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下 大中五年。吏部奏。准今年选格节文。经考停罢者。一选集。准旧格。两选集。今据格文。一选即当年许集。其京官
考下
大中五年。吏部奏。准今年选格节文。经考停罢者。一选集。准旧格。两选集。今据格文。一选即当年许集。其京官及外官。如有假故官人等。请准旧格。前两选集。敕旨。宜依。如是别敕除替。及非因假故者。即许一选集。
六年七月。考功奏。近年诸州府及百司官长。所书考第。寮属并不得知。升黜之间。莫辨当否。自今已后。书考后。但请勒名牒于本司本州。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其外县官。则当日下县。如有升黜不当。便任披陈其考第便须改正。然后得申省。如勘覆之后。事无乖谬。则论告之人。亦必惩殿。又准考课令。凡官人申考状。不得过两纸三纸。刺史县令。至于赋税毕集。判断不滞。户口无逃散。田亩守常额。差科均平。廨宇修饰。馆驿如法。道路开通。如此之类。皆是寻常职分。不合计课。自今后。但云所勾当常行公事。并无败阙。即得准职分无失。及开田招户。辨狱雪冤。及新置之事。则任录其事由申上。亦须简要。不得繁多。又近年以来。刺史皆自录课绩申省。矜衒者则张皇其事。谦退者则缄默不言。自今已后。其巡内刺史。请并委本道观察使定其考第。然后录申本州。不得自录课绩申省。又州府申官人覆得冤狱。书殊考者。其元推官人。多不惩殿。或云书考日。当书下考。至时又不提举。请自今以后。书辨狱官人殊考日便须书元推官下考。如元推官自以为屈。任经廉使及台省陈论。其官人先有殿犯。官长断云至书考日与下考者。如至时不举。其本州判官当书下考。其所申到下考。省司校其所犯。如与令式相符。便校定申奏。至敕下时后。并须各牒府州。又近日诸州府所申奏录课绩。至两考三考以后。皆重具从前功课申省。以冀褒升。省司或检勘不精。便有侥幸。自今以后。不得辄更具从前功绩申上。又近日诸州府所申考解。皆不指言善最。或漫称考秩。或广说门资。既乖令文。实为繁弊。自今以后。如有此色。并请准令降其考第。又准考课令。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者守本禄。中下以上。每退一等。夺禄一季。准令以此劝惩。事在必行。近年以来。与夺几废。或有申请之处。则言无本色可支。徒挂簿书。实无给与。今按仓库令。诸给粮禄。皆以当处正仓充。无仓之处。则申省随近有处支给。又无者。听以税物及和籴屯收等物充。令式昭然。不合隳废。自今以后。每省司校考毕。符牒到州后。仰当时便具升降与夺事由申请。如违令式。不举明者。其所由官。请夺俸禄一季。其已去任官。追夺禄事。并请准令式处分。又准考课令。官人因加户口。及劝田农。并缘余功进考者。于后事若不实。纵经恩宥。其考皆从追改。追改之事。近皆不行。自今以后。并请准令式处分。其因此得官者。仍请追夺。又诸道所申考解。从前十月二十五日到都省。都省开拆郎官押尾后。至十一月末方得到本司。开拆多时。情故可见。自今以后。伏请准南曹及礼部举选解例。直送当司开拆。又从前以来。应得考之人。并给考牒。以为凭据。近年考使容易。给牒不一。或一人考牒。数处请给。或数年之后。方始请来。自今以后。校考敕下后。其得殊考及上考人。省司便据人数一时与修写考牒。请准吏部告身。及礼部春关牒。每人各出钱收赎。其得殊考者。出一千文。上考者。出五百文。其钱便充写考牒纸笔杂用。以前件事条等。或出于令文。或附以近敕。酌情揣事。不至乖张。谨并条例进上。伏乞宣付中书门下。请更参详。苟裨至公。乞赐收采。仍请三年一度。准举选格例修定颁下。敕。考功所条流校考公事。颇谓详悉。唯一件难便允从。近日俗尚矜能。人少廉耻。若牒门许其论告。则自此必长纷争。当否之间。固有公议。其一件宜落下。余依奏。
咸通十四年。考功员外郎王徽。以旧例考簿上中下字朱书。吏缘为奸。多有揩改。请以墨书。从之。
冬荐
贞观五年六月十一日敕。准贞观四年正月一日制。春秋举荐官。中书门下奏。常参官八品以上。外官五品以上正员。及额内得替。并停荐。其使下郎官御史丁忧。废省官在外者。望委诸道观察使及州府长史。其在京城。委中书门下尚书省御史台。常参清官并诸使三品已上。左右庶子。詹事。少卿。监。司业。少尹。谕德。国子博士。长安万年县令。著作郎。中允。中舍。秘书。太常丞。赞善。洗马等。每年一度闻荐。至六年十二月一日敕。自今以后。王府官宜停荐。其见任宰相及勋臣子弟。亦不须举人。至八年。每冬荐官。比来所举人数颇多。自今以后。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五品已上。尚书省四品已上。诸司省三品已上。应合举人。各令每人荐不得过两人。余官不得过一人。准前敕处分。至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敕。每年冬荐官吏。部准式检勘。或成者。宜令诸司尚书。左右丞。本司侍郎。引试都堂。访以理术。兼商量时务状。考其理识通者。及考第事迹。定为三等。并举主姓名录奏。试日。仍令御史一人监试。
贞元十一年正月敕。本置冬荐。务在得人。自今以后。所荐官考试。奏入上等人。如无他故者。准前敕类例处分。其下等人。有司便以时罢退。任待他年重荐。如情愿同吏部六品以下。选不合得留人。例请授远慢官者。任经都省陈状。吏部勘责限等第。敕出后一月内。送中书门下商量进拟。
元和七年八月。中书门下奏。诸州府五品已上官。替后。委本道观察使。及长吏量其材行干能。堪奖用者。具人才资历。每年冬季。一度闻荐。其罢使郎官御史。委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尚书省常参官。及诸司职事三品已上文官。左右庶子。詹事。诸司少卿监。国子司业。少尹。国子博士。长安万年县令。太常博士。著作郎。秘书丞等。每年冬准此闻荐。从之。
太和元年八月敕。诸道诸军诸使。应奏判官。并每年冬荐等。所奏判官。除新开幕府。据元额署外。其向后奏请。如是元阙。即云阙某职。今奏某人充。如已有。令更奏。即云某职某人缘某事停。奏某人替某。前使下台省官合冬荐者。除府使罢外。既有荐用。当且要籍。不合便称去职。自今以后。如带职掌授台省官两考者。不在冬荐限。如其中实有故罢免者。亦须待授官周岁。然后许冬荐。状中具言罢免事故。其它据品秩合冬荐者。则依元敕。
七年五月。中书门下奏。诸道诸使停罢郎官御史等。望令罢后。其所在官经两考已上。方得冬荐。如文学才行堪奖用者。不在此限。其诸州上佐罢后。经二年方得闻荐。其非时替者。许一年后闻荐。
大中五年正月敕。右补阙宋球等奏冬荐状。引敕文年月不同。各罚一季俸。仍委吏部长以元和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及太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敕。着为定制。
甲库
开元十九年五月十一日敕。尚书省内诸制敕库。及兵部吏部考功刑部簿书景迹并甲库。每司定员外郎主事各一人。中书门下制敕甲库。各定主书录事已下各一人专知。周年一替。中间不得改移。
建中元年七月八日。吏部奏。比来冬集。申门下省。吏部有官甲。内库无本。今请依官甲例。更写一本进内收贮。纵三库断裂。即检内库本。从之。
二年十月十一日。中书门下奏。中书门下及吏部制敕甲库等。准式。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员外郎。并合专判。缘官望清高。兼外有职事。不得躬亲。所以比来文历。多有罪过。今请每库采择一公清勤干。专押甲库。冀事得精详。其知经四周年。无负犯。仍望依资与改官。奉敕。依。至三年四月三日。给事中关播奏。三省中库官各一人。或属假故。即公事废阙。请各更置一人。其吏部行内考功司封司勋库郎中。仍请两人分掌。临时事故。即勒通知。奉敕。宜依。至贞元八年十一月九日。吏部侍郎杜黄裳奏。以前资官充专知。既无俸料。颇亦艰辛。请入库日便依资与官。仍许四周年不用阙。奉敕。前资官未有功劳。不合改转。既无俸料。又虑艰辛。入库之日。宜与同类官。
贞元八年闰十二月。给事中徐岱。中书舍人奚陟。高郢等奏。比来甲敕。祗下刑部。不纳门下省甲库。如有失落。无处检覆。今请准制敕。纳一本入门下甲库。以凭检勘。敕旨。依奏。
十年三月八日。司封奏。当司与司勋考功敕甲库。同一专知官。先无库印。今请铸造。仍以封勋考甲库印六字为印文。从之。
十三年正月。关播迁给事中。旧例。请司甲库。皆是胥吏掌知。为弊颇久。播始建议。并以士人知之。至今称当。
元和八年五月。吏部侍郎杨于陵奏。臣伏以铨选之司。国家重务。根本所系。在于簿书。承前诸色甲敕等。缘岁月滋深。文字凋缺。假冒逾滥。难于辨明。因循废阙。为弊恐甚。若据见在卷数。一时修写。计其功直。烦费甚多。窃以大历以前。岁序稍远。选人甲历。磨勘渐稀。其贞元二十一年以后。敕旨尚新。未至讹谬。纵须伦理。请待他时。臣今商量。从大历十年至贞元二十年。都三十年。其间出身及仕宦之人。要检覆者。多在此限之内。且据数修写。冀得精详。今冬选曹。便获深益。其大历十年向前甲敕。请待此一件修毕。续条贯补缉。臣内省庸薄。又忝选司。庶效涓埃。以裨朝典。谨具量补年月及应须差选官吏。并所给用纸笔杂功费用。分析如前。敕旨。依奏。
太和三年四月敕。甲库官。旧例初入授同类官。考满去职。则与依资改转。此事参差。有优有屈。今宜同并诸色职事带正员官者。准宝历二年十一月九日敕处分。其改转亦同前件。如已在甲库授官者。即听且依旧敕处分。
五年六月敕。应选人及冬集人于案。门下省检勘毕后。比来更差南曹令史收领。却纳门下甲库。在于公事。颇甚劳扰。自今以后。请敕吏部过选院。本令史便自分付甲库。以备他年检勘。仍请门下省勒甲库令史。每过选时。常加检点收拾。明立文案据。官吏等递相分付。不得妄有破除。南曹申请之时。如有称失落欠少。本令史及专知官。请准检报。揩抹违越。条例处分。
九年十二月敕。中书门下吏部。各有甲库历。名为三库。以防逾滥。如闻近日诸处奏官。不经所司检寻。未免奸伪。起今已后。诸司诸使诸道应奏六品以下诸色人。称旧有官及出身。请改转。并请授官。可与商量者。除进士登科。众所闻知外。宜令先下吏部中书门下三库。委给事中。中书舍人。吏部格式郎中。各与本甲库官同检勘。具有无申报。中书门下审无异同者。然后依资进拟。如诸司诸使诸道奏论不实。以无为有。临时各重加惩罚。
当直
故事。尚书省官。每一日一人宿直。都司执直簿转以为次。(诸长官应通判者。及上佐县令不直。)凡内外官。日出视事。午而退。有事则直。官省之务繁者。不在此限。
故事。尚书左右丞。及秘书监。九寺卿。少府监。将作监。御史大夫。国子祭酒。太子詹事。国子司业。少监御史中丞。大理正。外官二佐已上及县令。准开元式。并不宿直。
贞观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敕。文武官妻娩月。免宿直。(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太子右率卫。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至宿直。太宗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安卧。)
天册万岁元年三月。令宰相每日一人宿直。其后与中书门下官通直。至开元二年。姚崇为紫微令。紫微官直次。下让宰相。崇以年位已高。特亦违直。其次省官。多不从所由。吏数持直簿诣之。崇题其簿曰。告直。令吏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给终不拟。当诸官欢笑。不复逼以直也。至十一年。停宰相当直。
景龙三年九月。苏瓖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与男中书舍人颋联事。奏请出为外官。遂进秘书监。御笔批云。仆射不绾中书。苏颋不改也。明日固让。上曰。欲得卿长在中书。遂与父联事通直。
开元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中书舍人梁升卿私忌。二十日晚欲还。即令传制。报给事中元彦冲。令宿卫。会彦冲已出。升卿至宅。令状报。彦冲以旬假与亲朋聚宴。醉中诟曰。汝何不直。升卿又作书报云。明辰是先忌。比往复。日已暮矣。其夜。有中使赍黄敕。见直官不见。回奏。上大怒。出彦冲为邠州刺史。因新昌公主进状申理。公主即彦冲甥张?之妻云,元不承报。此是中书省之失。由是出升卿为莫州刺史。
贞元元年正月。给事中袁高既宿直。时卢杞由新州司马移吉州长史。是日。上命为骁州刺史。高既宿直。当草杞制。遂执以谒宰相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三年。矫诬阴贼。退弃忠良。朋附者咳唾登青云。睚眦者顾盼挤沟壑。致使銮舆播越。天下疮痍。皆杞之为也。幸免族诛。已为漏网。若更移郡秩。恐失天下之望。今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翰从一皆杞所引用。不从高之言。遂命舍人草制。及诏出。高又执之不下。仍上奏。卢杞为政。极恶穷凶。六军将校。愿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雠。疏未纳。明日。谏官陈京。赵需。裴佶。宇文炫。卢景亮。张荐等上疏。上良久谓曰。若与卢杞刺史。太优。与上佐可。皆曰。可。遂追杞骁州制。翌日。上遣中使宣慰高云。朕徐思卿言。深觉惬当。依卿所奏。
会昌四年三月。御史台奏。今月三日。左右金吾仗当直将军乌汉正。季玕。并不到。准会昌三年二月四日敕。比来当日多归私第。近晚方至本仗宿直。事颇容易。须有提撕。今日以后。昼日并不得离本仗。纵有公事期集。当直人亦不得去。仍令御史台差朝堂驱使官觉察。如有违者。录名闻奏。敕旨。宜各罚一月俸。
休假
贞观元年十月。少府监奏。丞阎立德妹丧。准令假给二十日。立德专知羽仪。其作未丁。请止给三日。上曰。同气之情。义不可夺。自丧乱以来。风俗弛坏。宜特敦奖。命依次令给假。差人代之。
永徽三年二月十一日。上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与百僚休沐。
四年五月二十一日敕。高祖大武皇帝既开洪业。不可限以常礼。忌日特宜废务。
太极元年四月敕。游客官人子弟。勒还本贯。十日外杖一百。居停同罪。须觐问即陈牒给假发遣。
开元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敕。诸州千秋节。多有聚会。颇成縻费。自今已后。宜听五日一会。尽其欢宴。余两日休假而已。任用当处公廨。不得别有科率。至宝应元年八月三日敕。八月五日。本是千秋节。后改为天长节。旧给假三日。其前后一日假。权停。至九月一日敕。天成地平节。准干元元年九月一日敕。休假三日。望准八月三日敕。前后日权停。
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至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
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自今已后。百官每旬节休假。不入曹司。至天宝五载五月九日敕。顷自宴赏。已放入朝。节假常参。未闻申命。公私协庆。千年一时。自今已后。每至旬假休假。中书门下及百官。并不须入朝。亦不须衙集。
其年正月。内外官五月给由假。九月给授衣假。分为两番。各十五日。其由假若风土异宜。种收不等。通随便给之。
天宝四载六月十四日敕。顷以乡闾侍丁。优给孝假。官吏等仍科杂役。天宝初。已遣优矜。如闻比来乃差征镇。岂有舍其轻而不恤其重。放其役而更苦其身。眷言及此。良用恤然。自今后。将侍丁孝假。不须差行。
五载二月十三日。中书奏。大圣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请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时。休假一日。(陈希烈奏)
大历四年七月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日。宜准旧例休假。
贞元五年四月十五日敕。四月十九日。降诞之辰。宜休假一日。
二十一年五月。御史台奏。伏准承前旧例。诸司三品以上长官。请假满日。正衙参见。其余品秩卑。自有本司官长。不曾于正衙参假。去年六月。侍御史窦群奏。令尚书省四品。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同三品例。正衙参假讫。既失旧章。又烦圣听。今请准例三品以上。假满日。正衙见。如有违越。请准干元元年三月敕。每犯夺一月俸。依奏。
元和元年八月。御史台奏。新授常参官。在城未上。及在外未到假故等。准令式。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其未上官等。并无正文。或满百日。无凭举奏。自今已后。如有在城授官。疾病未上者。在外授官。敕到后计水陆程外满百日者。并请停解。从之。
四年四月。贬沉达为泉州参军。徐肇为建州参军。二人为率府掾。各请演州爱州婚姻假。御史台奏州皆万里之外。量其秩满。犹有假程。请量黜以惩慢易。
七年十一月敕。自今后。遇辍朝日。中书门下宜同假日。不须入
长庆二年四月。御史台奏。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傅严绶。疾病假满百日。合停。敕。严绶年位俱高。须加优异。宜依旧秩。未要举停。
其年六月。右金吾卫大将军郭鏦。疾假满百日。上以仲舅。许未停官。
太和八年九月。御史台奏。文班常参官。旧例。每月得请两日事故假。今许请三日。仍不得在尽入众集。并头朝等日。一品二品官。如合朝不朝。及尽入众集不到。临朝时请假等。并请假旧例。每季终仍具请事故假日。录状闻奏。兼申中书门下。文武常参官。每月终比。校其中请事故假多人。三品六品。各罚两人。四品五品。人数稍多。各罚三人。请各夺一月俸。如合罚人数稍多。即从下罚。亦不过两三人。及三人如实疾患。已连请假十日以上。为众所知。不在此限。每至次月。具状申中书门下。文武常参。应请期年丧假者。除准式假满。连许请三日事故假。仍五个月内。每朔望日各许请事故假一日。其大功丧假者。准式。假满连许请事故假两日。仍三个月朔望日。各许请事故假一日。敕旨。依奏。
会昌元年二月敕。二月十五日。元元皇帝降诞之日。宜为降圣节。休假一日。
二年十二月。御史台奏。应诸司六品以下官。请外州婚礼。周亲以上侍省等假节目。应当司牒诸司诸州府。及节度使。观察使。度支。盐铁。监院等节目。伏以前后敕。文非严切。致兹轻犯。盖未必行。臣等今稍重科条。庶令知惧。敕旨。依奏。
大中四年正月制。设官分局。各有主张。具于在公。责办斯切。诸州府及县官到任已后。多请远假。或言周亲疾病。或言将赴婚姻。令式假名。长吏难为止抑。遂使本曹公事。并委比厅。手力俸钱。尽为己有。勤劳责罚。则在他人。须有条流。俾其兼济。其诸州府县官请出界假故一月以下。即任权差诸厅通判。一月以上。即勾当留官。例其课料等。据数每贯克二百与见判案官。
咸通十四年正月。御史中丞韦蟾奏。应诸州刺史除授。正衙辞谢后。托故陈牒请假。实为容易。自今后。如实有故为众所知者。三日外。不在陈牒之限。应内外荫官入京后。合更朝谢。如遇假日。且合在都亭驿。近日多请假便归私家。既犯条章。颇乖礼敬。自今已后。望准故事。如未朝谢。须于都亭驿俟日。如违越。台司纠勘。从之。
医术
武德中。关中多骨蒸病。得之必死。递相染着。许允宗每疗皆愈。或曰。公医若神。何不著书。以贻将来。允宗答曰。医乃意也。在人思虑。有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惟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夫病之源。药有正相当者。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可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用药味。譬之于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疏乎。脉之深远。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甄权者。贞观中。年百余岁。太宗幸其第。赐以几杖。撰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其弟立亦达医术。撰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
贞观三年九月十六日。设诸州治医学。至开元十一年七月五日。诏曰。远路僻州。医术全无。下人疾苦。将何恃赖。宜令天下诸州。各置职事医学博士一员。阶品同于录事。每州本草及百一集验方。与经史同贮。至二十七年二月七日敕。十万户已上州。置医生二十人。十万户以下。置十二人。各于当界巡疗。
二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右卫率府长史王元策。奉使天竺。得方士那罗迩婆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上颇信之。深加礼敬。馆之金飙门内。造延年之药。竟不就。放还。死于长安。显庆二年。右监门府长史苏敬上言。陶宏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谬。请加删补。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太常寺丞吕才。太史令李淳风。礼部郎中孔志约。尚药奉御许孝崇。并诸名医等二十人。增损旧本。征天下郡县所出药物。并书图之。仍令司空李绩总监定之。并图合成五十五卷。至四年正月十七日撰成。及奏。上问曰。本草行来自久。今之改修。何所异也。于志宁对曰。旧本草是陶宏景合神农本经及名医别录而注解之。宏景僻在江南。不能遍识药物。多有纰谬。其所误及别录不书。四百有余种。今皆考而正之。本草之外。新药行用有效者。复百余种。今附载之。此所以为胜也。上称善。诏藏于秘府。
三年。诏征太白山人孙思邈至。居于鄱阳公主废府。时年九十余。视听不衰。卢照邻。宋令文。孟诜皆执师贽之礼。照邻尝问曰。名医愈疾。其道何也。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资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散而为露。乱而为雾。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渴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及天地。则亦如之。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彗流飞。此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地陷。天地之痈疽也。冲风暴雨。天地之喘乏也。雨泽不降。川渎涸竭。天地之焦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身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通乎数也。照邻曰。人事如何。思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仁欲方。照邻曰。何谓也。思邈曰。心为五脏之君。君以恭慎为主。故心欲小。胆为五脏之将。将以果决为务。故胆欲大。智者动。象天。故欲圆。仁者静。象地。故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易曰。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照邻又曰。养性之要何也。思邈曰。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苟不自慎。而能济于屯厄者。未之有也。故养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以忧畏为本。经曰。人不忧畏。大威至矣。忧畏者。生死之门。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故士无忧畏。则仁义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盈。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着。臣无忧畏。则勋庸不立。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故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理。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存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夫忧畏者。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劲敌。妻妾为寇雠。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天者。不危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能如此者。水行。蛟龙。不能害。陆行。虎兕不能伤。五兵不能及。疫疠不能染。谗贼不能谤。毒螫不能加。善知此者。则人事毕矣。(照邻自伤强仕之年。而婴沉病。乃作病梨树赋。以伤禀受之不固也。至四年。思邈授承务郎直尚药局。)
开元十一年九月七日。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
天宝五载八月敕。朕所撰广济方。宜令郡县长官。选其切要者。录于大版上。就村坊要路榜示。仍委采访使勾当。无令脱错。
干元元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例处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长史王淑奏。医术请同明法选人。自今已后。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以上留。已下放。又尚食药藏局。请同典膳局。太医署请同大乐署。
贞元二年九月。山人邓思齐献威灵仙草。出商州。能愈众疾。上于禁中试用。有效。令编附本草。授思齐太医丞。
八年八月。加殿中省侍御医药藏局丞俸钱。仍令侍御医及尚药直长药藏郎并留授翰林医官。所司不得注拟。
十二年二月十三日。上亲制贞元广利方五卷。颁于州府。至三月十五日敕。贞观初。诸州各置医博士。开元中。兼置助教。简试医术之士。申明巡疗之法。比来有司补拟。虽存职员。艺非专精。少堪施用。缅思牧守。实为分忧。委之采择。当悉朕意。自今已后。诸州应阙医博士。宜令长史各自访求选试。取艺业优长。堪效用者。具以名闻。已出身入式。吏部更不须选集。
十二年八月敕。其见任医术官。应非翰林供奉。不在加料钱限。
十七年十二月敕。翰林医官及药童。自今已后。纵考满并不得于所司选。其见选人亦宜停。
二十一年正月。罢翰林阴阳。上医。相。射覆。棋诸待诏三十二人。初。王叔文以?进。既用事。恶其与己侪类相乱。故罢之。
长庆元年正月。处士张皋上疏曰。臣闻神虑淡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病作。和则必臻于寿考。作则必致于伤残。是以古之圣贤。务自颐养。不以外物挠耳目。不徇声色败性情。由是和平自臻。福庆斯集。故易曰。?妄之疾。勿药有喜。诗曰。自天降康。降福穰穰。此皆理合天人。着在经训。然则药以攻疾。无疾固不可饵之。高宗朝。有处士孙思邈者。精识高远。深达摄生。其所着千金方三十卷。行之于世。序论云。凡人无故。不宜服药。药势偏有所阻。令人藏气不平。思邈此言。可谓洞于事理也。或寒暑为寇。节宣有乖。事资医方。尚须慎重。故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施于凡庶。犹且如此。况在天子。岂得自轻。先朝暮年。颇好方士。征集非一。尝试亦多。累致危疾。闻于中外。足为殷鉴。陛下素所详知。必不可更踵前车。自贻后悔。今朝野之人。纷纭窃议。直畏忤旨。莫敢献言。臣蓬艾微生。麋鹿同处。既非邀宠。亦又何求。但以曾览古今。粗知忠义。有闻而默。于理不安。愿陛下无忽刍荛。庶裨万一。时穆宗颇好金石之药。疏奏。上嘉叹久之。竟访皋不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