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这是李密在与杨玄感反隋失败后,到淮阳,变姓名聚众教授,郁郁不得志,所作的五言诗。在诗中,李密心中的愤懑之气通过与萧何、樊哙的对比表露出来。萧何原来只是沛主吏掾,樊哙以屠狗为事,但天下有变,适逢“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际,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所以李密想起汉初,这一帮没有任何才华智术的小人物,却最终攫取国家的最高权力。反思自己,魏司徒弼曾孙,名家之后,却为了逃跑,对使者行贿;为了逃生食木皮;见郝孝德,不之理;只好隐姓埋名,当一个先生,不逢时机,大功不建,碌碌此生,能无愧乎?不由得泣下沾襟。
这首诗是李密一生的写照。先前他在隋室为宦,宇文述让他好好读书,当以才学显,他感厉读书,为的就是不虚此生;最后投唐,拜光禄卿,“不意身自为此”,再反被杀,也是自此英特,不愿虚度。
然而,这却是个死结。因为在中国,在官场,你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不但要有自己的才能,还要关系,让上级信任你,觉得你有潜力,肯栽培你,这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至于像李密这样的狂傲难驯之人,上级是不可能使他完全的发挥作用,因为不放心。隋炀帝,唐高祖,无不这样。这也是李密一反再反的一个原因吧,性格决定命运。
李密一生的所作所为,主要是三件事:事隋反隋,瓦岗,事唐反唐。其中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了节约大家看文章的时间,我决定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再对李密在瓦岗不虚度的日子作为主菜,详细的分析解释。现在本文谨通过对李密性格的分析,通过时局,来看待李密的成败吧。
一 反隋与反唐
李密的反隋与反唐,是李密在隋末唐初这段时间内,在踏入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所做的两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们都失败了。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再看看这其中李密应该负的责任,应该引起后人注意的事情,就能看出李密到底是不是新旧唐书上的评语哪个更贴切,到底是不是田横之徒馀。
我们分析历史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是当时的背景。
李密的反隋,是在大历九年(公元613年),这是李密32岁。当时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丽失败,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天下骚动。杨玄感看到朝政紊乱,隋炀帝猜忌骨肉;自己又是杨素之子,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加之以前为宦有惠政,得到一些人心,便阴谋举兵黎阳。由于杨素以前对李密看法很高(对杨玄感说过“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杨玄感也倾心结托,深知其能,李密便成为谋主。可以看出,这时的反隋,是为为杨玄感打天下,时值天下将乱,李密有用武之地,加之杨待之很厚,李密欲以自托,便同意反隋。
李密的反唐,是在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这是李密37岁。当时李密以为投降唐公,不失作窦融,李渊会付之台司,但结果李渊先热后冷,先是呼之弟,妻以表妹,但是只封为国公,光禄卿。“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贿,意甚不平”。这样李密趁着去收编旧部的机会离开李渊,又被怀疑,遂反。可以看出,这是李渊对他甚薄,他自负才气,加之在长安耻为小官,意怀不满;李渊见疑,密反心遂决。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又被穿小鞋,李密自负,感到才能为用尽,便趁机反。
其次,既然是谋反,我们再看看李密的准备。
反隋,李密出三计。其中他的上计是“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简单的说,扼住炀帝,人心思乱,趁机建大旗,必定“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事情就有眉目了。加之杨玄感可以作战,李密可以团结人才,必定可以成功。
反唐,李密用的是声东击西,号称过洛阳,然准备南入张善相。这时的李密,早已没有什么武装力量,才数千骁勇,外加王伯当,贾润甫两人。这时硬闯是不行的,只能用奇计,使骁勇“衣妇人服,戴幕釭,藏刀裙下,诈为家婢妾者”,想南至,故意说东向。这时李密,英雄暮年,已经早不叱诧风云,只是不愿碌碌,才有此策。
再次,我们看看可行性,这是关系事态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
反隋,李密的上计,的确是一部好棋,但是这步棋的不足之处在于要腹背受敌,也就是,在前方,有隋炀帝为求生路而做的疯狂的反扑,当时炀帝军队“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就是在前线不顺,有所损失,但是一旦有策略的向杨李二人压来,二人所感到的压力,士气受多大的影响,是否会落荒而逃,这是不得预知的。在后方,天下骚动,要是有人乘机以大军直趣长安,挟天子以令不臣,杨李的军队就是抵挡炀帝很好的挡箭牌;即使有人对隋室忠心不二,那么,天下的军队也会群集。但是,兵贵神速,只要是运用时间得当,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最重要的是,杨玄感没有采用这条计策,他用的是李密的下计:“因近趣便,先取东都,顿兵坚城下”。这条计策的缺点是,只顾近便,全然没有对沿途隋的军事力量以及天下是否打乱的时机详细的考虑。而且,杨玄感的打算“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只考虑了动摇人心,但是在树立威信方面,只想着攻城略地,没想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作战最好的方法。所以后来,杨玄感不专任李密,而韦福嗣策议皆持两端,大军四方云集,终功败垂成。
至于反唐,是不得已而为之。李密既然知道窦融,也该知道窦融在回归之后,身自磨砺,小心谨慎,防止主疑取祸。李密在于宇文化及打仗的时候提到诸葛瞻,他应该读过三国志。三国志里面的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检举彭羕,表明立场,以保富贵。晋书杜预传,杜在外防御,时时送礼于洛阳权贵,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李密不知身在屋檐,要优容取荣,而动辄不满,觉得在虚生便郁郁思乱。加之当时,兵将俱所用不多,当年在瓦岗时候,将才早已鸟兽散,现在违时起兵,终没人会受到吸引。
最后,我们来看看结果。
经过以上的分析,结果很明显会失败。
反隋时,天下将乱,四处有人占山为王,所以李密逃脱之后,可以隐姓埋名,了此残生;也可以见机而起,在混乱的时代,做一番事业本来就是李密的本意。所以李密食木皮,教授,也要存活下来,志向没实现,怎么能死?
但是,在反唐时候,想做英雄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了。他无路可逃,除了自立门户。而自立门户,又为以往的名声所累(杀翟让)。当时,国家快统一,中原逐鹿的几个大诸侯中,窦建德以前依附过李密,所以李密不会去的;唐高祖,他曾经归依现正在谋反,就不多说了;王世充,小人也,难容骨梗之士,所以秦琼、程知节也不愿在此,能容李密?看看李密的老师,以前对李密不理后降王世充却对其十分恭敬的徐文远是怎样说的:“ 魏公(李密),君子也,能容贤士;王公,小人也,能杀故人,吾何敢不拜!”,所以肯定不被容纳。萧铣,路不通。至于小贼,根本不用考虑,当时李密归郝孝德,不之理,便是例证。何也?小贼不知大道,不懂计策,只顾眼前,不计将来,况怕引火烧身,所以要么不理,更有甚者,杀之以邀功。
另一方面,自立门户,也早不行了。因为李密杀翟让,使世人认为李密不能容人,故事:曹操不杀祢衡,就是为了无杀贤之名;刘备不礼许靖而法正谏,立悟。但是李密杀了本是把位置让给他的翟让,所受的损失就不止一员猛将了。
所以,李密就像刘牢之一样,反,天下之至不详者也,李密先反隋;再杀翟让;为了攻宇文化及又降隋;归唐再反,“一人三反,无人可信”。多行不义,必自毙。
最后看看李密的性格在这两次事件中的破坏作用,这是读史的另一个目的:
李密是一个孤傲的人,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瓦岗的时候,群雄附己,请李渊“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李渊当然不会暴露目标,李密挡东面,渊自发展,才是好计。所以李渊推让。密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足见其孤傲。其它的例子也很多。所以对一个孤傲的人,不知天外有天,只要自己有想法,就会付诸行动。所以,不管时机,他们也的为了不虚此生,做事。做大事。
具体到这两件事,李密在做军师的时候,立即献三策;面对有人向杨玄感建议封王,沮之;对杨的不专任,恨之,但是大兵压境,杨一日三败,史书没有记载李密的动作,应该说他当时已经没有很好的策略鼓舞士气,看到敌方的空隙,乘机突围,之后想哪个方向前进,都没有想到。为什么?来不及了,兵败如山倒,非一两个人可以控制得住局面;况杨所任不专,内部早无法统一,临时之际,能怎样?李密在反唐的时候,王伯当劝,李密对王怀疑。使得王不得不死,为了对李密追从到底,报知遇之恩,然于事无补。这时是天下大乱的后期,诸侯的强弱渐渐显露出来,谁也不愿意再出来一个强势力量使自己受到利益的损失。加之李密才数十人,只能用奇计,一旦计策被看穿,就只得等死。
二 在瓦岗
在瓦岗的日子是注定要大书特书的,因为李密有了团结在自己身边的一班子人物,李密又善于御众,终于到了事业的顶峰。这期间发生的事情,无非是投翟让取而代之又杀翟让,败宇文化及,为王世充所败后归唐。我不准备按照史实,一件一件的讲下去,只想对这些事情慢慢分析,看看其中有什么应该注意的。 这其中战宇文化及为王世充所败是很少的一部分,就只是提到不再赘述。下面着重看看他与翟让。
翟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原是东都法曹,坐事当斩,为狱卒黄君汉所救。(有点像是曹操东逃被中牟县令放掉)翟感激至于泣下,黄说: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足以看出,翟只有骁勇,为小事所拘,伍子胥过江,对载他过江的船夫,赠之一剑,请他不要泄密,船夫立自刎,所以他没有称天下大乱,称霸之志,只是一个将才而已。后来张须陀几次打败翟让,翟“欲引去”,可以看出他有勇无谋。
再到后来,因为李密有力量,杀了张须陀;又有野心,善于御士,有人为他当说客,大造舆论,蛊惑人心。这时翟不但不采取措施抑制其传播,并警告李密不要玩得过火;或者通过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功绩,转移大家的视线,再自造舆论,缩小李密的影响力;或者作出一副胸襟宽广的样子,像孙策对张昭一样,让大家知道李密之功,也就是他的功劳。但是他都没有做,为什么?翟让不懂政治,不知轻重。反而采取了一个最差的办法:因为李密才能比他好,为了瓦岗的前途,让李密做主。
为什么这是最差的办法?因为翟不知政治上有骑虎难下的道理。要么不出头,就像孙权进表,曹操说孙想把他放在炉子上烤,时机不成熟,或者像袁世凯称帝一样没有时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强出头成为众矢之的的,这时要大家和睦;要么一出头就要到底,因为没有台阶下,所以一旦没有权力,你是无论如何也会放过的。但是这时翟让,只要只做本分的事,发挥自己的骁勇;不妄接宾客;有闲言闲语,及时表示衷心;再加上得到李密的信任,还是不至于死的。
这是翟让自己倒是没什么过火的事--其实以他的无大志的性格,也不会有什么想法,让了就不能再想着得到了。这时翟让部将王儒信惮密威望,劝让自为大冢宰,总秉众务,收密权。让兄宽亦曰:“天子当自取,何乃授人?”,翟让不知这话被李密知道会有什么效果,没有介意。殊不知,翟让的祸已经不远了。
接着就是王世充来犯,让战之,稍退;李密再打,站与石河子,败王世充。明日,置酒高会,图让。翟让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再反观李密。
李密当时来到瓦岗时,应该是很落魄的。反隋失败,乘着使者看管松弛,逃脱。期间,食木皮,教授,往依郝孝德,去县令丘君明,转匿大侠王季才,好容易才到瓦岗。而且,是通过王伯当见到翟让的。一见面,李密就指出天下的形势,翟让的优势,以及最重要的,翟让应该怎样做才能有刘项一样称霸中原的机会。所以,翟加礼与李密。然后让李密“遣说诸贼,至辄下”。接着,李密劝让取荥阳(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在楚汉相争时郦其食已经指出,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荀彧曾劝家族从那里迁出,留恋故土的很多被杀也可以看出),杀翟让一向很怕的张须陀,开粮仓赈济穷人以获得道义上的支持和在人民心中的名声。然后又作战直到洛水,“东都震恐”。这时李密以其影响力在群众中形成舆论,又有一些道人乘机说李密应天命,翟让决定让位于密。
然后就是猜忌翟让,让又不谨,没想到要自明,终被杀。这件事的结果是双方都受到损失。翟让就不说了,自己死,军队被分属,由于李密善后处理得当,人心初安。至于李密,虽然事业蒸蒸日上,但是不容于翟让,使得大家只顾自保,不再一心作战;作战时,不再能按照自己避重就轻的想法,而是惑与众议,何也?只考虑将士们的情绪,不再有自我决定权;一朝失败,众已不可用,自己不虚度此生的愿望就此落空。
其实,我认为,李密可以不杀翟让的。李密读书很多,当然知道,要团结大家,应该先以翟让为榜样。当然,翟让以前是瓦岗的主,要防,但是,得以大局为重,天下未定,不能是自己有杀士之名;所以应该以预防为主,一旦有缓急,也只能废,不能杀;怀士为上。
那么,怎样预防呢?用间谍,使翟让的一言一行尽收眼底,就知道他在想什么;翟让有小过,(翟素贪)告诉他但是放过;一旦他下面有人在活动,借故杀之以警告;分化他以前的党羽,锬之以利,使他们无形中被收买,以孤立翟让的势力;但是最重要的是让翟让知道,现在已经改弦易张,他只要认真的做事,诚实的做人,李密不会亏待。
文章的最后,分析一下对我们来说,怎样不虚度人生。
首先,你得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现在,正值风华正茂,先充实自己。
其次,要有时机并把握住时机。就像李密,隋末大乱,他才会见机而起,逢天下将太平,强作乱,终自取灭亡。
再就是,在封建时代,统治者的兴趣很重要。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张飞会书法,但是世人却对他释严颜称颂不已;辛弃疾我们少知其武略多称其诗词,等等。放在今天就是让上级赏识你,不要向威廉·福克纳一样在好莱坞写了许多才华横溢但不能被采用的东西。
文章的最后,我无法不想起那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李密的一生,为了不虚此生,做了许多大事,但是他孤傲,看得清时局,却看不清自己的缺点,毫无目的的一反再反,终于在武德元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被杀。丈夫建功其难欤!
这篇文章算是按照作者本意写完了。作者杨导于十二月八日,零八年,发布于www.reader8.com.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