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校园长期工作计划(精选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思想道德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为主线,以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认真开展好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文化建设。
1、继续抓好领导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使教师继续教育考试合格率达到。
2、继续抓好教师的文化、业务、政治学习,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3、上好文化课,加强课堂教学,中高年级运用魏书生的“三段六步”教学方法,低年级实行探求创新教学,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
4、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的作用,认真组织师生看书读报活动,师生每两周读书一次,并有读书笔记。
5、提倡学生阅读健康的书,书包里有一本人物传记。每天阅读一页。
6、成立校级舞蹈队、合唱队、乐器队,秧歌队丰富学校的文化,迎接区文化节召开。
7、加强文体活动,继续抓好课间操质量;校级活动小组开展好活动;课外活动,人人有活动工具。抓好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二)道德建设。
(1)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教师"三德"、"三观"、"三个主义"、"四自"教育,把这些教育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教育全体教师、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继续学习和宣传《纲要》,充分利用广播、班报、挂图宣传公民道德"十个字"、职业道德、文明用语等。
(3)经常教育学生,争做公民道德义务宣传员,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带头遵守秩序。
(4)宣传员鼓励倡导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时代精神,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典型,倡导新风尚。
(5)宣传和弘扬"五种"精神教育。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教;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20xx年是文明校园创建的关键一年,学校的创建工作紧紧围绕创建的要求,优质高效完成文明校园创建的各项指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为目标,围绕“思想引领,服务成长”的工作要求,制定本工作计划。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营造浓厚氛围,打造安全有序环境
以文明校园建设为抓手,加大创建环境宣传力度,加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营造人人知晓的浓厚创建氛围,打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凸显文化立校、环境育人成效。
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师生素质。
1.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及时部署最新学习内容。
2.严格遵守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学习制度,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有成果,积极开展个人自学和专题调研。
3.建立健全师德工作机制,加强师德和育德能力建设,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为人为师为学”等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选树、表彰和宣传教书育人先进典型。
4.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促进师生文明素养提升。
5.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设计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化“两纲”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推进学科德育,明确各学科的德育要求。在思品、思政、主题班队会、心理课等德育课程中有课时和师资保证。学科德育有典型课例,教学活动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德育课教师培训培养体系。
6.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学工学农基地等校外实践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社区、企业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展育人工作。
强化精神引领,丰富文化生活。
1.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精神内涵的凝练,利用开学和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和入党、入团、入队、十八岁成人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开展文体、科普等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参与青少年科技节、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经典诵读等活动。组织设计不同主题的校园板报、班级板报、宣传栏(橱窗),定期评比展示,利用教室、廊道、墙壁、景观等载体,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
3.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校刊、校园网、信息屏等宣传平台作用,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健全宣传平台管理制度。
加强党建,落实责任。
1.落实校长负责制,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开好民主生活会。
2.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准则与条例,坚持“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按时足额交纳党费,规范党员发展。在高中生中积极开展党的知识教育。
3.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规范“三公”经费支出、招生、收费等工作流程。落实廉洁文化进校园。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1.制定并落实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理念。
2.聚焦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3.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4.重视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教师队伍,重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养。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遵循标本兼治原则,强化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强集中整治与专项治理结合,深化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创建,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综治防范体系,确保师生安全和校园平安。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校园周边治安、餐饮、网吧、娱乐场所、出租屋等综合整治,确保校园周边秩序良好。
(二)加强城区和乡镇公路沿线学校校园门口及周边交通秩序整顿和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监管,确保学生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
(三)加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和家政服务托管机构的综合整治,确保学生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四)健全学生幼儿信息台账,强化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确保校园和谐平安。
三、工作措施
(一)统一协调,落实部门责任。县、乡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暨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暨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指导和督促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暨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工作计划,并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定期召集相关部门联席会议,研究和安排部署工作,督促相关部门按照县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暨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xx县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暨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兴校园周边治理5号)要求,认真履行各部门职能,落实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
(二)集中整治,造成社会震慑。县、乡两级校园周边治理领导小组要在春秋每学期开学和高、中考前夕,针对校园周边无证摊点、乡镇街道占道经营、学生上下学乘坐无营运资质和超载车辆、校园门口车辆乱停乱靠、噪声干扰、校外暴力擂肥等问题,组织综治、公安、交通、文化、工商、司法、教育、卫生、食药、环保、城管等成员单位,集中力量开展校园及周边集中整治行动。造大声势,形成社会震慑,防止“死灰复燃”和“问题现象反弹”。
(三)专项整治,形成长效机制。
1、开展师生乘车安全专项整治,形成学生(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和上路巡查机制。每学期开学半月内,由公安、交通、教育联合对全县学生(幼儿)上下学乘车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按照不漏一校、不漏一车、不漏一人、不漏一线的要求,对学生(幼儿)在上下学交通安全中存在的校园门口安全标示标牌设置、道路路况、安全保障设施、乘车等隐患和教育、管理上的问题进行逐一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和问题,分部门建立台账,限时整改。对不具备营运资质的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由公安和交通部门实行严格监管,乡镇要成立学生乘车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每逢学生上下学,组织专班,集中上路巡查。(牵头单位:县、乡学生乘车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2、开展学生放学、放假校园门口秩序专项整治,形成校园门口学生安全日常保障机制。公安部门在校园门口落实“三见”,教育部门负责学生上下学的组织工作,有效解决城区和乡镇公路沿线学校学生集中上下学时段,校园门口车辆乱停乱靠,秩序混乱问题。(牵头单位:县公安局。配合单位:县教育局)
3、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形成校园周边日常巡查机制。坚持在学生集中上下学时段对校园周边日常巡查和对校园周边小饭桌、家政服务托管机构的日常监管机制,进行有效解决校园周边流动商贩多、安全隐患多的问题;保障学生饮食安全。(牵头单位:县城管局、县食药局。配合单位:县教育局、县卫计局和县工商局)
4、开展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形成校园周边治安日常巡逻机制。坚持校园周边治安日巡逻制度,有效防止向学生抢劫、敲诈等事故发生。(牵头单位:县公安局)
5、开展校园周边网吧、噪声专项整治,形成校园周边环境净化机制。坚持校园周边环境月检查制度,依法取缔校园周边网吧,清除校园周边噪声,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牵头单位:县文体新广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
(四)强化管理,提升防范水平。
教育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各学校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进家庭,对广大师生及家长广泛开展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法制宣传教育和“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主题教育,让广大师生及家长对安全知识入心入脑,全面强化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安全意识、守法意识,提高师生对安全的防范能力和家长的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抓住重点时段、重点岗位和重点人群,深入推进学校安全的规范管理,强化日常管理,突出重点管理,推行“两化”管理,坚持“一岗双责”,做到安全人人管,人人管安全格局,确保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认真开展学校安全防范达标建设工作,加大投入,确保全县校园安防达到《xx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标准》,提高校园安全防范能力。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落实学期平安校园考核及情况通报制度,在全县选择一至两所安全教育和管理做得好的学校,作为平安校园创建的标杆,通过现场会等形式,进行典型推介,提高全县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