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公文写作 > 交流材料 >

土壤侵蚀实习指导书

2014-08-12 
土壤侵蚀实习指导书,坡度分级图的编制是用国家测绘部正式出版的1/10000地形图(或1/5000地形图),在野外使用手持罗盘和皮尺现场绘制坡度

  实习一、坡度调查及坡度分级图绘制

  1 实习目的

  地面坡度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主要指标。据径流小区观测,在植被覆盖相同和一定的坡度(30°)范围内,坡度越大水土流失量越大。另外,坡度陡也给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坡度成为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坡度分级图的编制为农林牧业用地布局和制订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

  2 调查和绘制方法

  坡度分级图的编制是用国家测绘部正式出版的1/10000地形图(或1/5000地形图),在野外使用手持罗盘和皮尺现场绘制坡度底图,并在室内进行加工。为减少工作量,也可使用图上量测等高线编制,同时结合现场进行校正。量测使用工具为坡度尺,计算公式为:

  式中:α——坡度(°);

  h——等高距(mm);

  L——地面水平距离(mm)。

  用坡度尺在地形图上量相邻6条或相邻2条等高线间的最短距离,求出h和L值,然后按上式计算出α,再按坡度分级标准勾绘图斑。

  坡度的等级划分是采用原水电部制订的“不同水力侵蚀类型强度分级参考指标”中的坡度分级标准。该标准只分六级,第VI级的上限为35°。现考虑到>35°的坡度对于土地利用方式和治理措施选择上都有重要意义,故再增加一级,即>35°为第VII级。

  坡度等级划分标准如下:

  I级 0—3°;

  II级 3—5°;

  III级 5—8°;

  IV级8—15°;

  V级 15—25°

  VI级25—35°

  VII级>35°。

  3 图例


  4 坡度分级图说明书编写内容

  4.1 调查区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4.2 调查区各坡度等级分布特征;

  4.3 水土流失特征;

  4.4 土地生产力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和今后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

  4.5 调查区坡度面积和占总面积百分数统计表。

  实习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评价

  1 目的

  《综合治理评价图》是监测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是一种能定性、定量、定位表示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治理程度的综合性图件。其作用是既可表明各项措施的质量水平,又能显示其空间分布特征;既可表示出已经取得的治理成效,又能指明需要进一步治理的方向。

  2 综合治理评价分级系统

  2.1 分级依据

  综合治理的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水平。针对黄土高原的主要特征。治理的重点是改变生产条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旱改水:干旱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尽管人们在作物品种、土壤改良、耕作制度等方面为提高抗旱能力作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干旱特别是“卡脖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是相当大的。例如,固原全县干旱年发生频率为40%,即三年两遇。春夏干旱(4—7月)更加频繁,其影响也更大。所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发展灌溉对保证稳产高产是非常重要的。

  坡改平:黄土高原,特别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绝大部分是坡地。以晋西陕北为例,大于25度的坡地占38.94%,小于3度的平缓地仅占10%左右(包括一部分沙地)。坡地不仅生产力低(亩产多年50公斤以下),而且是径流泥沙主要策源地。所以,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坡改平。包括,坡地上筑水平梯田、沟道里修筑坝系和谷坊、在较陡的坡地上修筑水平阶、鱼鳞坑等等。

  黄改绿: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特别是滥垦,盲目扩大耕地,再加上长期的超载放牧,致使本区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以固原试区为例,占总面积77%的坡地中,18%为农耕地,56%仍然是植被覆盖度很低(约30%)的天然草地。所以,荒坡绿化是改变本区面貌的主要内容,也是本区挖掘土地潜力、发展多种经营的“主战场”。

  瘠改肥:土壤贫瘠化是影响本区生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1)水土流失严重,据测定,年平均表土侵蚀深为0.3公分,致使坡地的庄稼几乎是在接近黄土母质上生长;(2)用地和养地失调,特别是离村庄较远的土地,几乎不施肥;(3)过度放牧,本区天然草地处于过度放牧状态。根本没有条件与可能恢复地力。所以,如何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也是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穷变富:综合治理的效益直观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条件的改善;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结果。没有生产条件的改善,即使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也是不稳定的。当然,不致力于解决“穷”的问题,群众的收入不提高,改变生产条件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持久。

  2.2 分级系统

  首先,按利用现状将土地分成五种利用类型,即农耕地、果园、乔木林,灌木林和牧草地。其中,牧草地包括人工草地和天然荒坡。水面、砖瓦窑以及村庄等建筑占地未列入评价对象。

  其次,在每一种利用类型中,按治理程度和生态经济效益分成五级。第一、二级治理程度较高,水土流失已基本控制,经济效益明显且较高。两级之类间的差别是:第一级稳定性较第二级强些。第三级治理的程度低于一、二级。例如,加了一些治理措施,但水土流失尚未得到基本控制水平,有的是原来基础条件较好。稍加治理就可以达到一、二级水平,但没有做。第四、五级都是未作任何治理地块。相比之下,第五级的治理难度更大一些。

  最后,再按多种措施迭加产生的复合效应,将第一、二、三级又进一步划分出三个等(亚级)。

  3 《综合治理评价图》制图程序

  《综合治理评价图》是建立在土地专题系列图基础上的综合性图件。所以,一般专题图的制图规范和主要编图程度也适用于该图。本文只谈及与本图关系较大而且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程度。

  3.1 信息采集

  (1)采用大比例彩红外航摄,航片的比例尺为1:10000—1:12000。色彩丰富、反差适中,清楚地显示了各种治理措施的空间布局,为《综合治理评价图》的编制提供了最新的、真实的基本数据。

  (2)用国家正式出版的或实测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作底图,采用航片判读和野外调绘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土地资源专题系列图,包括同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图、坡度图、土地资源评价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治理初期的终期)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图。这些图件为编制《综合治理评价图》提供了可靠的空间定位基础和翔实的地面性状资料。

  (3)选择典型地块进行综合治理生态经济效益调查,包括收集径流小区观测资料、田间水分测定数据,以及作物产量、林草地生物量的测定等等。这些为定量评价治理措施的质量和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编制评价单元图和拟定分级指标

  (1)评价单元图是评价的基本框架。每一个图斑——评价单元内的主要地学特征、利用现状、以及施加的治理措施基本上是一致的。该图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班作为基本单元,即先分成农耕地、果园、乔木林、灌木林和牧草地;再将土地类型图、坡度图的界线迭加进去,作为级和亚级的主要界线。

  (2)依据采集的资料(田间测定数据),拟定等级划分标准。其中,果园的产量合作了相对的概念,即高、中、低的具体指标因地区而异。

  3.3 评定等级

  依据评价分级系统和规定的指标,逐块进行评价,级的评定主要是按经济效益。比如,农耕地是按水浇地—旱平地—旱缓坡地—旱陡坡地—极陡坡地的序列;林草地则按郁闭度的覆盖度的大小划分;亚级则依照生物与工程措施迭加复合效应划分,如在一级林草地中又划分为小于15度,有工程措施,和无工程措施三个亚级。注记采用“级—亚级—利用类型”三联制,级用罗马数字I,II,……V,亚级用阿拉伯数字1,2,3,利用类型用小写英文字母区分c—农耕地,a—果园,g—乔木林,b—灌木林,g—牧草地。(表1)

  4 图例


  实习三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调查

  1 实习目的

  通过编制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图其目的是查明研究流域内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的分布和特征,为进一步水土保持治理和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图方法

  将1:10000地形图作为底图,通过野外样方调查,转绘成图,量算各类土壤侵蚀的面积,编制《小流域土壤侵蚀图说明书》。

  3 土壤侵蚀分类

  土壤侵蚀分类采用三级分类制:

  1、1、一级------依据侵蚀营力: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

  2、2、二级------依据侵蚀强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急强度和剧烈。

  3、3、三级------依据地貌部位、土地利用方式和侵蚀形态。

  乔木和灌木林地统称为林地;风蚀和重力侵蚀直接以第三级类型反映侵蚀强度(风蚀强度按沙地的固定程度和植被覆盖度划分,重力侵蚀强度按崩塌和滑落体的稳定程度和侵蚀方式划分)。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和水蚀强度的判别指标

  

强度级别

年平均侵蚀摸数(t/km2.a)

地面坡度

o

植被覆盖度

(%)

微度侵蚀

<1000

<5(平缓坡)

>90(极高覆盖)

轻度侵蚀

1000---2500

5—10(缓坡)

75—90(高覆盖)

中度侵蚀

2500--5000

10—15(较缓坡)

60—75(较高覆盖)

强度侵蚀

5000--10000

15—25(较陡坡)

40—60(中度覆盖)

极强度侵蚀

10000--20000

25—35(陡坡)

20—40(低覆盖)

剧烈侵蚀

>20000

>35(极陡坡)

<20(稀疏覆盖)


  土壤水蚀强度划分以地面坡度、林草植被覆盖度和地表组成物质类型作为分级判别依据。地表组成物质分为5级:石质(裸露风化基岩)、土石质(土状物中间有裸岩出现,或土中含有小石块及粗骨土)、黄土、沙质土(沙黄土和披沙土)、红土。它们分别以其抗侵蚀能力的差异,作为侵蚀强度级别判别的修正因子。

  农地侵蚀强度级别用坡度因子判别,黄土质沟坡的林草地,依据植被覆盖度判别其侵蚀强度。沟间地的林草地,依据其地面坡度判定的侵蚀强度等级为基数,再用植被度加以修正。当植被度大于75%时,降低4级强度;60%--75%时降低3级;40%--60%时降低2级;20%--40%时降低1级;小于20%时侵蚀强度不变。

  地表组成物质修正时,农地在坡度判别侵蚀强度的基础上,为土石质时降低1级,沙质土时升高1级,黄土和红土仍为坡度因子判别的对应侵蚀强度。沟间地的林草地是在经过植被度修正的侵蚀强度级别基础上,当地表组成物质为石质时,降低2级强度,土石质时降低1级,沙质土时升高1级,黄土和红土维持不变。沟坡区域的林草地在植被度判别侵蚀强度的基础上,石质时降低2级强度,土石质时降低1级,沙质土时升高1级,黄土和红土仍为植被度等级判定的对应侵蚀强度。但是,经过植被度和地表组成物质类型影响修正后的强度级别,不应低于或高于6级土壤侵蚀强度的微度和剧烈级别。

  4 小流域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4.1 Ⅰ 水力侵蚀类

  1 微度侵蚀型

  11 平缓坡农地微度面蚀:包括水平梯田、坝地

  12 梁峁坡林(塬面或塬坡)地微度鳞片状侵蚀

  13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草地微度鳞片状侵蚀

  14 沟坡林地微度鳞片状侵蚀

  15 沟坡草地微度鳞片状侵蚀

  2 轻度侵蚀型

  21 缓坡农地轻度面蚀:包括质量差的水平梯田

  22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林地轻度鳞片状侵蚀

  23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草地轻度鳞片状侵蚀

  24 沟坡林地轻度鳞片状侵蚀

  25 沟坡草地轻度鳞片状侵蚀

  3 中度侵蚀型

  31 较缓坡农地中度面蚀

  32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林地中度鳞片状侵蚀

  33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草地中度鳞片状侵蚀

  34 沟坡林地中度鳞片状侵蚀

  35 沟坡草地中度鳞片状侵蚀

  4 强度侵蚀型

  41 较陡坡农地强度面蚀

  42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林地强度鳞片状侵蚀

  43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草地强度鳞片状侵蚀

  44 沟坡林地强度鳞片状侵蚀

  45 沟坡草地强度鳞片状侵蚀

  5 极强度侵蚀型

  51 陡坡农地面蚀、浅沟极强度侵蚀

  52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林地极强度侵蚀

  53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草地极强度侵蚀

  54 沟坡林地极强度侵蚀

  55 沟坡草地极强度侵蚀

  6 剧烈侵蚀型

  61 极陡坡浅沟、切沟剧烈侵蚀

  62 梁峁(塬面或塬坡)极陡坡林地剧烈侵蚀

  63 梁峁(塬面或塬坡)极陡坡草地剧烈侵蚀

  64 沟坡林地剧烈侵蚀

  65 沟坡草地剧烈侵蚀

  4.2 Ⅱ 风力侵蚀类

  7 风力侵蚀堆积型

  71 沟谷沙滩地微度风蚀:沟谷风力侵蚀堆积沙地

  72 固定沙地高覆盖度轻度风蚀:大于60%植被覆盖沙地,有沙坡出现的风蚀沙黄土地

  73 半固定沙地中覆盖度中度风蚀:40%---60%植被覆盖度风沙地

  74 梁峁坡(塬面或塬坡)盖沙地低覆盖度强度风蚀:20%---40%植被度的覆盖细沙的黄土梁峁坡

  75 流动沙地稀疏覆盖度极强度风蚀:小于20%植被覆盖度的风蚀沙地

  76 裸露沙地剧烈风蚀:包括风蚀残丘

  4.3 Ⅲ 重力侵蚀类

  8 崩塌滑坡型

  81 中度崩滑侵蚀:小于15滑塌农地、稳定滑坡体

  82 强度崩滑侵蚀:15--25滑塌农地、半稳定滑坡体

  83 极强度崩滑侵蚀:大于25崩滑体、活动滑坡体

  84 剧烈崩滑侵蚀:沟头崩塌滑坡、地下水出路的流泥湾

  9 泻流侵蚀型

  91 红土质沟坡极强度泻流侵蚀

  92 陡崖风化岩屑极强度泻流侵蚀

  10 洞穴潜蚀型(标出位置,不计面积)

  5 图例说明


  6 《流域土壤侵蚀类型图说明书》编写内容

  6.1 流域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6.2 流域气候状况;

  6.3 流域植被状况;

  6.4 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基本评价,以及监测和治理状况;

  6.5 流域土壤侵蚀类型面积及其比例汇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