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您关注: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的战略思想。
作为学生党员,更需要主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践行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干部党员,更要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开拓工作新思路,使工作开展更上一个台阶。
学生干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领导者,同时也是落实学校、学院有关学生管理的各项措施的执行者。学生干部既是建立在学校、学院与学生之间实现沟通的桥梁,又是团结广大同学共同进步的纽带。
本文试着以三年主要学生干部的经历和大家分享干部体会,和大家共同提高。
一、优秀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
1.有礼貌,讲究礼仪。学生干部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一定要有礼貌,进出办公室打招呼。学生干部可以和老师有伙伴般的亲密感情,但是要分清场合,应该给老师权威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在与同学交往中,也要注意讲礼貌,互相尊重。不要因为自己是学生干部就觉得高人一等。要明确自己的干部定位,以服务同学为己任,而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同学之上。在与其他学生干部交往共同工作中,也要注意礼貌,不要因为官职大小进行等级排序,对“官”大尊重,对“官”小九不尊重。学生干部职务分工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而设定的,只有所有干部互相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讲究礼仪,注意个人形象,给老师、同学都留下好的印象,这样更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在同学们中树立威信。
2.责任心强
责任心是决定干部同学是否能够经历重重考验成为优秀学生干部的必要元素。有的干部同学因为对担任干部充满兴趣进入干部队伍。对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做,不感兴趣的就随意应付,工作量太大就直接不去做。
责任心的另一个方面体现是在工作及时完成,老师或上级交给的任务能及时完成或者提前完成,以便于工作进一步开展。当然,完成工作的前提是保质保量。
责任心还体现在先做后说。如果对安排的工作自己感到没有必要或者有问题的,首先要仔细分析所接受的任务,如果在没有大方向的错误,那应该首先把交给的任务完成,再跟老师或者分配任务的同学沟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做工作没有从全面的角度考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工作安排应该是有计划的,如果分配给你的工作没有完成,很多工作都会滞后。
3.理论知识丰富,思维创新。学生干部除了做事踏实外,还要有自己做事情的系统性方法和理论指导。干部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还很有必要学习和阅读各种党的和管理学方面的著作。阅读党的经典著作《毛泽东文选》、《邓小平文选》等都是很有帮助提高理论水平的,但是这些著作的阅读是很需要毅力和精力的,阅读这些伟人的传记同样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得以升华。阅读西方的管理学著作,如彼得.杜拉克,拿破.仑希尔,杰克.韦尔奇等作品都是很不错的,阅读我国当代的管理学著作也是很有帮助的。有了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各项工作开展就会成效更显著。
二、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干部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学生干部最好是能“德才兼备”,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也会出现很大的矛盾,工作干得很出色的同学,但是成绩不是很拔尖;但是成绩非常突出的同学却没有参加学生干部工作。
这就对优秀学生干部提出了挑战,工作完成肯定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候甚至为了我完成工作而影响正常上课。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同学必须充分把握课上四十五分钟时间,将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消化、吸收,课下周末等课余时间也要用来弥补自己知识漏洞,学习新知识。要有良好的心态,要能充分克制自己贪玩的欲望。
2.处理好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生干部是桥梁,架起了老师和同学沟通的平台。学生和老师要互相理解,相互信任。干部自己能处理的事情尽量不要去找老师帮助,但同时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工作进度要让老师能把握。在同学中,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要树立老师的威信。同学们有对老师不理解的时候,学生干部有给予正面的解释、开导。干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心态来作为处事原则。学生干部除去“干部”二字,依然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所以在同学们中没有任何特权,要能够和同学们和谐相处、关系融洽。
3.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办事讲原则是优秀学生干部的重要素质,能够分清大是大非,在学习、生活中,做人讲正气,办事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个人有坚定的信仰作为人生指南。在工作中,注意“刚柔相济”,做事情把握原则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处理各种计划外或者突发状况。不要对同学们对活动参与不积极二求全责备,不要对干部同学的小错误而当面指责。要更多的换位思考,以一种对方易于接受和效果更好的方法灵活地处理。
优秀的学生党员干部有许多共同的品质,最重要的是一种思想先进,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品质。每件事情做之前有计划,工作中注重方法,工作完成后重思考,每一件事情完成后都会有新的收获。在开展工作中,充分发挥“以人为本”,使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能达到“双赢”或者“多赢”。
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破除思想障碍
分析妨碍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思想障碍,寻求破除对策,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课题组对福建省及其部分地级市的党校学员、机关干部、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880份,回收问卷1841份,回收率为97.9%。本课题研究力求在比较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概括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亟待破除的几种主要思想障碍,并提出破解思路。
思想障碍
(一)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其要害是沽名钓誉,只求升迁,不求实效,劳民伤财。当前突出的表现是:有的滥提“新思路”、“新口号”,制造轰动效应。不少检查考察,多是走过场,很少解决实际问题。改头换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引起群众反感。
(二)各行其是的本位主义。其要害是,为了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群众利益。主要表现为:有的利益区域化、本位化,在想问题、办事情、执行有关政令时,习惯于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自身利益考虑,有利的就争,不利的就推,结果是各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其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突出表现为:高高在上,不调查研究,不了解下情;唯我独尊,颐指气使,不懂得依靠群众;对群众生命财产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四)求稳怕错的保守主义。其要害是安于现状,回避挑战,固步自封。主要表现为:对迅速变化的形势熟视无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习惯于“等”,等红头文件,等领导指示,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宁可安安稳稳落后,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丧失发展机遇。
(五)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其要害是唯书唯上是从,无视客观实际和规律。主要表现是:唯书唯上,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对上级指示照搬照抄。
(六)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其要害是,迷信自我,轻视或拒绝科学理论的指导。主要表现为:以自己主观经验作为判断客观事物是非的标准;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缺乏对事物发展的预见,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违背规律蛮干。
(七)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其要害是个人利益至上。突出表现,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解决问题,而是以个人或局部的利益作为决策依据;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对有利于自己的就执行,不利于自己的就拖延推诿,或者干脆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八)小富即安的享乐主义。其要害是贪图安逸,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主要表现为:在精神状态上,小进则满,贪图安逸,创新意愿与进取精神不足;在工作态度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本职工作都不愿干,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甚至假公务之名掩盖享乐之实;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贵族化,沉湎于豪华之风、奢靡之风、腐化之风中。
症结所在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唯上唯书的教条主义和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的症结所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只有坚持党的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做到按规律办事,才谈得上科学发展。偏离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不可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可能按规律办事,就会从主观愿望、意志出发,或是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出发,或是从自己的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结果只能是认识与实践的脱离,主观与客观的分裂。就认识论范畴而言,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和实践,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矛盾的特殊性,把圣贤言论当作僵死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经验主义者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的普遍指导作用,把狭隘的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去处理一切问题。这两种认识都违背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在思维方式上都偏离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二)大局意识缺失是各行其是的本位主义和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的症结所在。
本位主义与利己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各行其是的本位主义和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在本质上都是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至上,都是与全局观念相违背的。实践表明,没有大局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牢牢锁定在局部利益的小圈子内,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就会从本位出发,就难以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走棋,难以把握和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没有大局意识,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出现冲突时,就会固守个人利益至上原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理想信念丧失是小富即安的享乐主义和求稳怕错的保守主义的症结所在。
小富即安的享乐主义和求稳怕错的保守主义都是自私自利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以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为根本;它们的价值取向也是相同的,以维护个人的名利和地位作为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有可能导致贪图安逸、走向腐化,就不可能坚持和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有可能得过且过、裹足不前。
(四)宗旨意识淡化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症结所在。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在本质上互为表里。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现在,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久治不愈的顽症。搞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人,思想作风上总是升官至上,缺乏执政为民的理念。有的党员干部党的宗旨观念淡薄,官念太重,为了当官、为了当大官,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是为了迎合上级某些领导的口味,盲目决策,强迫命令;或是为了捞取荣誉地位,不惜弄虚作假,虚报浮夸。
破解思路
(一)转变思维方式,端正思想认识。
破解唯上唯书的教条主义和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的关键是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使我们的思维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才能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致。转变思维方式,就是由原来的唯上唯书的思维方式转变到唯实上来,由原来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转变到唯是上来,也就是转变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转变思维方式,端正思想认识,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在当前,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就是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而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新观念。
(二)转变思想作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破解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关键是转变原有的思想作风,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转变思想作风,就是由原来的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作风转变到务实上来,由原来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转变到为民上来,也就是要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上来,做到务实为民。转变思想作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必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情为民所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办群众所需;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想问题、作决策,谋发展、搞建设、办事情,都要尊重民意、珍惜民力,都要符合当地实际,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把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干部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三)转变思想立场,增强大局意识。
破除各行其是的本位主义和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的关键在于转变思想立场,增强大局意识。转变思想立场,就是由原来各行其是的本位主义的立场转变到大局至上的立场上来,就是由原来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的立场转变到顾全大局的立场上来。转变思想立场,增强大局意识,就上层决策机关及其领导而言,就是要坚持统筹全局、兼顾各方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就基层单位和个人而言,转变思想立场,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
(四)转变精神状态,增强忧患意识。
破解小富即安的享乐主义和求稳怕错的保守主义的关键是转变精神状态,树立忧患意识,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转变精神状态,就是由原来的小富即安的享乐主义精神状态转变到富而思进上来,由原来的求稳怕错的保守主义的精神状态转变到改革创新上来。转变精神状态,树立忧患意识,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精神内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对历史必然性清醒内省的自觉选择结果。在当代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在成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以改革创新的勇气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五)转变制度机制,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
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要从根本上清除上述思想障碍,关键是要转变制度机制,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制度机制,就是要从原有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度机制转变到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应的制度机制上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改善民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凡此种种都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转变制度机制,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还必须注重制度的整体性、有效性建设。制度只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才能实现应有的功能;只有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才是有效的制度。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制度整体性建设,以形成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