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本来就是利益的调整,深水区的改革,绕不开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城镇与农村等利益格局的全方位调整,利益调整就会有增有减。“有些不合理的做法必须果断纠正,有些利益格局的调整则应着眼于培育新的利益,在增量上做文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研究员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愈难愈进,迎难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改革前无古人,深化改革就要攻坚克难。
别无选择,改革更需凝聚共识
改革需要共识。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呼唤改革,改革共识的凝聚正是改革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
不改革没出路。
当雾霾连日不散、当房价节节攀升、当“冷漠症”四处蔓延,有人抱怨:“都是改革惹的祸。”改革不是完美无缺,发展难免伴生问题。有些问题,是改革经验不足造成的,需要及时调整。有些问题,恰恰是改革还不到位引发的,需要持之以恒推进改革。有些问题,则缘于发展理念的偏差。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其根源多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正是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强大动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禇平说。
改革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改革仍是我们唯一、最好的选择。
改革不能等。
改革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会不会引起经济波动?改革难免有风险,我们如何看待风险?
“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认为,改革进程中,最可怕的不是有风险,而是一点风险也不敢冒,一遇到阻力就止步不前。
改革时机宝贵,不加快改革,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导致积弊难返,酿成更大危机。
风险不可怕,关键是理性认识风险,科学应对风险,防患于未然。
多年改革,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协同性,改革就能化险为夷。
改革有底气。
35年改革发展,我们已有了深化改革的一手“好牌”。
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改革的体制基础更加牢固,可以开启更高层面的改革;多次应对各种挑战,党积累了领导改革的宝贵经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越来越强;改革的潜力依然很大,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从小康迈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13亿人口的大国华丽转身蕴藏无限机遇,也给改革带来了进退腾挪的更大空间。
共识铺就改革路。凝聚改革共识,改革攻坚克难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坚定不移,改革更有勇气、智慧
任务艰巨,更激发改革雄心壮志。
时不我待,正敲响改革紧锣密鼓。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