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常用工具 > 诗词鉴赏 > 散文 > 伤感散文 >

伤感散文:写给母亲丁丑七十四寿庆

2013-11-25 
母亲肖梅花,1924年12月17日生于吉安县凤凰乡文陂村孙家芫一个书香门第,是个独生女。母亲15岁时许配比她大

母亲肖梅花,1924年12月17日生于吉安县凤凰乡文陂村孙家芫一个书香门第,是个独生女。母亲15岁时许配比她大一岁的我父亲,17岁时与父亲结为夫妻。
母亲的童年是幸福的。她自小心性聪颖,热爱户外活动。尤其喜欢看戏,听大人讲故事。母亲在娘家就能干家务,在出落得健壮能干的同时,她还蕴含着几分聪慧和从容,娘家里的人都喜欢她,父母更视她为掌上明珠。母亲在娘家虽然没有读过书,然而靠着书香之家的耳濡目染,却也明白人世间的许多事情。
母亲自嫁到西溪后,就热爱这片天地。耕种下田,侍候公婆,相处两姑,佐夫相子,照料家务,样样事她都拿得起,放得下。全然没有富家女子的骄奢习气。祖父脾气有些乖戾,家中老小敬而远之。可母亲每日端水,煮饭,扫地。祖父、祖母他们整日笑逐颜开。母亲平生信佛,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在堂屋正中烧香拜佛,乞求一家平安。她饱满的长圆脸上,额头高洁,一双黑黑的大眼炯炯有神,却又分明慈眉善目,端庄祥和。
母亲一共生下了八男二女十一个孩子,可惜幸存下来的只有现在的五男一女。
据父亲讲:大哥出生那年,我祖父的祖父继清祖坟前长出几根新竹,预示着将来我家人丁茂盛。四九年,母亲在娘家的资助下,与父亲共同建造了一栎一厅一直一厨的土木瓦房(后经七三年改建)。父亲长期做乡村工作,母亲操持全部的农活和家务。为了家庭的幸福与儿女们的成长,母亲饱受了人生之苦。
母亲为人善良,是一个可以损己而利的人。她虽然家务缠身,却任劳任怨。她待人和蔼,很少打骂孩子。我们的孩提时代,却是最留恋母亲温馨的怀抱。每天最幸福的时候便是傍晚时分,母亲操持完一天的家务,伴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在静静的夜晚哼着眠歌伴我们入睡。时至今日,我们仍感觉到母亲对我们青少年时代,特别是幼年时代产生的深深影晌。在我们眼里,母亲永远是一个吃苦耐劳,刚强坚韧的女性。母亲的嘉言懿行汇成了孩子们生命之海的最初源头。
母亲善良,还表现在她富有同情心。如果她看到有比自己更穷的人需要帮助,会毫不吝惜地加以周济和照顾,虽然自家的温饱尚成问题;而对为实不仁,为官不正者,母亲则是满腔痛恨。母亲由于坦荡无邪,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貌直面人生,以坚韧的对正义的追求与赤子般诚心,赢得人们的广泛尊敬。
母亲虽然没有念过书,但她具有不凡的教子观。她总是把对儿女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求儿女以真、善、美为本。常常以小事教育儿女明辨是非,教育儿女做人要行得正,立得直。母亲常对我们说:“家虽清贫,但邻里和睦,合家欢洽,这是什么钱也买不来的呀!”母亲的这些教育使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时时受益。
母亲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稍识人事起,就把爱的种子播入孩子们的心田。这种爱,逐渐成为支撑儿女们事业与人生的精神支柱。
孩子们要成材,光有爱心还不够,高尚的气节与远大的志向是推动孩子们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母亲深深懂得这一点,并把它贯注于每日每时对孩子的养育之中。孩提时代,我们经常听她讲述“苏武牧羊”“木兰从军”“岳母刺字”“天祥就义”故事。以此教育我们长大以后要好好做人。
由于我家人口多,父亲又长期在外,家里的担子主要落在我母亲肩上。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母亲一年到头辛苦操劳,精打细算。全家老小一年四季的衣裳都是她亲手缝补或酌情安排缝制。缝制的衣服也是老大穿过后传老二穿。尽管这样,家里依然是入不敷出。常常靠养鸡卖蛋的钱来支撑着家里的生活开支。记得有一次,一个下雨天,她带着我和弟弟在一边缝补破烂衣服,补得青一块,白一块,她告诫在一旁的我们说:“笑烂不笑补,穷日子靠自己。”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们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本文作者:01一线
母亲一方面善良老实;另一方面她为人刚正不阿,好打抱不平,每当别人无端欺侮时,她总是勇敢地冲出去反击讨回公道,家里虽然穷,但穷得有骨气。她告诉儿子:“人穷不能志短。”她从不奉诚讨好“富绅官吏”。这一点也深深地感染着儿女,据说我姐姐五岁那年,全村的大人小孩都去看热闹,姐姐哥哥她们不能去,她深有感触地对儿女说:“好崽,穷人见官就背时(即要倒霉),我们作田夫子靠手靠土。”母亲对儿女从小所进行的品德教育,体现了她卑视官场,不慕官禄,不畏权贵,正气凛然,铁骨铮铮的倔强性格。
母亲在注重儿子品德教育的同时,她也竭尽全力支持儿女读书学艺。她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样都希望儿女长大后能有所作为。
当孩子开始嚷嚷着要上学堂去读书,家里拿不出学费时,母亲焦虑得不住叹气。当母亲发现儿女个个都有学习天赋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时,便改变了当初只想让儿女识几个字将来当个农田好把式的想法,决心供他们读书,可学费从哪里来呢?细心的母亲发现每天烧火用的稻草上或多或少地残留着一些谷粒,于是,她每天不断地摘取谷粒,聚少成多,喂鸡生蛋,再加上节衣宿食,终于让孩子如期上了学堂。
母亲没有文化,长期劳作,使她深深懂得没有文化的难处。她因此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好好读书,学成后找到一份体面的事情做做,过上好日子。
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七八岁左右上的学。入学前,母亲高高兴兴为每个孩子上学举行启蒙仪式:煮上三个红皮鸡蛋,说吃下去,升学考试能够连中“三元”。同时,她又用白米饭,葱和蒜,供奉圣人祖宗,祈求圣人祖宗赐给孩子以聪明。最后把蛋、葱、蒜袋入孩子的书包背去上学。
听见孩子朗朗读书声,她宁肯自己吃苦,也要让儿女读好书。清油灯下,母亲正在缝补着衣裳,孩子就坐在身旁看书,母亲正在缝补着衣裳,孩子就坐在身旁看书,母亲不禁陷入沉思:“唉,孩子运气不好,赶上这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想到这,母亲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那个年代,由于取消了高考制度,乡下入学后能完成学业的很少。
看着孩子一日一日地成长,一日一日地懂事。她总是默默坐在一旁,边做针线活,含笑地看着孩子。一股暖流从心头涌起。她把千分的挚情,万般的慈爱,一针针、一线线缝进了孩子的衣衫。
光阴似箭,一晃孩子都长大了。“孩子,这么晚还不睡觉。”看着屋子里亮着灯,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看书,母亲欣慰地说:“孩子,好文章就该多读些,它能告诉你做人的道理。”母亲也打心眼里喜欢。但她却从没有夸奖过孩子,反而更加教育孩子她把疼爱放在心底,只在平日的饭菜里特意给孩子加上些平日吃不到的豆腐,鱼,蛋。母亲无声的爱意,更增强了孩子读书的动力。

1966年,老大高中毕业,69年参加工作。老二70年参了军,73年退伍在家种田。姐姐75年高中毕业,当上了村办教师。87年凭她以前在校的功底考取师范,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老三79年去学了木匠,以后也进了工厂。接着,他们又陆续取妻(嫁人)生子。由于73年房屋修建改建,家里的生活益发比过去困难。为了下面几个孩子的前途,被生活折磨得清瘦的母亲,毅然地咬咬牙,对两个小儿子说:“家里再穷,也要支持你们读书。”母亲的话语,像一粒种子,像一颗石子落进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激起了层层涟漪。做孩子的只有发奋读书,才能报答母亲的厚爱,母亲看到孩子读书用功,聪明好学总是把讲过的书背熟,自然是既高兴又心疼。她能为孩子做的便是每天在灯下陪着,手里做针线活。同时,她也深深明白:要使孩子真正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学业上的进取固然重要,人格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正当孩子长大了懂点事的时候,母亲便安排孩子干些活儿。那时,放牛、漫天遍野去拾柴草、猪食,烈日晒着稚嫩的手和脑,荆棘刺破了双手,树桩扎烂了双脚。母亲含着眼泪,用热水敷平孩子身上的肿块,挑去一根又一根的荆棘。母亲的心里涌起的是一个母亲的无限柔情与欣慰。她知道,幼小的心灵,不仅需要风雨的锤炼,更需要意志的磨砺。
本文作者:01一线



12岁时,我和弟弟----母亲的两个最小的孩子也先后进入了中学学习。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孩子更是发奋苦读,孩子们的聪明颖异,为在校师生所赞叹。
两个人就读的中学离家都较远。一般除周末回家一次外,平时都是在学校端饭,周末从家里带些干菜下饭。吃饭时,是孩子们最高兴最热闹的时候,他们有钱的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菜。而我们穷苦家的孩子嚼着萝卜干也是有滋有味的。一日、二日,天天如此。有的伙伴,甚至老师有些不忍说:“吃点我们的菜吧。读书挺辛苦,适当带些好吃的。”而回答却是“不用,我娘说,‘粗食布衣,为养性之本,经得起磨砺,方成得了人。’”
公元1982年,1984年,母亲的两个最小的儿子不负重望,分别考取了工科大学,医科大学,加上1987年姐姐凭着以前在校的功底考取了师范。一个个喜讯传来,震动全镇,为乡人注目,母亲笑了。
出身望族,却自甘清寒。母亲的辛劳没有白费,孩子们的学业成功给了她以最大的回报与安慰。
当两个孩子第一次离家到远处去求学跨出家门的那一刻,母亲多少有些犹豫,有些牵肠挂肚:“儿啊,放心地去吧,记住娘说的话,好男儿志在四方。”就这样,孩子背负着母亲的期望走了。
每年岁末,全家在一起团圆欢度春节的时候。除夕那天,我们都要做两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一是写春联,二是为祖辈烧香挂纸。那天,兄弟们在客厅里挥毫作书时,母亲总要站在旁边静静地观看一会。父亲练就了一手好书法,母亲常常要求我们要练好字。特别是父亲逝世以后,母亲常常谈论得就更多了。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孩子,练字可是来不得半点偷懒啊!字是由一点一划组成,一点写工整了,一个字才会工整,字字工整了,一行才工整,行行工整了,全篇才会有气势。万万不可凑合而成啊!”她还常常提示苦练就能补上这一奥秘,如今,看见我们的书法有些进步,她也觉得欣慰。
1985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初七)零晨2时分,父亲由于年迈体弱,积劳成疾,离我们远去。那年除夕,我们非常怀念父亲,在我们的心目中,父亲他心地善良,富有农村工作经验,说话极富感召力,他既善于谋划、组织、外交,干农活,又精擅会计、书法、乐器,为乡村的农业生产、山林绿化、水利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打算隆重祭奠父亲,母亲很受感动,给我们讲祭而丰不如养而薄的道理,她轻声地对我们说道:“孝是心底亲情的流露,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更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就是在平时,家里偶尔有美酒佳肴时,她也伤感泪下:“过去家里贫穷,没有好酒好菜,现在有了,可惜你父亲却无福享用……”母亲说这些话时,声音哽咽,极富感情,母亲的话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想到父亲一生操劳,做孩子的还来不及好好孝敬他老人家,眼里禁不住泪水横流,悲痛难忍。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更是常常怀念父亲。
在母亲和家人亲人的支持下,我们两个做小的分别经过四年和五年的严谨勤奋的学习和实践,终于完成了学业,并双双获得工学士,医学士。一个1986年大学毕业,一个1989年大学毕业。
以后各自分配了工作,几年后又各自安了自己的家,正当孩子的事业也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母亲又开始了对我们进行更深层的教育。
记得1991年我当科长的那一年,母亲趁机同我作了一次长谈:“如果有一天你为官,就应该像你父亲那样,心存仁爱,做个清官。世上有许多穷人好人被欺压遭陷害,你要分清是非曲直,为他们作主。”她特别提到我父亲。她说:“你父亲当干部一生清廉俭朴,清廉自守,却很愿意帮助别人,还喜欢接待宾客,他的俸禄原本微薄,因而常常没有剩余,但从来不取非份之财,为人处事极讲原则。”她最后特别要求我们为人处事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不要随声附和,随波逐流,在生活上则要勤劳节俭。
本文作者:01一线
由于我身居科长之位,应酬频繁。加上年轻气盛,与朋友、家人饮酒时,往往欲罢不能,酒后怠慢宾客醉语侮人,自己酒醒后悔恨交加受到母亲严厉责备,母亲教戒我说:“饮酒无度,开罪宾客是其次,因醉而失职可是大事,倘不痛改,放纵心志,那么,修身养性从何谈起?一生事业必将无望。我只有谨聆肃听,接受教训,表示今后不再饮酒。不料,母亲却说:“绝酒不饮,也未必。事情在人不在酒。好友欢聚,酒能助兴;临事决断,酒能鼓气。成事败事,全在饮酒之人有没有理智,能不能自制。古代圣贤说得好:‘自知者明,自制者勇,自胜者强。’又岂但饮酒一事,一切事都无不如此。”我懂后牢牢记住母亲的教诲。
我们自幼家境贫寒,全仗母亲半世操劳,才得以长大成人。于情于理。苦了大半辈子的母亲,总算熬出头了,然而,看着母亲那一天比一天消瘦衰老的面庞,望着那幽暗的灯光下,细心缝补的频频振额的白发,不禁眼睛湿润,想起来心中不由泛直起一片酸楚,然而,正是这一切,才使孩子们奋发向上,好好做人,以报母亲的深思。

自1993年最小的弟弟成家后,大哥早在1987年盖起了新房,二哥是盖起新房后弟弟才结婚的,三哥也于1994年盖成了新房,我1992年单位集资分配到套房。除了这些家业外,母亲六个孩子中,大学文凭的二个,中专文凭的一个。高中文凭的二个,初中文化的一个。他们之中。三个是干部,二个是工人,一个是农民。有获高级工程师的、主任医师的、高级教师的、并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中最大的孩子于1996年考取了大学,开了孙子辈的好头。
母亲对孩子们包括孙男孙女的学业、事业成功无不感到欣慰。
记得母亲70岁寿辰时候,母亲生活依然清苦。作为孩子,总觉得对不起母亲,因而孩子们斟酌再三,决意在母亲寿辰之际,办几桌像样的酒菜,请一些亲朋,让老人家高兴高兴,也算略尽孩子们的些许孝心。然而,穷人大学生的母亲,由于过贯子清贫日子,十多年的寡居艰辛(虽然后来也出来为我们带大孩子)更炼就了她坚忍不拨的性格。在母亲的要求下,仅限于全家在一起共欢。
当孩子仕途受子挫,也是遇事不惊,谈笑自如。做孩子的原来担心母亲承受不子这个打击,没想到母亲反过来还宽慰孩子。她说:“家里贫穷,我已经习惯了,只要能安然处之,我也就心安了。”母亲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即使孩子颇有地位,她还是俭朴辛勤如故,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也一如既往。
晚年,她仍坚持自食自力,过着俭朴的生活。
人情的冷暖,事态的炎凉,使孩子们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为日后更为清醒,更为坚强地面对种种磨难。更使孩子们对母亲充满了崇敬和热爱。
母亲,她就像大树,枝繁叶茂地为儿女们遮风挡雨;她更像大海,包容所有的悲伤与痛苦。她用全部的关爱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明朗的天空,寄我们顺利成长。
母亲她虽然不能给儿女铺出一条锦绣前程,也没有万贯家财传给儿女,但是母亲留给儿女的精神财实和高尚人格,却是无价的。如果没有母亲的竭力支持,儿女也就没有今天辉煌的业绩。
应该说是母亲这般温暖的不倦的风,帮我们不断拂去心头的迷惘,吹散头顶的阴霾,才有了这一片晴空。
母亲是家庭中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人。她的音容笑貌,对我们的品德教育和对我们事业的全力支持,我们是永志难忘,母亲步入第七十四个年头,我们做孩子的只有好好地孝敬我们的母亲--敬爱的母亲!
修家谱之际,作此篇以励志全家,更慰藉母亲!


本文作者:01一线

唐前诗词鉴赏 唐代诗词鉴赏 宋代诗词鉴赏

[诗经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元稹诗词][李清照诗词鉴赏][屈原诗词鉴赏][杜甫诗词]
[李商隐诗词][苏轼诗词鉴赏][乐府诗词鉴赏][白居易诗词][杜牧诗词][陆游诗词鉴赏]
[三曹诗词鉴赏][孟浩然诗词] [韦应物诗词] [辛弃疾诗词鉴赏][陶渊明诗词鉴赏]
[王维诗词][其他唐诗][柳永诗词鉴赏][其他诗词鉴赏] [黄庭坚诗词鉴赏] [其他宋词鉴赏]

爱情诗 诗词专题 散文

[现代爱情诗][英文爱情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短篇散文][伤感散文][古代爱情诗][经典爱情诗][抗震救灾诗歌][奥运诗][爱情散文][英语散文][伤感爱情诗][名家爱情诗]
[诗词名句][诗歌朗诵稿][抒情散文][经典散文] [心情散文][哲理散文] [网络散文]

毛泽东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描写类诗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