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更多文章: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武乡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何才能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武乡县委坚持不懈抓“三点”,牢牢把握“主动权”,统筹城乡党建科学发展,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统筹城乡党建科学发展,找准了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切入点”
如何打破原有的城乡分离的基层党建封闭模式,实现城乡党建统筹发展?武乡县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全面建立健全“六大统筹体系”,全县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一个崭新格局。
一是建立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体系。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设置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对党员人数在50名以上、产业特色明显、条件比较成熟的村党支部改建为村党总支,在村党总支领导下分设行业、产业、协会、老年等党支部,构建新型农村组织网络结构;对一些班子战斗力不强、经济薄弱、发展缓慢的农村党组织推行乡镇机关、站所结对共建,构建起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坚持以一企一村、多企一村形式开展村企联建,促使农村党组织与“两新”党组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实现城乡互惠、联建共赢。在城镇党组织设置模式上,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居住地,逐步形成“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宇”的组织体系。同时建立区域党建联席会或区域党建协调会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组织资源的整合。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方式,在强化党员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实行岗位管理和动态管理,对农村、社区的无职党员广泛开展设岗定职活动,实行岗位管理,对外出务工党员,加大双向互动管理力度,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主动配合为原则,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培训机制。把农村、社区党员培训纳入全县党员的整体培训规划,实行城乡党员一起培训学习,不断缩小城乡党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的差别。
三是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县乡机关和农村、社区党组织以“民情日记”为载体,坚持多渠道地了解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做到经常“下访”,城镇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定期下访相关的基层单位和群众,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推进县乡村三级“党员活动服务中心(站、点)”建设,以“党员活动服务中心”为平台和抓手,做到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内容全方位。
四是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主要是建立了“以激励为核心、关怀为宗旨、帮扶为途径”的党内和谐建设新机制,形成党内活泼和谐新局面。定期开展党内表彰活动,对“创先争优”等党内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进行表彰。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重点对因年老、体弱、患病、伤残、失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遭遇特大事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生活补助和就业帮助。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带动作用,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完善党内互助平台,把单一的扶贫帮困向满足党员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创业需求转变,特别是向法律服务、文化服务、创业与就业服务、医疗服务、教育科技服务等方面延伸,构建面向全县党建工作的新体系。
五是建立城乡合作的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体系。扎实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形式是“机关+农村”、“企业+农村”、“社区+农村”、“强村(富村)+弱村(穷村)”,就是每个机关党支部和一个农村党支部结对,每个企业和一个农村党支部结对,每个社区党支部和一个农村党支部结对,每个强村富村党支部和一个弱村穷村结对,实行结对帮建,全县150个机关支部和150个农村党支部结对,60个企业和60个村结对,50个强村和50个弱村结对,50个乡镇站所和50个村结对,4个城镇社区和4个村结对,结对共建的内容为“建好党员活动室、上好党课、新上致富项目、提供就业信息、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解决实际问题、党员思想交流”等,通过结对帮建,达到了“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
六是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交流体系。进一步拓宽城乡干部交流渠道,以打破人才工作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人才事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制定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村干部之间纵横有序交流的实施办法,推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备干部到乡镇、农村、社区任职制度,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派驻农村工作,继续坚持选拔大学生任“村官”制度,选派专业技术人才进驻农村联系帮助工作,促进城乡人才互动交流,加快城乡全面协调发展步伐。
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找准了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全面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服务意识、领导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发挥。武乡县以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目标,切实找准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提升支部书记和村级班子素质。采取“两推一选”、组织整顿的办法,选好配强了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支部班子成员,真正把“政治素质强、工作能力强和服务意识强”的党员选进支部班子中来。三年来共新选配农村支部书记165名,调整充实支部班子成员320名,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8%以上,使全县农村支部班子结构明显优化,40岁以下的占到6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5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100%。充分发挥了县乡党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法制夜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突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近三年全县共举办各种支部班子成员培训班40多期,培训支部班子成员8600余人次。使他们的理论政策水平、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致富本领明显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是提升广大党员队伍素质。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和区域性网络资源,建立城乡党建信息互动平台,利用网络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展城乡党员互动式教育和交流,把党员教育、信息传播、政策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从业分散的党员在网上参加党的活动。实行城乡党员一起培训学习,不断缩小城乡党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的差别,选派农村、社区后备干部和年轻党员到城镇党组织交流跟班学习。同时狠抓 “有理想想念、有致富能力、有责任意识”的“三有型”党员队伍建设,创新发展党员办法,在发展党员中全面推行“票决制”,注重在青年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注重在村组青年干部中发展党员。采取早引导、早教育、早培养的“三早”措施,把外出务工人员中35岁以下的优秀分子培养发展成党员,从整体上提升了全县广大党员队伍素质。
三是强化大学生“村官”管理。大学生村干部进村任职,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活动力和生机。为更好的发挥好大学生村干部的作用,我县出台《武乡县大学生村干部进村任职管理办法》,明确县乡村三级责任,,为大学生村官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整体发展合力。在大学生村官管理上,推行工作周报制度、例会制度、请销假制度、日志制度、考核记分卡制度,促进作用发挥;注重选树典型,开展了“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用先进典型树立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保证他们能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找准了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落脚点”
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这是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近年来,武乡县结合“三级联创”活动,统筹城乡党建发展,扎实开展“百个支部联百村,千名党员联千户”主题实践活动。全县180多个机关党支部和农村党支部结成了帮扶对子,2000余名机关党员和农民交上了朋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扎实开展了以“制定一个计划、捐助一笔资金、办好一件实事、解决一个难题”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共捐助资金750多万元、帮助制定致富计划1000多份、办实事好事1800多件、解决难题800多个,深受群众好评。
截止2008年底,武乡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亿元,同比增长了16%;财政收入完成8.5亿元,增长了31.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236元,增长2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669元,增长了12%。并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和“中国绿色名县”,老区武乡声名远播。全县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0项,93个自然村,33000口人,4253头大牲畜喝上了安全卫生水;全县89.9%的行政村通了水泥(油)路占行政村,87%个行政村开通了客运班车;10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新建、改扩建村组织活动场所83个。社会求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6431人享受了农村低保,1497人享受了农村五保,15.94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8.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米以上,中央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