些王公贵族,达官富豪,名流权威,他们的命运似乎令人羡慕,但他们自己并不满意。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惟有他们自己知道。
流浪者终于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换命运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处流浪。
诗人的花园
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自杀。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他看这坟太光秃,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树木和奇花异草,他的成就也终于遐迩闻名,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
“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脸红了。他想了一想,说:
“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知道诗人在说谎,不过,这一回,我原谅了他。
(选自《周国平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4.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决不是夸张。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弱的我。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求感动了老师。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的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校。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风呼号的冬夜,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__元学费。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
舞厅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当然,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当我接过那张学士学位的证书时,我的眼圈湿了。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青青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都觉得不可理解。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困。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1)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最能突出家庭贫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反映作者求学艰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4)本文向人们展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1)总领全文,将“贫穷”作为全文叙事的线索。
(2)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学费,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 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
(3)突出求学的艰难。
(4)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1950年入学于上海市紫金小学;1956年入学于上海市成都中学;1959年入学于上海市上海中学;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工作至今。周国平著译年表:
1986年著:《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尼采:在世代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台湾版1992)。译:《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著:《诗人哲学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著:《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年著:《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年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台湾版1992),《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商务印书馆)(香港商务版1993)。
1995年著:《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合著)(三联书店)。
二、时文超市
含羞草
任斐然
含羞草种在一只精致的花盆里,主人将它放在客厅里。因为它经常自我陶醉,洋洋自得,所以人们都叫它得意草。
它为什么要如此得意呢?因为它觉得自己的叶子颜色翠绿,是世界上最美的。因为它觉得自己的体态婀娜多姿,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因为它觉得自己的花朵颜色淡雅,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因为它觉得……
主人觉得得意草太自鸣得意了。有一年春天,主人将它放到门前的庭院里去。庭院里有一株盛开的月季,得意草和月季花比一比,觉得自己的叶子太寒伧了。
夏天来了,主人将得意草放到池塘边去。池塘里的荷花正在怒放。得意草和荷花一比,无论叶子或花朵,都没有荷花那样美丽雅致。
秋天来了,主人将得意草放到菊花丛中去。得意草的花朵和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菊花比一比,它觉得自己太不像样了。
冬天来了,大雪飞飞扬扬,主人将得意草放到红梅树旁边去。得意草和不畏严寒的红梅相比,它羞愧得再也抬不起头来。
第二年,主人将得意草重新放到客厅里去的时候,它再也不洋洋自得了。
主人碰了一下得意草说:“得意草,你现在还自鸣得意吗?”
得意草羞愧地将叶子收拢,低下了身子,摇了摇头说:“不,跟别的花草相比,我实在太惭愧了。”
从此,人们一碰得意草,它就羞愧地收拢叶子,低下头来。不知从哪一天起,人们不再叫它得意草,而叫它含羞草了。
人们赞赏它的自谦精神,更加喜欢将它放在客厅里,供人赏玩。
提示:谦虚是精神世界的指路灯,是人生旅途中最有效的通行证。只有谦虚,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断进步。谦虚是一美的品格,正为此,人们才把含羞草放在客厅里,供人赏玩。走出自鸣得意,走出封闭无知,让谦虚引导你走向一个新的人生境界,这就是本篇寓言的题旨所在。
三、阅读知识简介
关于背诵(三)
背诵的方法。背诵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因材料而异。衡量标准是,采用某种方法,背诵某种材料能做到背得准确、迅速,记得牢靠,那么就是适宜的最佳的方法。经常采用的方法有:1.形象法。想着作品里的具体形象和情景,好像投身其中,情景交融地背诵。背诵诗词常用此法。2.思路法。沿着作者的思路,找到作品的线索,按照内容的线索去背诵。3.重点词语法。勾出能引起记忆的重点词语,由一个重点词语就能联想起一两句话。然后记住几个重点词语,就能联想起一小段话。如果能先背出一大堆中的重点词语,就有利于背诵这一大段的内容。4.减字法。熟读一小段内容,把每个分句的第一个字写在纸上,然后只看纸上的这些字,把这一小段的内容背出来。一旦能背出来,就把纸上的字涂掉几个,减少一半,继续看着留下的字背,直至连贯、顺畅地背出。5.滚雪球法。即把一大段内容,划分成若干小段,每小段有一个完整的意思,逐次推进背出。以后者带前者如同滚雪球那样。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进行古文言的积累。
2、理解内容。包括句义,关键词和对内容的概括。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点、难点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诵
三、 教学设想
《论语》的语言比较难懂,政论性比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根据要求,对格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之一。所以,首先朗读放在第一位,要采用一切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然后借助课下注解和老师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师重在点拨,由学生谈自己对之的理解。
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关于学习方法、道德修养、为人等一些有益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很精辟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十则》。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1、课前小资料:孔子及《论语》——见课下注解,老师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三、学习及探讨(1——5则)
2、听学生朗读,点学生纠正其错误。
3、老师采用关键词填空法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特别在停顿上做强调。
4、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则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发表看法。
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一些字词进行落实。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
5、课件显示:
1)体会一下,你有“说”、“乐”、这种感受吗?你能不能做到“不愠”? 2)为人办事忠诚、对朋友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这三个标准适合你吗? 3)温故能知新吗?有无体会?熟能生巧有无体会? 4)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或有其他关系?打个比方? 5)这则格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背诵巩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上节学习内容
1、背诵(1——5)
2、理解
3、分别谈谈这五则格言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4、谈谈你对这几则格言的认识。每则只用两句话。
二、学习及探讨(6——10则
1、朗读指导。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2、分组讨论,疏通文意,提出疑问。
3、第六则的核心是:长处——学,短处——省
4、第七则的重点是:向一切人学习,学长处,鉴短处
5、看书说一说:“士”是什么人?“仁”指什么?
“任重道远”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6、第九则中,松柏在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一样,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不一样?这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7、第十则,
动手:查词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动口:说一说“恕”是什么意思
动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对不对?
三、讨论归纳:
1、大家议一议:
把十则归一下类: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要注意,有的两者都有)
2、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语,在书上打记号
3、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关于课后练习
第一大题
1、“说”通“悦”,高兴,通假字。
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数,指多 译: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旧的东西(知识)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4、迷惑;有害。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5、刚强、坚毅。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范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梳理信息
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学习目的
1、 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2、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中表达的信念和蕴涵的哲理,感悟人生。
学习重难点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1、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特点是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
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2、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抽学生上台注音检测:写词语、注音)(b)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a)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b)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
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齐声朗读课文。四、课堂小结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三遍,有注音的分两行完成(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文中作好标注。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 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sàng)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 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部分)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 矣( )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 ①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②学习态度: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 妥当 分外 滑稽 陛下 御聘 头衔 爵士 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教师板书:皇帝爱新装成癖一骗子做新装一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一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教师依次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结果: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结果: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小结学生发言,布置作业
①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②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 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情感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达效果 反思记
一、 布置预习
1、 查阅与作者蒲松龄相关的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 读课文至少三遍,给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注音并抄写二、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
2、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记住这些号)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 整体感知,熟读课文1、 指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他们读的哪些字的读音与你不同,断句与你不同?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an 邑yi 冥ming 甍meng 垣yuan睥bi 睨ni 亘gen 莽mang 霄xiao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2、学生两人一组,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桌听。
3、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四、 理通文意
1、 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2、 班中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
3、 比赛翻译课文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的读音、意义。2、 翻译课文。(抄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3、 查阅相关材料,看山市、海市是怎样形成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巩固字词、句的意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一、 检测复习
1、 抽查学生的朗读1—3名,不会的中午到办公室读,读会为止。
2、 解释加点的字(1) 邑八景之一也(2) 数年恒不一见(3) 高插青冥(4) 念近中无此禅院(5) 无何,碧瓦飞甍(6) 未几,高垣睥睨(7) 连亘六七里(8) 尘气莽莽然(9) 裁如星点(10)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11) 倏忽如拳如豆
二、 分析课文
1、 全班齐读课文,同时思考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3、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4、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山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自己演示)
三、 总结练习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课外练习 学生预习学生调动生活中的积累, 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学生朗读课文,并相互校正字音、断句。学生互读互听,熟练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检测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现时间的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遂”学生再读课文标画出描写山市变化的词语“孤塔耸起,高插青冥”“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城市依稀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小;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简单了解作者及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加强印象,其他学生能熟练说出文学常识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加强学生的复习意识巩固基础知识巩固运用标注法学习文章探索山市形成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一、从中考看教学。
1、现在初中中考语文分A卷和B卷。A卷难度系数是0.65-0.70,B卷难度系数是0.55,全卷满分160分(A卷100分,B卷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A卷:基础知识与运用15分左右,主要是字音、字形、词语、语病、文常。
阅读35分左右:文言文阅读阅读12分左右;诗词积累8分(往年是6分);现代文阅读15左右。写作:50分
B卷:阅读理解48左右分,其中诗歌阅读8分左右;文言文阅读10分左右;现代文阅读30分左右,每篇现代文阅读设制一个多选题,每个多选题4分左右。
语言运用12分左右(去年是15分)
2、试题难度及分配比例是7:2:1
较易试题约占70%;中等试题约占20%;较难试题约占10%
3、试题题型及分配比例
选择题24分(用机读卡);填空题、多选题、简答题等约占86分;写作题50分
4、试卷阅读量:试卷总文字量在6千字左右。
二、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的课文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感人至深的亲情。第二单元是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要采用默读的阅读方式。第三单元学习写景诗文。这些诗文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赞美。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在课本上标出关键语句。第五单元的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阅读文章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有助于学生体会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第六单元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学习作品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一)掌握语文七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二)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三)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语文研究性小组,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落后同学的帮助。营造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五、教学总结及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总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每堂课结束后,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的加以分析,并且积极寻求方法解决。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在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中,促进教学的不断进步。
六、教学进度
具体计划如表如下:
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期内容(课时)
第一周9.2--9.6散步2秋天的怀念2
第二周9.9--9.13羚羊木雕1散文诗两首1世说新语2写作1
第三周9.16--9.20第一单元测试2我的老师2再塑生命的人2
第四周9.23--9.27我的早年生活1王几何1论语2写作1
第五周9.30--10.4综合性学习1第二单元测试2春2
第六周10.7--10.11(国庆放假)
第七周10.14--10.18济南的冬天2风雨1秋天1
第八周10.21--10.25古代诗歌四首3写作1第三单元测试2
第九周10.28--11.1紫藤萝瀑布2走一步,再走一步2短文两篇1
第十周11.4--11.8半期考试
第十一周11.11--11.15在山的那边1虽有佳肴2写作1综合性学习1
第十二周11.18--11.22第四单元测试2化石吟2看云识天气2
第十三周11.25--11.29绿色蝈蝈1月亮上的足迹1河中石兽2
第十四周12.2--12.6写作1第五单元测试2小圣施威降大圣2
第十五周12.9--12.13皇帝的新装2女娲造人1盲孩子和他的影子1寓言四则2
第十六周12.16--12.20写作1综合性学习1名著导读2
第十七周12.23--12.27归纳总结5
第十八周12.30--1.3期末复习
第十九周01.6--01.10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01.13--01.17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01.20--01.24期末考试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资料: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超多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潜力的实践环节,全面思考、组织单元。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每个综合性学习都带给了若干个活动,能够根据不同状况有所增删。这样,既有选取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带给了可能。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汉语知识:了解实词。
二、学生状况分析
一、二班,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4、课堂上有用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还行。
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个性是有两个考20分左右的差生。
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三、教学设想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资料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透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潜力之间以及知识、潜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潜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潜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潜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资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忙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4、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15、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6、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潜力
五、培优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潜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用心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 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教学目的】
诵读品味,体会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2.诵读法。
3.作卡片,摘抄优美语句。
媒体设计
配乐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配文插图、语句揣摩练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哪一种曾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同学们发言。)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题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研习课文
1.速读,整体感知
①自由散读,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②紫藤萝瀑布有什么特点?从字面上看,作者把它与什么联系起来?
明确: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紫藤萝瀑布的特征,勾出紫藤萝联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宁静”、“生死谜”、“手足情”等字眼,为下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作准备。
(解说:旨在让学生根据语境识记字词,初步感受“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前一部分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讨论,体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②怎样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紫藤萝的故事?
明确:萧杀的政治气候禁锢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可花儿并没有枯死,那顽强的根,纵然饱经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随时准备破土而出。看,"藤萝又开花了,开得那样盛,那样密",它汇成了奔腾的瀑布。立在瀑布边,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润着干涸心田;抚摸鼓胀的花朵,便是起锚生命的航船。
这一段故事,是作者极尽铺陈点染之能事,描写了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后,笔锋陡然一转而写的。理解这一段故事,可略为交代背景,设"凋零了的紫藤萝后来怎么样?"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紫藤萝的一荣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可贵。
③朗读第8段和第11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如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扬的希望的乐曲,解开了"生死谜",抚慰着"手足情"。不是吗?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
(解说:让学生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朗读写景段,让学生图画出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语句。如"辉煌淡紫色"的"辉煌"抒发了作者对瀑布生命力的盛赞之情,"流动""欢笑"传达了生的喜悦。"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表达了作者失落怅惆的情绪。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景中之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迁移训练
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布置作业
本文还能给你什么联想和启示?课后写一篇练笔。
(解说:训练联想能力,可类比联想,也可相反联想)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并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了解相关诗歌流派和诗人风格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诗歌的能力;加强通感训练;加强朗读训练、仿写训练。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景物并用语言加以描摹;加强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对第三小节的理解;将“通感”的修辞手法融会到诗歌学习的日常逻辑当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第14课,查找有关秋天的古代诗词。
一、导入:古诗文中的秋天
这两天深圳变冷了,我看很多同学都穿上了长裤外套,深圳终于渡过了它漫长的夏天,进入到了……秋季。不过秋天啊除了让人加衣服外,也是很能惹人思绪的一个季节,许多大诗人以秋为主题写下众多动人的诗篇,打开你们的搜索引擎,想一想,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词。
学生答。
明确:悲秋(冷秋):
喜秋(暖秋):
今天呢,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名字就叫《秋天》,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之前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告诉我,它是一首……(《现代诗》)。很好,我们刚回顾了古体诗中的秋天,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现代诗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模样。
二、解题:何其芳的秋天
古人说“知人论世”,对于我们这首诗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可能不是何其芳的生活在哪个时代啊或者做什么的,而是他的经验,他记忆中的秋天是怎样的,而这一点和作者的什么最相关?(家乡)对啦,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刚去北京读大学,在此之前,他几乎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四川万县也就是现在的重庆万州渡过的,有人去过这个地方吗?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大家可以先看看,对何其芳的秋天有一个初步的推测,他都写了什么呀,又是怎么写的呀。好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三、交流探讨:
1、学习诗歌重在诵读,下面就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边读边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或你认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字词,请用笔画出来。
2、品味语言,梳理文意:
(1) 何其芳的“秋天”里都有哪些景物?请用笔画出来,然后举手告诉我。(提问2)
学生答。
露珠、幽谷、镰刀、瓜果、背篓、农家、江面、冷雾、网、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芦篷、白霜、小桨、渔船、草野、溪水、牛背、笛孔、牧羊女
(2) 何诗写了这么多景物,你们都见过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形容一下这些景物。如果加入想象元素呢,这些景物又是什么样子呢?(提问3)
学生答。
(3) 同桌讨论,请为这些名词加上你认为最合适的形容词。(提问4)
每个名词找一个同学写到黑板上,竞赛性,前三组分别写三节,第四组看哪个组又多又好,并对照原诗做小裁判,看看小作家们和大诗人谁更厉害?)
我们的冠军已经产生,第组同学要更胜一筹。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对这些景物已经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那对这首诗的理解会不会更深入一点呢?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一遍,把你对这些景物的经验和想象都加入其中。
学生朗读。
我们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每节写的对象是不同的。那它每一节各自在描绘怎样的图景呢?
第一节写的是……(农家的秋)农家秋天的……(丰收),第二节是……(渔家的秋)渔家秋天的……(晨归),第三节是……(牧野的秋)主要写牧羊女的……(思恋)。
前两节比较好懂,第三节写的就比较含蓄了。你们哪里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幅思恋女思恋图呢?(问题5)
学生答。
夏夜、笛声。寥阔清冽的冷感。有一句诗叫“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典型的……(以静写动),这首诗的第三节也借鉴了这样的写法,没有了笛声嬉戏的人儿,整个草野都变的寂寞了。
3、 品味节奏,训练朗读: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各节的内容,读起来岂不是要更加得心应手?丰收的图景应该是……(欢喜的),晨归的画面应该是……(闲适的),思念的时候呢?该多一些……(甜蜜的惆怅)。很好,那我们就来比比看,看谁领会的更到位,表现得更传神,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音节间的停顿,何其芳总爱给一个名词加很多形容词来修饰,所以该怎么断句也要想清楚。好的,准备好了吗?
4、品味意境:秋天的温度
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个道具,一个很萌的温度计,下面就请大家拿着这个道具,量一量这首诗歌的温度。哪里会让你觉得冷,哪里会给你热的感觉。看看整首诗都是一个温度吗?如果有变化,你能不能找出一点规律?(问题6)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清疏)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繁密)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清稀)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灵动)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清冷)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闲逸)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清寂)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浓热)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种冷热交替的感觉,在诗歌研究中,被称为“张力”。这首诗相较前面学的两首诗在艺术上要更胜一筹,正是因为无论是它的音调还是意象都独运匠心。其实这首诗可以讲的地方还有许多,但现阶段我们先止步于这里。
四、拓展:仿写
秋天 沉醉 在 枫红的叶子里
五、作业布置:
好的,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是作业:
1、背诵本诗,仿写一节诗歌;
2、完成《知识与能力测试》第14课;
3、5句摘抄。
秋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露珠、幽谷、镰刀 江面、冷雾、网、 草野、溪水
瓜果、背篓、农家 青鳊鱼、乌桕叶的影子、 牛背、笛孔
芦篷、白霜、小桨、渔船 牧羊女
(板书,学生选择填写)
一、教材特点
这套教材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
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语文七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给予必要的入学教育,明确学习要求,进行方法指导,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学语文,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开始美丽语文的快乐之旅。
3、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落后同学的帮助。营造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6、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可能多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7、早自习安排学生背诵必背内容,或预习课文。
8、每天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写字作业。
9、每周作文一大一小,序列训练,有序推进。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诗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置情景,以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进行导入。
通过观看视频“梦想,在山的那边”,感悟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梦想。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扎下 漫湿 瞬间
2.理解词义。
痴想——发呆的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铁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喧腾——喧闹沸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读诗歌,把握诗歌停顿及节奏;
(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诗歌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
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部分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2.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风顺?——不是,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山!
4.面对这许许多多的山,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分析诗歌)
四、课文研讨
(一)词句理解,问题探讨。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 “哭”蕴含怎样的情感?——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
4. “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二)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探究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1.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山”是指阻拦我们前进的障碍物,我们要实现理想而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五、体验和反思
补充资料:作者在写完这首诗的20多年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他在文章中说道: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这是作者亲自揭示出来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作者会写成这么一首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在后来写的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和上山下乡,在“文~”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也许已经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谈一谈,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过这样的“山”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常规作业及练习册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一、备课精益求精,切实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作为语文老师我太了解语文学科的现状,没有多少同学是因为喜欢语文而去学语文,语文在大多数同学心中是枯燥无味的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深谙此理,可是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培养“难于上青天”,因为他们在语文课上领略不到语文的魅力。为此我决心从备课上寻求突破口,备课精益求精,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激发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以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是讲语文课的规矩,学语文科的物质准备等,学生懒懒地坐着,无奈的听着。这个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的课题是《语文的魅力——新学期语文的第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亲切的交谈中,在生动的故事中,学生感悟到“语文天生重要”,初步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同学们听得兴趣盎然,效果颇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我每一节都能用心去备:想着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且让学生切实得到提高锻炼。那么这样备出来的课学生一定爱上。
此外我打算从本学期始真正实现电子备课,力争到推广发行的水平,就算是妄想吧!
二、读、背、写
其实语文更大的魅力不在语文课堂,更不能光靠语文课本。所以想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更大兴趣,就要带领学生泛舟语文的广阔海洋。
语文的魅力在于读和写。勤奋读书。我要告诉我的学生:“一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语文课铃响后,固定给学生五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片好文章来朗读。每周三拿出一节课来给学生读书看报。读书要圈点勾画,摘抄积累。秦牧说:“少年和青年时代学到的东西,像是用凿子刻进石头一样,记忆极牢。”“我自己现在能够背诵的诗歌都是在少年时代学来的。”其中好的段落文章一定要背下来,坚持下去,量变会带来质变。
大胆练笔。学生第一次练笔,几乎三分之一只写了三两句,针对这种状况,让学生放开手去练笔,想写啥就写啥,想怎写就怎写。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喜怒悲欢,皆可成篇。还要告诉学生读背最终是为写服务的,尽管把你读到的用到你的写作当中去。
语文是国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语文难学,语文也容易学,关键是在于兴趣和用心。请多读文章,请多写文章,因为语文的魅力存在在于读和写之中。
语文教坛整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道路宽广,风光无限。
一、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结合我校的办学方针,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三、教学设想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参与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书看报,将自己喜欢的文章、精彩的段落摘抄积累,定期在班上举办摘抄本展览,并从中推选出优秀的文章、摘抄和积累本。
2、在各课时中,把学生活动做为重点内容来安排落实,使学生限度处于动态之中,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动眼看,动耳听。
3、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广泛地征求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样,建立民主的教学风气,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4、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兴趣着手,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成立互帮互学小组,对古诗文无法过关的学生采用“一帮一”,“人盯人”的办法,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深钻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筛选作业,及时反馈每一次作业与考试。注重学法指导。
五、培优辅差措施
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发挥优生的优势,以优带差,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范读(听录音理想原文),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中飞舞的风筝,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向了那快乐美好童年时代。刚刚告别童年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放风筝的感受),放风筝是快乐的。但文中的我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围绕风筝作者又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风筝》。板书课题)
一、字词常识积累: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封建大家庭。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去唤起国人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通过写文章,办杂志,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1926年 4月,政变发生后,写了数百篇杂文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终年55岁。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检查预习: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
丫杈cha 嫌恶: wu ;厌恶 堕duo 憔悴qiao cui 惊惶:huáng ;惊慌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虐杀nue 残暴杀害
3、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听读或默读时,都要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做批注。象刚才有的同学记下了关于鲁迅一些知识,还有在每段前标上了序号,这都是做批注。师可以检查一下。好,还有的同学对一些你认为重要的、精彩的、新颖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了圈点勾画,或将自己对文句的理解、评价写在了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或结尾处。这都是在做批注。总之在听读时将自己的一得一见,用拾贝之心写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这种读书习惯。
下面同学们在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批注。
二、课下都预习过,再默读一遍 3分
你能简单的向我们介绍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概括课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感到很后悔,很悲哀。
朗读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用充满诗意的笔触书写的优美散文。
在听读的时候要注意品味把握优美的语言和作者丰富的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听配乐录音。
1、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1遍。师介绍朗读的要求。要读准字音、要有恰当的语气、准确把握内在的情感
2、 每组的同学在组内每人读两段轮流读,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起来读。读后让学生互评指出不足。
师问:你能体会一下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吗?生随意说,师不做评价。
三、分析课文3、4、5段即“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写的最精彩,给你的印象最深?(引出3、4段)
2、读:请2名学生朗读3--5段。
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这两段的内容吗?
对这件事情在文章后面“我”专门有一个称呼?“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3、分析文段
(组内讨论交流)小兄弟: 兄弟两人,你喜欢哪一个?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1、用几个词来形容小兄弟,并在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
天真、活泼 、聪明、勇于创新、胆小、怯弱、让人同情 的小兄弟形象,
@ 常见的风筝是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弟弟独立做的蝴蝶风筝,用小风轮做眼睛,还用红纸装饰着可见他具有创新精神、聪明;张着小嘴,惊呼,跳跃,体现了他的天真、活泼; 在尘封的什物堆中 苦心孤诣的偷做风筝 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体现了他的胆小、怯弱、可怜。
2、a、弟弟喜欢风筝吗?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点?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有时至于小半日 惊呼 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b、找同学结合课本讲解一下插图。
c、作者塑造了弟弟这一细致传神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 结合上面@ 主要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
(组内讨论交流)过去的“我”:
大家都喜欢小兄弟,为什么不喜欢过去的我呢?过去的我是什么形象呢?
1、概括:愚昧 粗暴专横 虐杀者
a文章中哪儿体现出?
“没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是笑柄,可鄙的。在我中年后看到了外国的书才知道游戏是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以看出过去的“我”的愚昧; 我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伸手抓断”掷在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
b请同学模仿我的粗暴
2、小兄弟在我的这种粗暴专横管理下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吗?为什么?
认同我愚昧专制的教育方式,丧失创新精神;他本来瘦,不参加活动身体也不健康。不活泼
3、(组内讨论交流)结合刚才的分析思考,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把这一幕称做是“精神的虐杀”吧
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美好的心灵,践踏扼杀了小兄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展开全文阅读
C在这“精神的虐杀”一幕里,作者把当年的我写成凶神恶煞,粗暴的管理可爱的弟弟,阻止弟弟游戏,还把他偷做得风筝踏坏了,让弟弟心灵受到了伤害。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深深的内疚 自责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勇于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
对弟弟的爱,虽然以落后的教育方式管理弟弟,但在当时确实为了他有出息。
封建的教育思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禁止游戏。
(组内讨论交流)联系下文你知道文章中还有哪儿体现了兄弟情深,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吗?
懂得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 以及弟弟忘记了,我的只得沉重着。
拓展
你觉得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让我们的爸妈和老师怎样来管理教育我们呢?生说师肯定并补充
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多方面的爱好;让孩子有游戏的权利;放手让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等等。这样才能锻炼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四(组内讨论交流)、朗读1---2自然段 及5—12段 思考:可分读或重点读(师集中写在小黑板上,每排讨论一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它在整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惊异”是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弃风筝来;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结构上看“惊异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弟弟管的对,现在看到书上的道理,知道那是对弟弟心灵的迫害和残踏,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遭受谴责就象受到惩罚。
3、弟弟忘记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只得沉重着?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永远无法补过了
4、在最后一段中“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我要讨弟弟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悲哀的!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是无可把握的,也摆脱不了的。
五、今天我们对课文的分析就到这里,同学们刚才在书上的批注做的很好。还不明白得问题可以圈出来,课下提交给组长,下节课再讨论解决。
六、教师小结
文中蕴含着作者多重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归纳:
A、有兄弟情深;B、有“我”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 C、科学地培养教育孩子 D、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E、批判落后的教育思想;
我们要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风筝》又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就可以忘记春天放风筝的事情,当然也就可以减轻当年放风筝对弟弟的迫害而产生的愧疚。所以他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严冬,有一定的象征义,是说自己沉痛的感情。我没有得到弟弟的原谅,也就是说弟弟并不觉得我这样做是对一个孩子心灵的伤害,现在虐杀者从愚昧中觉醒了并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为此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我感到四面都是严冬,正给我寒威和冷气。
《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学思路:
对诵读目标的处理,我设计了七读(时间是30分钟左右,其中理解读8分钟,背读5分钟,其它各遍读都在3分钟左右):先听师范读,掌握生字新词,再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大声读,把课文读通畅,接着进行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想象读,根据所读到的文字来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础上,学生美读全文,深化领悟,最后大声背读。这些步骤使学生渐渐地熟悉理解了课文,反反复复的诵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对第二个目标的处理(用时10分钟左右),我打算是课上稍提激趣,课下自主解疑。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导入阶段,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以熏陶;二是讨论反馈阶段,通过做游戏来掌握字词,使困难的文言字词学习变得活泼有趣,符合六年级学生特点;三是深化领悟阶段,在同学和老师的渲染下,学生脑海里有了山市美好景观的画面,此时学生美读,可能掀起一个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阶段,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科学知识。五是作业布置阶段,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的科学成因,既是对课文的巩固和延伸,又是对探究习惯的督促检查。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山市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
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大家看同意吗?
打出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比一比谁理解得快。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游戏:
甲:我来问,你来答。
某词的意思是什么?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
师与一学生合作举例。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
山市高潮时出现的“危楼”是不是指“快倒的楼”?
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危楼”指的是“高楼”,它还站得好好的。
师:这座高楼是几间的几层的?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五间的、数不清几层的。里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干什么的都有呢!
师:它是怎么一步步消失的?
生:先渐低再渐如常楼渐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师:“危楼”一词在哪诗里还学过?
生: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
然后学生之间热闹游戏,快乐掌握。师巡回听听。
○5请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
师借机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这么美好的景观,我们得用同样美的朗读读出来。引入下一阶段。
4、深化领悟阶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师引导: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叶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查字典,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三、作业布置: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板书设计:
要求学生记下板书上的几读,用于以后的文言文学习。
山市
蒲松龄
初读:
大声读:
默读:
想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