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com/
免费大学招穷学生 毕业后都能"包分配"
姜岚昕来沪介绍“免费大学”办学理念。 蒋迪雯 摄
>>微争议:没文凭没学历的免费大学你去读吗?
解放网消息:“中国首所免费大学”,这个头衔,让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及其院长姜岚昕近日成为公众热议焦点——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始创于1994年,2009年初被姜岚昕收购产权。今年9月,学院招收了首批56名免费学生;11月,该校又举办了“百家企业联盟发起免费大学行动”启动仪式。
为何要办“免费大学”?对什么人免费?用怎样的模式长久支撑?昨天上午,来沪的姜岚昕接受了采访。
在回答所有疑问之前,我们或许需要先厘清三个概念——
首先,这个自称“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校”,文凭不受国家承认。这一点,姜岚昕并不讳言。
其次,免费学校目前只是试水,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同时还招收了收费生,但姜岚昕称,从明年起每年招收的500至1000名学生将全部免费。
再次,学院所强调的“百家企业联盟”进校“预订”员工的教学模式,据姜岚昕介绍,也要等到明年56名新生升入二年级之后才真正开始。
也就是说,一切,还有待时间验证。
为何帮助贫困孩子
“就相当于帮助过去的自己”
“帮助穷孩子,就相当于帮助过去的自己。”姜岚昕的口才很好,只要记者提问,无论是褒是贬,他都滔滔不绝。
此前他专门有个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梦想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深山,和城里孩子一样同处一片教育的蓝天”。演讲中,他眼含泪花,甚至哽咽中断,颇有感染力,也凭此打动了许多企业家和学生。
据其自述,1977年,姜岚昕出生于河南信阳一户农村家庭。从小到大,学费常是父母向亲友借钱而来或向学校赊账。他曾赤脚走崎岖的山路去学校,因为买不起鞋;他曾连吃几个月咸菜直至一闻就想吐,因为买不起菜。高考(微博)之后,他被郑州大学经济法专业录取,东拼西凑才借够了学费:老师为他担保向村民借;远嫁江苏的姐姐向婆家亲戚和工友借;打工的哥哥以义务劳动为代价向工头借……
终于,穿着内藏学费的旧球鞋,扛着母亲用化肥袋为他自制的行囊,姜岚昕一路火车到了大学。
这样的故事,姜岚昕常讲。他从不羞于承认自己出身寒门,恰相反,某种程度上他以此为荣。他反复强调:“读书改变命运。”
据姜岚昕介绍,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去一家鞋业公司做销售,仅仅一年半的辛劳,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多万元的提成,“业绩堪比40名业务员的总和”。2001年,他辞职创业,从5名员工、80平方米、月租金3000元的咨询培训公司起步,10年后发展至全国36家分公司的规模。
姜岚昕说,2009年他收购学院后就开始为部分学生减学费,并成立助学服务中心,而目前学院共有在校生1300人,学费年收入约1300万元,“收入反正不多,干脆免费,招成绩较好却上不起大学的穷孩子”。
今年9月,通过学院的笔试、面试,首批56名免费生从数百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56名学生的高考分数都过了专科线,其中部分达到三本院校线。
怎样获得入学资格
“测试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生志向”
学院的入学考试主要考什么?记者问。
“测试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生志向。”姜岚昕答。
那什么样的人生志向算是学院认可的好答案?记者追问。
“光宗耀祖,就是个好答案。”姜岚昕如此解读他所希望招收的“独特的学生群体”,“是特优、特长、特困的学生,希望通过求学之路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并造福社会。”
来自湖南攸县的一年级新生杨丽,3年前父亲遭遇车祸,头部受重创,手术后半年才脱离生命危险,为此家里耗尽积蓄还负债累累。今年高考后,她收到了某三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但4年学杂费总计达十几万元,家里根本负担不起。难道要从此辍学打工?就在她为难之时,县教育局一位好心的老师推荐了华夏管理学院,杨丽参加笔试、面试后顺利成为56名免费生之一。
同样来自湖南的新生曾艳蕾,2岁时父亲去世,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都由父亲工作场地支付,而职高的入学费用则由至今还未娶妻的伯父所接济。如果没有华夏管理学院,她的求学之路很可能将终结于职高。
根据院方计划,2012年起每年招收的500至1000名学生,将同56名首批免费生一样,全部免除每学年7800元学费以及2200元住宿费,学生只需负担生活费和教材费等少量费用。而录取新生时,将坚持“三优先”的原则,即优先录取农民工子女、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子女、优先录取老少边穷地区子女。
对这些孩子,学院的目标是“以培养企业管理后备人才为主导……将所有资源匹配性倾斜,使之成为用人单位选拔此类人才的首选院校”。目前,原先开设的近30个专业已减至8个管理类和与之相近的专业,“而且会越开越少”;原先的师资力量也已调整,留下的部分专职教师需参加管理类专业的培训,另有企业家、高校管理学院教师、专业管理培训师加入队伍。
毕业后都能“包分配”
“2012年开始与企业定向办班”
杨丽说,56名免费学生几乎都是农村孩子,只要将来能找到工作,没有文凭也无所谓。
这个“能找到工作”的说法,源自华夏管理学院所强调的“百家企业联盟”进校“预订”员工的教学模式,按姜岚昕所言,就是“先招企业、再招学生”。他跟记者承诺说,2012年学校将开始与企业联合定向办班优选学生,“部分学生大二时就可以与企业签约,大三时所有学生基本签约,大四毕业时磨合到位。”
“除了个别不愿进这百家企业的学生之外,都能找到工作。”姜岚昕还承诺,即使有学生被企业所拒,最终也可进他旗下公司。
这种免费并“包分配”的模式,能否可持续地办下去?
“学院将用4种模式来支撑免费大学的运转。”模式一,岗位定制模式,即收取用人单位委托培育费,由企业爱心先行赞助或按毕业后年薪的5%、10%、15%、20%向学校交付委托教育经费;模式二,智力投资模式,与需要办人才基地的企业合作,为企业投入智力资源,以换取办学经费;模式三,助学基金模式,由爱心企业和个人,在慈善机构或学院以企业或个人名义成立助学基金;模式四,创业孵化模式,即提供创业场地、启动资金和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在校学生、毕业生和兄弟院校在校生、毕业生创业,学院享有创业企业5%—20%的股权,创业成功校友也可自捐利润的适当比例成立助学基金。
然而,启动仪式上数位企业家所阐述的支持免费学校原因,都是“奉献”、“爱心”等,尚无人将该学院视为人才培育基地。这是否意味着,4种模式尚为设想?
“第一种模式,明年56名新生升入大二后就可以开始;模式二和模式四还在筹备;而模式三,在启动仪式上已经得到约700万元捐赠。另外我们将组建学校理事会,合作企业将变为学校的主导者,更好地保障学院的持续运营。”姜岚昕坦言,一切刚刚开始……
记者手记
期待名副其实并长期坚持
可以免费接受高等教育,还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做法,确实切中了当下某些困难家庭的关切点。
只是,有一处细节耐人寻味:在向记者提供的材料里,这所学院自称“全日制民办高校”,而据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项家祥介绍,该项说法在业界通常指的是 “具有教育部批准授权颁发国家学历文凭的全日制民办高校”。
“如果文凭不受国家承认,那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全天开学的民办培训机构。”项家祥说。
上世纪80年代,民办教育从高考辅导班逐渐扩展至学历教育,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1.9万所。“这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发达民办教育的路径完全不同,国外通常是教会、基金会和个人捐资办学为主,非营利性居多。”在项家祥看来,国内现有民办学校基本属于投资办学而非捐资办学。因此,打着公益旗号却“营利性办学”的民办教育机构并不鲜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姜岚昕的实验,是否噱头或炒作,还有待时间检验;是否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也见仁见智。
但我们愿意在审视中给予掌声——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帮助贫困学子的免费民办学校,的确具创造性,也的确是一项很难的事业,希望这所“免费大学”能在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下名副其实并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