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记忆
年年花市灯如昼
解放前:最怕吃到“无情鸡”
解放前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小时候过年的心情是异常兴奋的,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可以穿每年才有一件的新衣服。那时没有现代这么多糖果、糕点,每家都要做煎堆、糖环、蒸年糕、爆谷等各式各样的甜食,有些一年才能吃到一次,小孩子过年都异常开心。
除了吃好的,年夜还有很多可玩,我记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大厦、大新公司春节会放无声电影。那时候,家里的电器只有电灯泡,能看到电影简直让我们喜出望外。还有很特别的就是,解放前一些街头卖艺的人会在初一顶着狮子头,在鞭炮声中,到西关小巷里去要利市,蹿上蹿下,分外热闹。
自进入腊月以后,常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可挣不少银子。我记得家家户户都用红纸朱笺作春联,但解放前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平民百姓不得擅用。
虽然孩子过年很兴奋,但是大人们却是胆战心惊。广州民间有个老习惯,正月初二开年,商店的老板把各店员伙伴都召集一起吃顿丰盛的饭,其中鸡是必有的一道菜,饭后老板挑选伙计,宣布各店员的去留问题。店主在席上往往对被解雇者说出:“为减轻今年经济负担,请尊驾另寻高就”之类的话,被解雇者在开市前须收拾被席而去,俗称“炒鱿鱼”,故广州人将开年席上所吃的鸡名为“无情鸡”。
广州人还讲究“债不过年”,初一到别人家讨债很不吉利,所以债主们都争取在年三十的时候把债讨回来。没钱还的人,就只好在万众同欢行花街的时候混迹在人群中,躲避债主。因此,解放前的花市中,会看到人流中有神色紧张、躲躲闪闪的人,他们其实是在躲年关。
解放初:翻身作主吃年糕
1949年,不少老百姓知道国民党寿终正寝,大家靠借钱借米捱日子的脚步也轻快起来、心情也愉悦起来。刚解放的几年里,很多人喜欢做年糕吃,有黄米、红米、白米的,解放了,吃年糕,感觉自己身板高了,符合翻身做主人的心情。
刚解放的时候,百废待兴,人们还是比较穷,但是“解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安慰使得人们暂时忘掉物质上的困难。那些年的春节,家家户户忙着收拾屋子,切菜用的砧板、扫房用的鸡毛掸子、写春联用的红纸等物品大家咬紧牙缝也要换新的。
而令广州人开心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1年,广州市工会明文废除“无情鸡”,这一恶俗正式从广州人的年俗中消失。从此,资方不得随便解雇工人,工人们的春节过得特别轻松。
我还记得那些年,各工厂、单位都要办文艺晚会,各个郊区、街道、文化馆也开始将以前闲游的街头艺人组织成群众文艺演出队,演出很受欢迎。还有各单位组织的春节游园大会,人们还可以抽奖,都是兴高采烈的。
此外还有一年,大约是1953年的大年初一发生了日偏食,除了新疆和西藏,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大清早起来拜年,都发现与往常有点不一样,这个日偏食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让那年春节被许多人记住。
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解放前都有了一些改善。过年时,每人会多分给半斤油、半斤肉,还有一些豆子等,勤快的主妇们凭借巧手可以做出一顿较为丰富可口的年饭。特别是“年画”在这时候一度在广州兴起,新政府为了鼓励民间艺人的创作,由各大新华书店印制了许多精美的“年画”以取代旧有的封建“门神”,大多数家庭都会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