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高邮湖畔,相依着千年的古镇龙岗,它位于天长市区以北30公里。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沐浴在温暖的霞光里。近处,老街旧宅,古典安详;远处,高邮湖堤,白帆点点。是的,龙岗是古典的,古街、古庙、古阁、古楼、古树、古牌匾相依相偎,相得益彰,错落成一个描摹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古民居群落,她纯天然地向人们展读着历史,展现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龙岗,走出了陈门四进士,至于举子、秀才则不胜枚举,还有传说中的文武双探花韦镜湖、韦镜川兄弟,而关于状元戴兰芬的逸闻则尤为夺目。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红色的记忆,龙岗是红色的,是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旧址坐落于古镇之中,与古民居交相辉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粟裕、张云逸、罗炳辉、郑位三、方毅、张劲夫等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文化界著名人士贺禄汀、范长江、沈亚威、沈西蒙、涂克等先后在这里任教生活过,他们的光辉事迹使得这座千年古镇又成为皖东地区独具魅力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红色旅游的胜地。
龙岗,古时又称“芙蓉岗”,据说原是高邮湖泥沙淤积而成的一片高地,犹如花瓣,状若芙蓉,因船民们经常在这里停息,久而久之,竟不知从何年起,逐渐形成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小镇。小镇三面环水,碧荷万倾,芙蓉点点,遂成名副其实的芙蓉岗!只要你踏上高游湖堤,芙蓉古镇,便尽收眼底,这里古树参天,景色秀美,近前可领略镇上小桥流水,花香鸟语。走进芙蓉古镇,行进在阡陌交错的古街道上,徜徉于秦砖汉瓦的庭院深巷之中,浑然不觉自己已融入历史。古镇距今已走过千年的脚印,街道两旁的建筑大都建于明清时代,至今尚可窥见其一斑——雕梁斗拱,排山隔扇,浮梁浮柱便是她古典的衣衫。古街幽巷,长条青石板安详静卧,只要你走在上面,便会感到心灵的纯净和最美丽的释然。
龙岗的风貌是古典的,龙岗的历史是厚重的,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龙岗有着值得骄傲的光彩页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分校旧址在这里烙上了红色的印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抗大军人的足印;这里的每一处旧址,都蕴含着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一九三八年的隆冬,寒风凛冽刺骨,日寇疯狂进攻,皖东、皖中大片国土,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为了挽救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人民,一九三九年五月,遵照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成立了以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邓子恢等同志为主要领导成员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下辖第四第五支队挺进皖东地区,很快地这两个支队由原来的五千人发展到一万余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原局决定成立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校址在天长县的汊涧镇。学校蓬勃发展,容纳学员近千人,实实在在担起了为部队培养基层干部的重任,这就是抗大八分校的前身,也是后来组建抗大第五分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八日,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进行整编。原江北指挥部所属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改编成新四军第二师。由张云逸副军长兼师长,罗炳辉同志为副师长。为了加强二师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华中局和军部关于各师、各根据地应建立抗大分校的指示,一九四一年五月四日,二师以原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留在淮南的一个大队为基础,在天长张公铺成立抗大八分校,后因日军疯狂扫荡,八分校由张公铺经铜城迁至龙岗镇,开始了正规化办学的历程。
仲夏的龙岗是美丽的,一九四一年高邮湖畔的古镇龙岗更是美丽的:洁净的街道,张贴着各色标语,解说着古镇的特大喜事。南头铜龙河北岸的胡家大滩下锣鼓喧天、彩台高搭。四乡八镇的农民、民兵,本镇的居民扶老携幼涌向胡家大滩,霎时,大滩便被湮没成人的海洋,这种热烈的气氛是古镇罕见的。只见彩台前七百多名身着军衣的战士坐在各自的背包上,他们当中有两鬓斑白的老战士,大部分是虎气生生的青年军人,还有一排飒爽英姿的女兵,这是龙岗人民隆重集会,热烈欢迎抗大八分校来龙岗办学的一幕。
本文作者:润禾
在喜庆中开学的抗大八分校,由张云逸同志兼任校长,罗炳辉同志兼任副校长,冯文骅同志(冯玉祥将军之侄)任教育长,高志荣同志任政治部主任。本次大会由龙岗镇副镇长姚卿才主持,教育长冯文骅作了激情讲话,会后八分校文化工作队还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从此,八分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同龙岗人民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龙岗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直至一九四三年秋因形势需要才离开龙岗迁至张公铺之西的葛家巷。
当年的天长,是路东根据地比较安定的地区,因龙岗镇地处高邮湖畔,远离日寇占领的天长县城,环境更为理想。因此,八分校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进行正规化学校的建设,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九四二年八月,华中总分校召开教育会议时,陈毅军长曾表扬过八分校取得的教学成绩。是的,八分校的办学是成功的,它在四年多的时间内,共为二师培养出二千五百多名具有一定军政素质的干部,从而为加强部队建设作出了有力的贡献。“走啊、走啊、向前走,走啊、走啊、向前走,挺起胸膛来,不要再等候,拿起刺刀拼掉敌人头……”每当朝阳升起,落霞满天之际,抗大的同志就会齐唱这嘹亮的军歌,学习在教室,结束在练兵场地,军政干部的素质就是在这样的勤奋苦炼中磨砺起来的。在龙岗,在抗日的烽火中,抗大八分校锻造出了一批批民族精英,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撒遍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在古镇龙岗追寻英烈的足迹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抗大精神。
回忆起当年的生活,87岁高龄的著名剧作家沈西蒙先生于2004年4月曾这样动情地写道:“龙岗,谁知它的夜晚如此清新,如此幽静,我身不由主地往地上躺下,头枕在背包上,张开四肢,身上像卸下千斤重担,仰天长吁了口气,只见眼前水天一色,一钩新月与荡漾的湖水交相辉映,寒风抚弄着我的头发,芦苇花丛在我耳旁沙沙作响,我好似躺在水面上,又好象睡在摇篮中,顿觉自己沉浸在云雾之中了。清晨起,又见小镇上挑担车水的,鸡鸣狗叫的;才出炉的烧饼,才出锅的油条热气腾腾,小茶楼小吃铺子挤在一起,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显得我根据地一派兴旺的景象。……部队的演出给龙岗、铜城、黄花塘一带的军民增添了热闹。然而,很快我又打起背包,跟随苏中军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同志,乘一叶小舟,在月如钩,水如绸,情景依旧的夜晚离开了难舍的龙岗,向高邮湖远方驶去,寒风依然拨弄着我的头发,心中惦念着不知何时再与你龙岗相见。”这由衷的心语和龙岗人们的记忆至今还执著地穿越着时空的隧道,一脉相承,两地情牵。
在龙岗,文艺活动的景象是繁荣的,陈毅老总曾亲自命令一师的服务团和二师的文工团,在抗大八分校,在新四军军部驻地黄花塘,多次联合演出曹禺的大型话剧《蜕变》,陈毅、罗炳辉、谭震林、邓子恢、曾山、潘汉年,范长江、钱俊瑞等和二师师部机关部队,附近的民兵及群众一同观看。这样的演出一发不可收拾,在龙岗,在铜城,抗大人和老百姓共同在这样的文艺熏陶中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正是这些演出将革命的文艺思想与具体的时代,与具体的战争,与革命的事业成功地结合起来,为革命文艺开创了新的天地,也为龙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埋下了先进文化的种子,直至今天仍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龙岗,抗大八分校是严肃律己的,是严谨榜样的,她以自己特有的组织形式,以全体干部学员特有的品质风貌,为千秋古镇树立了一代风格的典范。八分校的同志与龙岗人民鱼水相依,手足相存,亲人相处。当年抗大领导及学员散住在老街民居中,龙岗的300多户民宅中,家家都住有抗大学员,一同生活的日子里,他们共同用淳朴的事迹构写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龙岗的人民是勤劳的,当年八分校紧缺练兵场地,淳朴的龙岗人义无返顾,自发地带着自家的农具义务帮八分校同志修整场地,而和善的八分校领导却盛情地招待辛劳的民工,与他们同桌共餐,练兵的“操场田”和育才的“跳台田”就这样在军民深厚的情谊中流传下来。一九四二年春节来到了,龙岗人民是倍加高兴的,因为他们能和“抗大”的同志们一起过着太平吉祥的特殊年,家家户户,蒸点心、办年货。分校领导也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宣传抗日的大好形势,并征求群众意见,帮着群众写对联,各队学员也忙着排演节目。然而就在大年三十晚上,住在各家堂屋里的抗大分校的同志却突然搬走了,有的搬到房东的破屋里,有的搬到城隍庙里。原来,分校的领导得知当地人有过年堂屋不睡人,家里不挂白毛巾的风俗,校部便在节前作了布置,所以,大年三十这一天,大家一齐搬了出来,这种严明的纪律着实让龙岗人民为抗大军人的风采而震撼。
本文作者:润禾
在龙岗,有的住家门前是土地,每逢阴雨天,学员们常因脚上的泥巴而弄脏了房东家的地面。校部就发动全体学员拣砖头,拾碎石,用学习之外的时间,在各家门前铺上人行道,也铺上了亲情,用爱心掩盖了泥泞,老人孩子更是拍着手乐得合不拢嘴。节假日,抗大的学员还把镇上的废地开垦出来,理水沟,整地畦,种上各种瓜瓢菜蔬,用闲情雅趣大搞生产自给,亦能丰衣足食。龙岗居民过去没有种菜的习惯,在分校的带动下,也纷纷开荒种菜。时至今天,龙岗还有许多当年“抗大”军人开垦的菜地,还流传着当年罗炳辉种植丰产大萝卜的特殊经验。
一支军纪严明,与民相亲,学习勤奋,练兵刻苦,勤劳自给的部队在龙岗古镇神话般的存在着。在日寇横行的日子里,这样的部队,过去龙岗人民听都没有听说过,更不要说见过。在抗大军人们的身上,龙岗人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军人真正的风尚,看到了革命的光明前途,也看到了美好的明天。一九四三年的建军节,龙岗人民怀着对抗大军人的喜爱之情,用满腔挚爱书就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八字锦旗,赠送给学校,学校也回赠了地方一面锦旗,上书“铜墙铁壁”四个大字。几天之后,抗大八分校的学员全部放假,帮房东挑水、打扫卫生,召开座谈会,与群众促膝谈心;女学员则和龙岗姐妹们交谈叙旧,和大嫂大妈们恋情依依,这样的鱼水之情牵着彼此,这样的惜别之苦之痛却由着军人独自品尝。一个离燕纷飞的早晨,人们起来,发现住在家里的抗大的同志不知去向,所借的东西整齐地放在院里,还附有清单和感谢信。这才明白几天前离别的征兆,原来是八分校的同志选择了默默地离开龙岗,也许他们是不想互见双方离别的泪水。失落的龙岗人久久在秋风中伫望,悄悄远去的抗大亲人,何时才能共聚在龙岗。就这样,两面珍贵的锦旗,永久地寄托了龙岗和抗大八分校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而“抗大八分校”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龙岗儿女,并时刻激励着他们去开创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
今天,和城市的现代相比,龙岗依然有着江南般小镇独特的古典韵味,有着鲜明的红色基调。龙岗人民世代依恋着被高邮湖拥着的这座古镇,因为这里有着令人仰慕的光荣,当年高邮湖水一如甘甜的乳汁哺育过革命。也是这座古镇,曾经生活过众多的抗日勇士和中国革命的脊梁。六十多年来,龙岗的人民一直把对抗大的怀念珍藏在心底,一代流传一代,伴着岁月的河流在人们的心底缓缓流淌,流淌着古镇的历史记忆,也收获着古镇的文化精神。
古镇好、抗大情,能不忆龙岗?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天长文史》、《天长县志》等史料,沈西蒙所写《龙岗之恋》)
本文作者:润禾
[诗经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元稹诗词][李清照诗词鉴赏][屈原诗词鉴赏][杜甫诗词]
[李商隐诗词][苏轼诗词鉴赏][乐府诗词鉴赏][白居易诗词][杜牧诗词][陆游诗词鉴赏]
[三曹诗词鉴赏][孟浩然诗词] [韦应物诗词] [辛弃疾诗词鉴赏][陶渊明诗词鉴赏]
[王维诗词][其他唐诗][柳永诗词鉴赏][其他诗词鉴赏] [黄庭坚诗词鉴赏] [其他宋词鉴赏]
[现代爱情诗][英文爱情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短篇散文][伤感散文][古代爱情诗][经典爱情诗][抗震救灾诗歌][奥运诗][爱情散文][英语散文][伤感爱情诗][名家爱情诗]
[诗词名句][诗歌朗诵稿][抒情散文][经典散文] [心情散文][哲理散文] [网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