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解决途径
企业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医生,标准“海归”,就职于某市一家大医院。该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不仅如此,此医生还有一“怪癖”,或者说,从
国外带回来了一个“坏毛病”,就是从来不“笑纳”病人私下主动递上来的“红包”。这还得了,马上就激起了大多数医生们一致的愤怒:凭什么你假正经,叫我们怎么活?
结果是,最后由“组织”出面,将这个医生下了岗,解除了聘用合同。当然,不是简单的让他一走了事,还扣了几顶不大不小的帽子,言明这个医生工作一向不称职,不能胜任医生的神圣岗位,弄得这位医生下岗后四处求职不得,只好又被迫远走他乡,重新出国另谋他路。
上述故事看起来很可笑,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法则——格雷欣法则。在铸币时代,有些铸币由于长期使用磨损,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这些铸币就成为劣币,那些成色足、重量足的铸币就是良币。如果市场上存在着的两种货币--良币和劣币同时在一定的规则下流通,由于劣币成本低,而两种货币在实际使用中所获得的收益相等,因此,人们在使用中就会选择劣币,储存良币,久而久之良币就会退出市场,这就是格雷欣法则,也是金融学上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两种“货币”都能为当事者带来同等利益;二是大多数人不能准确衡量“货币”的价值,不能很轻易辨别出“劣币”。
正因为“劣币”难以辨认,所以企业管理中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在宏观层面,如果企业进入的是缺乏标准的行业,或者面临着没有严格监管规则的市场,企业的有效市场就可能被假冒伪劣产品逐渐挤占,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从多方面入手维护自身利益,如采用防伪技术、与当地政府机关联合起来加大打假力度,或迅速建立行业标准并让消费者了解防伪技巧等。
在中观层面,无论是制度还是企业绩效考核都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在企业制度制订过程中,了解制度需求的人没有参与制订制度,而制订制度的人往往不能深刻了解企业最实际的需求,这样,真正需要的制度淡出执行过程,而似乎合理的制度却成为常用工具。其中比较经典的故事是曾经有个国家为鼓励灭鼠,给每个上缴老鼠尾巴的人一定数量奖赏。很显然,这是很不合理的制度,因为其没有考虑到老鼠尾巴可以多渠道获得,其结果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开始养老鼠。企业管理中,如果不合理的制度战胜更符合实际的制度,企业就会走向不正常发展、走向官僚化,或者形成吃大锅饭的糟糕亚文化。
绩效考核是“劣币驱逐良币”最常发生之处,如果一个企业的考核标准模糊不清、考核过程存在不客观现象、工作分配不均、不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或者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后没有得到期望的奖励时,真正优秀的员工要么离职,要么就会被其他不正常行为所同化,而那些浑水摸鱼的“劣币”反而会成为“优秀员工”。
要解决中观层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一方面需要制度制订者深刻理解企业运行规律和实际需求,深入体验企业运行环境,同时,让制度的执行者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制度的制定;另一方面企业则要根据执行和反馈的情况不断对制度做适当调整。
在微观层面,也处处存在类似现象——节约成本的行为会有冷言冷语;助人为乐会被认为傻气,等等。微观层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都涉及到个人的意识形态,难以界定和排解,并且会对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带来较大的障碍,因此需要管理层,特别是高管理层时刻关注并恰当的时候采取预防措施,如倡导健康的企业文化——华为公司“不让雷锋吃亏”的企业文化就使公司保存了许多真正优秀的员工。
总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金融领域和医疗行业,而且存在于各行各业,以及社会的每个角落。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企业高管理层的重视和领导,及时敏锐捕捉企业中的劣币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就需要制定完整透明的制度,倡导有利于保护“良币”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动员起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作好执行的“监督人”。而最重要的是企业全体人员能够意识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危险性,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企业全体人员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企业有完整而透明的制度、管理层能真正负起责任,企业管理中种种“劣币”才不至于有市场,“医生”的可怜情形才不至于在企业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