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国全面贯彻对农业税全免的扶农、优农政策。农业税取消以后的时间里,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乡镇干部干什么?农村工作应该怎么管?乡镇工作的重心往那里移?带着这些问题,对河路口、涛圩、白芒营、桥头铺等农区乡镇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走访,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后农业税时代,广大农民朋友的种粮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抛荒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扭转,有些村甚至出现了争田种的良好势头;乡村干部也从过去向农民“要钱、要粮、要命(计生)”(以下称“三要”)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全心全意发展一方经济和服务一方群众。但调查也能发现,政府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村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各级政府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
一、农村现状
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县农民从中得到了以下实惠:①取消农业税,使农民每亩减负40元/亩;②粮食补贴17元/亩;③保护价收购使农民增收85元/亩,依此计算,农民从中获益142元/亩。因此,往年成片抛荒现象基本上得以杜绝。后农业税时代,对乡镇及村组干部来说,主要存在“三喜三忧”:一,喜的是从“三要”干部中解脱出来,忧的是成了无权、无钱、工作无抓手的“三无”干部。二,喜的是干群关系得以改善,财政亏空减轻,忧的是干群距离将拉远,公益事业建设更难。三,喜的是有转移支付,种田种地有补贴,忧的是无钱给群众办实事,无力稳定村组干部和化解债务。对乡镇政权来说,主要是乡镇机构人浮于事的现象更为突出,我县农区乡镇平均达70余人,最少的56人,最多的148人。根据中央机构改革方案,各乡镇将分流1/2—2/3的富余人员,这批人员的安置将是后农业税时代的一大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角色转换尚未到位。长期以来,乡镇及村组干部习惯于传号令、收税费、跑田埂的工作传统。后农业税时代,出现了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长期以来,乡镇工作重之重是收粮收税,“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成为乡镇干部的紧箍咒,能把税费收齐是最大的成绩,其它行政职能逐渐弱化。而如今,沿袭几千年的“皇年国税”不仅取消了,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由“多予少取”变为“只予不取”。乡镇干作“失重”,干部心里“失衡”,整天围绕群众忙一些“芝麻绿豆”之事,有服务的要求,无收费的渠道,一些乡镇干部因此迷惘、困惑、消极、失落。二是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后农业税时代,土地经营权进一部明确,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农民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已没有市场和空间,这种做法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尤为明显,我县岭西烤烟产业的发展就为典例。新形势下,如何依靠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大多数干部心里没有底。三是发展思路上的不适应。多年来,农业税及“三提五统”一直是乡镇及村组赖以运转的财源,未来的发展指望。后农业税时代,虽然有基本相当的转移支付,但只能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乡镇财源何来,怎样发展?就这一点来说,乡镇领导的担子不但没轻,而且更重。四是管理模式上的不适应。乡镇是我国政权结构的最基层,乡镇以下的村组依法实行村民自治。但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实际上把村委会当作下属行政组织,使村民自治名存实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滋生了很多不和谐因素。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与村组行政化联系的纽带---皇粮国税---不复存在,如何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组的有效指导,成为乡镇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民发展经济的本领不强。发展农村经济是广大农民最大愿望和最根本利益所在,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强,一强百强,集体经济富,一富百富。因此,建设强劲的农村经济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近几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路不清。在工作中,没有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的思想,单纯地就党建抓“党建”或就经济抓“经济”。实践证明,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事实上,集体收入越多的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望越高,号召力越强,就越能带领群众致富。二是方法不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乡村干部习惯于就农业抓农村经济,没有树立起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思想。部分支部书记致富本领不强,没有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术,难以起到“先富带后富,户带户,邻帮邻”的效应,致使基层党支部帮助农民增收的途径不多。三是特色不鲜。江华紧邻“两广”,交通发达,气候湿润,适宜种植蔬菜、烤烟等。目前,蔬菜、烤烟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因专业合作组织(如协会)的欠缺,农户分散经营,菜农经常遭遇蔬菜贩子的“压质压价”,防范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因地制宜,在建设好产业基地的同时,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民充分享受深加工增值带来的利润,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3、促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政府免征农业税后,确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实惠,但农民大多高兴不起来。一是农资涨价侵吞农民利益。据调查,在***年种田除种子外,各项农用物资均全面涨价,其中,化肥涨23元/亩,农药涨12元/亩,收割涨20元/亩,翻耕涨25元/亩,抛秧涨10元/亩。应此,同样的耕地面积需多开支90元/亩,抵免税后的实惠142元/亩,农民只得52元/亩。政府给农民的实惠,却大部分被农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瓜分了。二是基层组织运转难。乡镇及村组的运转一直依靠农业税,免税后,财政收入渠道更窄,使基层组织减少了很多收入,这加剧了乡镇收支矛盾。据调查,大多数乡镇因“普九”欠下了一大笔债,税不收了,但债还得还,个别乡镇领导为躲避债主,经常外出,根本无心谋求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上级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只能维持基本运转,难以让基层组织静下心来,腾出手来帮助农民增收,谋求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农业税取消后,中央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只能维持机关的基本运转,根本无暇顾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益事业基本处于停顿状况,如道路维修、水库塘坝的修整等,这对于我县本就严重缺乏的基础设施无凝是雪上加霜。像涛圩镇罗家寨、白竹塘、大山口等村连接207国道的简易公路,自1985年修建以来,一直未得到修整,现已“泥泞不堪”,如今成为制约罗家寨等村经济发展的致命“瓶劲”,“富不富,先修路”已成为这几个村群众的强列愿望。
三、对策分析
免征农业税之后,针对我县乡镇工作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党中央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机遇,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探究解决的办法。为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职能定位,转移工作重心。农业税免征之后,乡镇政府应由干预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其主要职能应是发展经济、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重心由就农业抓农业向以工带农,以工促农转变,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引导。乡镇政府要履行引导农民入市的职能,帮助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着力构建营销网络,为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牵线搭桥,从而达到以规模占领市场,以组织保护权益,以协会维护秩序的目的。二是强化发展公益事业。乡镇政府要探索多种途径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理、道路维修、水利设施修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政府减灾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的投入,帮助农民科学种田,从总体上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三是强化引导生产发展。乡镇政府必须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中退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上,逐步将部分发展经济的社会职能交还给社会,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将一部分乡镇干部引导到经济服务领域,主攻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和农牧畜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更多农民致富本小康。同时,要突出规划乡村发展,切底扭转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的无序发展状态,做好结合文章,突出区域特色,努力构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农村。
2、推进综合改革,攻固税费改革成果。后农业税时代,对基层政权来说,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的现象更为突出。目前,我县乡镇平均有干部职工70余人,最多的148人,最少的56人,按中央及省里的要求,各乡镇将分流1/2---2/3的富余人员。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机构改革。一是合理撤并机构。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实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同时,因地制宜合并村组,实行联组合片,精简村组干部,减少财政供养压力。二是分流人员。下大力气清退编外人员,压缩在编人员,解决好富余人员出路。当前,可采取的做法有三种:①鼓励有发展潜力的部分干部买断工龄,自谋职业发展经济,由财政给予一定补偿;②选派一些人员到村组和企业任实职,工资来源渠道不变;③对30岁以下的,已获本科学历的干部,组织部门可引导其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工资待遇不变,学费由所在单位负责,研究生毕业后不再安排其工作。三是整合事业单位功能。区分乡镇“七站八所”公益事业和经营性活动职能,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的,要强化自我服务功能,经费仍由财政保障;经营性的,要强化自负盈亏,逐步推向市场。通过整合现有事业站所,提高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既减轻农民负担,又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3、加强宏观调控,平抑市场物价。政府出台相应措施,严格控制农资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平抑市场物价,还利于民。一是物价部门加强价格检查。各级物价部门应严密监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发现价格过高时,可采用行政手段予以干预,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二是出台综合补贴。建议各级财政拿出一定数量的专款用于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综合补贴,可利用原建立的直补渠道对农民进行综合补贴,从而达到平抑农资价格上涨过高的问题,真正做到还利于农。三是鼓励、引导农民广泛使用有机土杂肥,降底农业投入成本,还能减轻因自身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四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帮助农民科学种田,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打击力度,防止伤农事件的发生,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4、积极培育财源,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后农业税时代,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紧靠国家有限的转移支付,很难满足债务化解、工资发放(站所编外人员)、基础设施建设等正常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必须靠乡镇自身的发展。一是做大做强烤烟产业蛋糕。长期以来,烟叶特产税是我县县乡两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县乡分税后,烟叶税成为农区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我们要充分利用江华为长沙卷烟厂紧密型生产基地的战略机遇,在巩固老种植区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开发新区,做大做强“涛白烟叶”品牌,力争到2010年,我县烤烟种植面积达 5万亩,实现税收2500万元。二是发展无公害蔬菜 10万亩。蔬菜产业是藏富于民的产业,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我们要依托专业合作组织,走“产供销一条龙,农供商一体化”的路子,形成五个比较稳定的万亩蔬菜基地,使蔬菜产业成为全县大宗订单农业之一,真正让农民得实惠。三是经营好重点城镇。目前,突出抓好沱江、白芒营、涛圩、大圩、码市等五个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坚持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之路,用“经营城镇”之理念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搞活边贸流通,方便一方群众,激活一方经济。四是加快工业园建设步伐。力争到2010年,河路口、沱江两个工业园分别入住规模企业10、15家,年创利税分别为2000万、3200万元以上,为县乡两级财政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