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公文写作 > 分析材料 >

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分析思考

2010-03-24 
构建现有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在标准属性空间模型中的分布状况,对现有标准体系进行完备性评估

  针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讨论了充实该标准体系框架具体内容的策略;结合上海市应急管理的标准需求,分析提出了上海市亟需建立的关键标准。研究成果为各相关组织和部门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提供了分析框架和理论依据。

  0 引 言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以下简称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保障应急指挥和应急联动的关键因素,该课题组在针对该专题进行的多方访谈与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了应急管理领域的工作者对标准化的迫切需求。

  城市应急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在发达国家尚处于发展初期。例如:在美国由于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的实施从2004年才开始,加上应急管理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因此,美国的应急管理相关标准体系至今尚未完全建立。在nims实施之前,各标准组织已经建立了不少标准,里面也有许多是和应急管理相关的,如社会公关安全、报警系统、公共卫生标准等。但该标准大多是按各专业的角度而非应急管理的角度来细分和组织。另一方面,在按专业细分的现有标准中,大多是就某一方面的某一环节的具体操作标准,很少有应急管理所需的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标准。为了完善围绕应急管理的标准体系,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委托第三方组织对现有标准进行评价和鉴定,确定完善的重点和顺序,并由其下属机构来推动新标准的建立。而且随着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逐步发展,美国的各标准组织也都不断在填补这一空缺,纷纷制定了不少满足应急管理规范化需求的标准。

  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标准有着和美国类似的问题,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刚刚起步。为了应对突发紧急事件,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在2004年由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采用快速程序制修订国家标准的规定》,要求相关单位向国家标准委提出应急标准项目建议。各地方也积极参与标准的建立工作,如上海就在已有的危险品以及安全防范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将应急管理标准的建立深入到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中去。

  参照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标准化过程,我国在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适应我国国情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对应急管理标准化需求的分析,尤其是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因而就难免在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来抓住主要矛盾,合理地安排完善标准体系的顺序与重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来自国外、国内的先进成果,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然后结合访谈调研的成果对上海市城市应急管理的标准体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确定了一系列应优先予以保证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

  1 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

  1.1 框架模型的构建思路

  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完整地描述标准体系都应具有的共性特征;其次是如何在模型中体现出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应用领域的个性特征。这就涉及到从以下两个模型出发来考虑问题,以保证该模型既完备又不会笼统,且能充分用于指导现实工作。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 :在标准化理论的现有研究中,该模型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能够全面反映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它不仅包括了方法论的内容,还有从国际到企业各个层次的标准体系,因此,笔者所关注的内容是其中的一个子集。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由于标准体系所依存主体也决定着框架模型的结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整个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一个局部,故在讨论前者时必然要兼顾后者对其产生的要求。笔者的研究步骤为:先截取标准化系统工程中城市级的维度空间;然后截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中的属于标准系统的维度空间。通过二者的结合构建了完整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1.2 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

  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模型的构建方式是将标准属性的三维空间与系统工程方法论三维空间相结合。

  标准属性空间能较为全面反映标准的各种属性:专业维代表标准化活动的各专业领域,如建筑、运输、通讯、卫生、教育、文化艺术、科研、金融、保险、行政等等;级别维分为国际级、区域级、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企业级;性质维包含管理类、工作类和技术类。该标准属性空间是所有标准的集合。模型中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空间主要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指导标准化开发过程。其时间维包括规划、制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或退役7个大阶段;逻辑维包括摆明问题、系统指标设计、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组织实施7个大步骤;条件维包含组织计划、情报资料、物质保证、技术措施和仪器设备、人才、知识和资金等项。如图2所示。其中级别维、逻辑维和时间维中的内容具有严格的序列关系,因此,在维度轴上标有

  箭头。

  系统工程方法论空间主要关注标准化工作如何按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开展。该空间实际上讨论的是标准化工作系统,而不是标准系统。鉴于笔者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因此,在后文的讨论中将隐去其中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三维空间部分。

  同时,尽管在构建地方级别的标准时要引用国际、区域、国家、行业级的标准,并给企业级的标准留有发展空间,但不同级别的标准都有着其严格的定位,因此,在讨论城市级标准时需要将级别维限制在地方级标准上。为了把标准化系统工程结构的一般标准属性空间具体化为城市应急管理的标准属性空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沿着级别维中的地方级对标准属性空间进行截取,如图3所示。

  1.3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

  现有研究中大多采用二维结构来描述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但在很多时候二维结构不能满足分析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笔者就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进行了研究,在中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与研究的基础上,参考caisr体系结构模型 、zachman框架模型 以及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由应急基础维、应急业务维和应急保障维构成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模型(另文论述),如图4(a)所示。由于这里的业务维是按照应急管理的4个阶段来划分的,有一定的前后关系,因此,业务维应该是有向轴。但保障维和基础维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序列限制,因此不带箭头。

  在该框架模型中,业务维根据应急管理的4个阶段分为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4个部分。

  业务维描述了应急管理各阶段的任务、活动、资源及信息流。

  基础维描述了支撑应急管理过程的基础要素子系统,包括组织系统、资源系统、预案系统和技术系统。

  保障维是由应急管理系统实施、安排、交互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标准构成的集合。在该模型中标准是保障维的一部分,为了集中讨论标准体系问题,需要沿着保障维中的标准部分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总体框架的维度空间进行截取,如图4(b)所示。

  基础维

  (a)总体框架模型

  基础维

  (b)标准维度空问

  1.4 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

  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从专业领域和类别的角度为地方级的标准体系搭建了描述框架。尽管它完全适用于描述城市级标准体系的需要,但是却没有针对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从应急管理过程与基础的角度所进行的描述虽然满足了上述需求,但却缺乏对标准本身属性的刻画。

  参照标准化系统工程六维度模型的构成方式,综合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得到了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如图5所示,其中轴箭头的取舍规则同上所述。

  在该模型中来自地方级标准属性空间的专业维和性质维确保了城市级标准属性的完备性,来自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标准维度空间的业务维和基础维确保了标准体系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完备性。二者的结合完整解析了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中标准体系,表

  1对各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2 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内容策略

  成功应用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关键在于解决框架内标准体系具体内容的来源问题。总的说来,具体标准应该从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我国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需求分析中,找到符合时代要求,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标准,例如:

  1)从国际标准中引用。虽然国际标准中与城市应急管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基本上代表了全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在制定标准时也需要考虑和国际接轨。因此,若iso,iec等国际标准体系中已经建立,该标准体系可以从中直接引用而来,或做必要的修改,等效采用。

  2)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借鉴。美国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成立了大量的机构专门对应急管理进行研究,形成了以nims系统为代表的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9·11”事件发生以后,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和各项标准的制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就算是国际标准中,也有不少是从美国等发达国际的标准中直接引用而来。因此,我国的标准和规范体系中也应该合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3)从国内已有标准引用。国内目前也在不断建立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标准、规范,而各大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中也陆续建立了不少地方标准,这里应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标准化建设的已有成果,如南宁市提出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就是全国首部城市公共安全地方标准。

  4)从需求分析中得来。虽然调研而来的实际需求不一定考虑全面,但是实际需求可能是整个标准空间中最为迫切的,从而已被人们认识到的部分。因此,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国际、国内已有的相关标准,也要包含目前尚未建立,但又有需求的那些标准,这样才能反映出未来标准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3 标准体系框架模型的上海实践

  借助上述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模型,该课题组分两个步骤对上海市城市应急管理中的标准体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第一步是比较理论上的标准体系与目前已经建立的标准体系,得到需要增加和完善的应急管理标准。直接根据框架模型得到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一个理论上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也是各城市都应该具有的、全面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

  各个城市应急管标准的发展现状均不相同,通过和各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各城市现有标准和理论标准体系之间的差距,这些空缺就是尚未制定的标准。这样一种筛网式的全面过滤,就能保证各城市尽快、准确地得知应该补充、增加哪些标准体系。

  第二步是在应该增加和完善的应急管理标准中根据调研得到的需求分析来确定最为关键的标准。从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来看,构建标准应该综合考虑标准之间的相互关联,按照一定的程序,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

  在需求分析中反映最为强烈的标准,往往是各种矛盾的汇聚之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最需求的标准人手进行分析,能够带动一大批标准的建立、补充和完善,不仅有助于标准体系本身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对应急管理体系内在矛盾的把握。按照上述步骤对上海市应急管理标准进行理论标准体系、现实标准体系以及紧缺标准的梳理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限于篇幅,这里仅结合上海市应急响应阶段亟需建立的关键标准,如表2所示,来对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在分析中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说明。

  在讨论应急响应阶段的标准体系时,就需要在图5所示的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的业务维上对应急响应部分进行维度空间的截取。其结果是由性质维、基础维以及专业维构成的三维空间。

  按照前文所述的两步法,借助由性质维和基础维构成的二维空间,对上海市应急管理应急响应阶段的标准需求进行分析,就得到了如图6所示的关键标准分布图(其中的编号见表2)。在进一步的工作中,可以在专业维中选择主要专业领域来对各标准进行逐步细化。

  图6 在性质维与基础维的二维空间中的关键标准分布

  4 结 论

  1)笔者的研究对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的以下特征进行了诠释:

  ① 作为整个标准体系空间的子集具有标准体系的一般属性;

  ② 必须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适应其在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中的定位;

  ③ 该体系的构建应视为从应急管理角度对标准体系一般属性的维度扩展。

  2)该标准体系框架的应用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① 构建现有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在标准属性空间模型中的分布状况,对现有标准体系进行完备性评估;

  ② 考察现有标准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分析该标准亟待完善之处,以及与其他标准相互补充和支撑的程度;

  ③ 结合实际需要增加标准体系框架的维度,或对其中某一维度进行切割,实现更为细致的分析。

  3)城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向上与国家、国际等应急管理标准体系间的关系,以及向下与行业、企业等标准体系间的关系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