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新华社从教育部获悉,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这真是一个好消息。不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比去年增加2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各高校把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
这几年,教育部对高校工作有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的考核。在这种情况下,72.2%的就业率,应该是教育部对全国各高校呈报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简单计算得出来的。计算结果不会出错,但这一数据却未必真实。为了达标创优,各高校普遍在本校毕业生就业率上弄虚作假,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而建立在一堆假数据上的真结果,当然也难以服众。
《时代商报》7月7日推出的调查报道《三成大学生找工作缺经验被拒》一文中称,在对沈阳3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46%的大学生已经就业,但是仍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还未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尽管本报只选取了3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但考虑到问卷本身和填写问卷的大学生之间并无显著的利益关联,我们认为,这一抽样调查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如此一来,72.2%和46%,两个相差26个百分点的数据,耐人寻味。
一方面是艰难就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却是快速增长的留学潮,中国大学正面临着前所未见的困局。最近,已有机构预测,今年中国自费留学总量或将增长30%,达到创纪录的27万人。与今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总数657万名(教育部此前发布的数据)相比,27万留学生的年度总数,已经相当于有4%以上的高中生选择了到国外高校就读。
少则20万,多则100万、200万人民币的留学费用,思乡之苦,语言压力,文化隔膜……统统阻挡不了优秀学子迈开的留学脚步。对此,留学生家长的解释是,现在这个教育是应试教育,孩子压力太大了,还学不到真东西。专家则认为,此次留学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恰恰反映出我国教育体系的问题,在教育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最优秀的这批孩子用脚来投票,选择去到国外的最好的大学去读书。
对于留学潮的突然涌现,我们一点都不奇怪。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并非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们在高校中修下的人格、学问、格局和做事习惯,与社会所需相去甚远。
以高校考试为例,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些高校考试结束后的考场,传抄的纸片铺满一地;有些高校为了让学生及格、毕业,竟然可以为考试通不过的学生先后提供7次之多的补考机会……与国外高校“宽进严出”的教学精神相比,国内高校“严进宽出”的教学实践,格局太低,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然也会遭到社会的拒绝。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很多学子早在高考之前,就选择了负笈海外。
中国有最好的基础教育,却没有最好的大学。有人说,出现这种落差,不仅仅在于大学本身,更深的原因来自以考试为核心的整个应试教育体制。然而,大学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地方,在责难整个环境恶化的时候,比照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麻省理工学院的精神——“真正的精英能手脑并用”,斯坦福大学的特点——“我们要有不断冒险的精神”,耶鲁大学的教学信念——“独立思辨能力重于考试分数”,我们是否该首先检讨自己的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