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西班牙奔牛节是西班牙的传统节日,始于1591年,每年都吸引数万人参加。它的正式名称叫“圣费尔明节”,圣费尔明是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省会潘普洛纳城(Pamplona)的保护神。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6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
西班牙奔牛节又称“关牛节”,从每年的7月7日(又说7月6日)开始举行,7月14日结束。地点在西班牙东北部潘普洛纳城。在节日的9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穿上白衣裤,缠上红腰带,表示参加的意愿。将6条经过两年专门驯养的公牛,突然从牛棚放出,跟在一大群小伙子后面,狂奔乱闯,穿城而过,犹如一群长跑健将,直奔斗牛场。这些牛非常凶悍,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经,一触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怒它,引发它的野性。沿途观者如潮,欢声震耳欲聋。其中不少勇敢者,尤其是那些好奇的亡命之徒,尽量接近牛,挑逗它,结果有的被刺伤,有的甚至被踩死。
在节日的几天里,每天都有6头凶悍的公牛追逐着数百名壮汉,沿着“奔牛之路”穿城而过,直奔斗牛场,场面极其惊心动魄。位于潘普洛纳市旧城区的“奔牛之路”其实是一条狭窄的石板街,全长848.6米。奔牛时,上万名奔牛爱好者挤满了街道,重约500公斤的公牛从牛棚冲出后,在4分钟内以24公里的时速在杂乱的人群中狂奔,时常人仰牛翻,险象丛生,最后以公牛被引进斗牛场而大功告成。奔牛节期间,每年都有人受伤,甚至也发生过死亡事件。据统计,从1924年到2002年,共有14人被牛顶死,200多人被牛顶伤。即使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爱好者还是云集潘普洛纳这个小城,在为期9天的人与牛之间的危险游戏中尽情享受欢乐与刺激。节日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大量涌入,潘普洛纳这座小城的人口短期内迅速从25万人增加到150万人。
【成名】
1923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来到潘普洛纳观看奔牛并写成了著名小说《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年发表),他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奔牛节,将刺激的奔牛活动描绘得极为传神,奔牛节因而声名远播,开始由一个地区性节日变为一个世界性节日。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西班牙奔牛节更是名声大噪。当地居民为了感谢海明威为奔牛节做出的贡献,特地在斗牛场的大门口,为他竖起了一座雕像。
【评价】
(一)正面评价
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它之所以经久不衰,让观众如痴如醉,不仅在于它需要高超的技艺,更在于它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西班牙的斗牛季节从每年的3月19日巴仑西亚的火节开始到10月12日的沙拉哥沙的比拉尔祭时结束,一般在礼拜天与假日举行,七八月份是欣赏斗牛表演的黄金时期。斗牛所用的牛体重都在370-500公斤之间,是在很少见到人的环境中饲养的,一般需要4—6年。每场斗六头牛,每斗一条牛需20分钟左右。斗牛的整个过程是扣人心弦的,斗牛士必须以他的智慧和勇气战胜被红布激怒的蛮牛。
在西班牙的斗牛活动中,潘普洛纳城举办的奔牛节是一个高潮。每天一大早,成群的斗牛从栅栏中被放出,而大街上数以千计穿着潘普洛纳传统服装的年轻男人和观光客则冒着被牛只冲撞和踩踏的危险开始在牛群前拼命奔跑,一直跑到赛牛场才停止。下午,上午在街头狂奔的斗牛将与勇敢的斗牛士再次激战。尽管每年的奔牛节活动上都会有人受伤甚至丧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一项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
西班牙人认为奔牛节为男人提供了一次展示智慧、胆识、技巧和意志的机会,让男人们有机会证实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汉。几百年来,凡是不敢参与奔牛的男人在西班牙是被人瞧不起的,而最终的胜利者则会被当作英雄一样受到敬仰和崇拜。并且,活动越危险才越能展现个人的勇气和能力,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激怒公牛,让场面变得惊险而刺激。在我们为西班牙人如此轻视生命的举动百思不得其解时,对西班牙人而言,荣誉远远超出生命。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比西班牙人更懂得荣誉为何物,正是西班牙文化中这种对荣誉的感悟和认同,使西班牙人在追求生命和荣誉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追求荣誉,这也是奔牛节这样的活动能够在西班牙诞生、发展并延续至今的原因。
(二)负面评价
但是,这项活动也遭到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抗议。在2007年7月2日,英国伦敦,13名动物权利保护主义者在西班牙大使馆前,半裸并将自己国家的国旗颜色涂在身体上,抗议西班牙斗牛。因为他们认为,斗牛是一项残忍的活动。动物们饱受折磨,而且没有人有权仅仅是为了在节日上取乐就这样对待动物。奔牛活动同样是不人道的,因为奔跑者会拉扯公牛的尾巴,用脚踢它们,并且让牛在恐慌的情绪中奔跑。
编辑推荐您关注:
本文由读书人编辑为您精心准备,请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