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突入而来的南方地区大雪,冻雨突袭各个省区,造成了大范围的电力设施损坏;道路凝冻难行;铁路运输瘫痪;通信设施失灵;供水系统破坏严重;城乡居民生活陷入困难。
面对暴雪灾害,南北气候差异是自然规律,目前人力还无法改变“天意”,但“防寒机制”却是我们能够把握的。从这次影响范围甚广的冰雪灾害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防寒机制”不够完善,才导致面对突然而至的冰雪灾害而措手不及。“防寒机制”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防范意识上不够;二是具体措施存在缺失。
最近几年“暖冬”之说甚嚣尘上,各地相关部门在制定当地生产计划、安排当地群众生活的时候,就很少考虑“防寒”问题。而今年的冬天,却一反“暖冬常规”而露出了“严寒面目”。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对于防寒意识不足的有关主管部门来说,更谈不上防寒措施了。最为明显的例子是,贵州省遵义市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低温天气,市区多处供水管道冻裂,造成停水事故。事后检查得知,很多供水管道本身的抗冻能力不够,一些供水设施采用的材料甚至存在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等问题。这在天气正常的时候,可以勉强应付,而一旦天气发生变化,就会“漏洞百出”。这给我们相关的主管部门敲响了警钟!再如某省因为凝冻天气,造成供电设施倒塌,出现电缆断裂等问题,也是供电部门当初在施工建设时对恶劣天气估计不足,导致这些工程设施、电缆产品质量在承重、抗冻设计上存在防寒缺陷。
面对自然灾害,全省消防官兵积极响应,走上了抗凝冻,保民生的第一线,第一时间参与公路破冰开道;为运油车辆护航;为城乡居民送水;为车站滞留人员和部分生活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用品和食物;积极参与突发性火灾;交通事故和其它的抢险救援;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好评;通过这次雪凝灾害,却也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一、抗御自然灾害的意识必须增强
按照国务院15号文件精神要求;“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队作为应急抢险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公安消防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进一步加强公安消防队力量特别是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专项解决公安消防队应急抢险救援装备和队站、设施建设经费。”
这就需要我们各级消防部门认真提高对各类可能突入而来的灾害发生时的预案准备(预案不能只停留于纸上,电脑上,每一份预案都应该有周密细致的说明和实施的保障,特别是对于一线部队的指挥员,战斗员更是要花大力气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保对各类灾害事故都能把别人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衡阳火灾救援就是一个例子),这项工作,需要我们的战训部门制定一个有效的制度,在训练中引入“科学(技能)第一,体能第二”的新观念。这方面,我们很多实际战役中都已经有了现成的新经验,“科学抗洪”、“科学抗灾”,取得了的一些良好效果就是证明);同时要抓住机遇向地方政府提出逐年完善装备建设的建议,本次雪凝灾害中的一些必备设施如:除冰车;装甲车;生活保障车;发电车等等;特别是对近期部局提出的战勤保障基地和装备的建设要借此次全国上下对应急救援综合体系建设空前重视的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必须提高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指挥、紧急动员、应急抢险、后勤保障、通信联络、信息汇集、基础防御等方面。这次灾害事故发生后,各地信息反馈速度是滞后的,宣传报道和自身困难反应不足,我们在大范围参与抢险救援的同时,自己官兵的温饱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大中队停电停水数日后上级才接到报告,总队才临时调集发电机配发到各个单位,电子办公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一半以上瘫痪,严重影响了全省统一指挥的步伐;许多一线官兵舍身保民生的事例未能及时反映出来,这方面有我们平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也有在大型事故面前工作敏感性不强,责任心不够的问题。
三、消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监督工作滞后
雪凝天气来临后,我们都按照上级部署开展了对电力,石油,通讯等行业的安全大检查,也对部分市政消火栓进行了维护保养,但近期在部分城市发生的高层和普通建筑火灾中,除了消防队随车的水源和部分室外消火栓可以取水外,高层建筑的屋顶水箱,室内管网,自动喷淋系统却因凝冻而无法使用,加上部分建筑停电,自备电源功率不足无法带动自动消防设施的运行,给火灾扑救带来了难度,延误了战机,这些情况对我们下一步如何完善消防监督体系,把责任有效分解到单位,物业公司,确保特殊情况下建筑消防安全提出了新课题;同时对于现行规范中南方地区室内外消火栓均无防冻措施也应当根据这些情况有所变化。
四、借鉴经验增强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面对仿佛猝不及防的天灾,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有很多。其实,放眼国外,发达国家发生雪灾天气亦很常见,《环球时报》曾经报道美、德等国应对雪灾的举措,我们不妨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其一,建立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2005年12月,一场暴风雪光临美国东北部。早在12月3日,美国气象部门就发出“灾难性天气”警告。在纽约市,各大报纸和电视广播提醒市民“今晚大雪将下15厘米,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帮助老人和学生等体质较弱者做好防寒准备”。 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虽然受灾范围很广,但损失却不大。究其因,应先归功于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由气象、电力、交通等部门组成的雪灾防治中心,对强降雪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
其二,在一些发达国家,在小学就开设专门的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这样一来,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的过程中就不再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减轻政府的负担。与之比较,我国的应急机制往往暴露出迟缓化、被动化、淡薄化的缺点。尤其,应急机制往往局限在政府层面上,公民既不能及时了解情况,也缺乏积极的应对之策。同时,我们在抗灾设施的配备上,也往往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比如雪灾来临时,. 很多地方煤油、蜡烛、工业盐、食用油、大米、猪肉、备用电源的短缺,充分暴露出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储备意识不强的问题,工作捉襟见肘。
古人早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从sars到雪凝灾害的教训,我们必须要建立必需的制度保障,要真正怀有危机意识,最终能未雨绸缪,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建议:把消防部队参与救援的事例汇总上报,呼吁各级组织按照现在消防部队承担的社会职能增加编制;加快战勤保障基地的统一和规范化建设要求,把各地战勤保障基地建设成为地方处置大型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综合性物质储备和救援设施保障基地,完善各地消防教育馆功能,除了火灾预防外,要把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把消防教育馆的职能充分拓展.真正造福于民。
强化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由政府整合气象、电力、通讯、公安等资源,建立有效的指挥网络,资源共享,发挥各级,各类型指挥中心职能。
进一步增强大灾之中防大火的准备,不断完善我们平时的基础工作,就本次雪凝天气停水停电来看,城乡居民用火频率明显增多,火灾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加上部分水管冻结损坏,对我们的灭火救援带来了极大困难。所以在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中。我们的消防法规还需要不断完善。对具体到每一栋楼的消防设施运行有效性。每一个消火栓的可靠性,我们还应当有更有力的信息反馈措施和监督手段;真正体现消防工作执法为民,以人为本,确保消防工作真正回应人民的新期盼,满足人民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