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自在力 | |||
自在力 |
网友对自在力的评论
《断舍离》一书揭示出为过度消费及物品拥有欲求及其他类似的执念所役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危害,阐释了"断舍离"生活理念和运作机制;《断舍离(心灵篇)》则离开物品,走向更深的层次心灵,指出人要实现成长,就应通过断舍离削除不必要的欲求和负担,真正认清当下自己所处的位置,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摆脱不安和焦躁心理;《自在力》是进一步的心灵提升,指出通过反复实践断舍离,达到自立、自由、自在的状态,游刃有余地转换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对身边的人、事、物应对自如,过真正意义上的自在人生。
开篇很有意思,作者把人分成三种,在地上的人、在树上的人,以及在飞机上的人。在地面匍匐的人,即无法自觉丢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与信息的人,或是知道有必要这么做却无法付诸实践的人,以及纠结于过去,又对未来感到不安和忧虑,无法活在当下的人。他们爬不上树,甚至没有爬上树的念头,更不要说乘飞机了,恐怕连怎么乘飞机都不知道,自然只会遇到同样在地面匍匐的人。
在树上爬的人,即开始学习丢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与信息的人,不过偶尔会忘记和懈怠。对于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了然于心,却还是“可是……”“但是……”,犹豫不决反反复复。他们能清晰地看到在地面匍匐的人所处的状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落回地面。此外,他们也乘不了飞机,同样连乘坐方式都不知道,也做不到自己主动去见乘飞机的人。
乘飞机的人,即面对任何物品都能在得到时便做好放手准备的人。他们能够不早不晚地邂逅必要的人、事、物。当下的熊熊烈火,时刻在他们心中燃烧。从空中眺望,尽收眼底的景色,完全不是地面和树上的人想象得到的。他们始终能俯瞰整片大地,假如有必要,也能偶尔降落在地面,爬上树或匍匐于地。
仔细对照来看,你是哪一类,又想成为哪种人呢?
几乎收齐了山下英子的所有断舍离的书,虽然这种行为本身就很不断舍离。但我想说的是,断舍离这个理念真的是帮了我好多,看最早的红色封皮的那一本看到一半就忍不住动手去收拾屋子,家里清扫淘汰出来的垃圾那壮观的场面到现在都还记得。当那些垃圾废物以一个可以算是庞大的体积堆在我面前时,我真是………………完全想不到不大的空间里竟然填满,恩,用填满这个词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填满了垃圾,我自己就生活在垃圾堆里。更神奇的是,断舍离真的有种能力,让思想慢慢发生变化,不再纠结那些舍不得又没用的东西,不再拼命想要自己得不到的,慢慢接受当下的事物,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整个人感觉都焕然一新了。这本书刚开始看,希望能为我带来新的启发、提升和改变。
对本书里面的这句话印象尤其深刻。俗话也说,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但我们还是会总盯着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放,欲壑难填,自己也活得特别累。这本书里就说到,获取之前,先放手,是生命的机制。人本身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留有余裕,能量才能流动,人才能充满热情活力。断舍离并非是一味地教人扔东西,而是告诉人们,通过不断的有选择性地舍来恢复流动的空间,继而才能有所得。
直面物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遵循两个标准,一“我是否用”,二“现在是否用”。理清问题,才能真正舍弃不需、不适、不舒服的物品。这个过程,我们很容易把焦点放在舍弃这个行为之上,说到底,舍弃.不过是重新审视关系的结果。把堆积如山的废品清理完毕,就证明你已经通过问自己“我是否用”,强化了自我轴心;同时通过“现在是否用”这个问题,强化了当下这个时间轴心。从此以后,你就会在生活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舒畅。此时的断舍离,便已不再是单纯的物品整理术了。
自在力=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自立指的是辨明关系的本质,面对任何事情,都能采取“自己提出要求,自己开始行动”的姿态,是以自我为轴心的我;自由是在确立自我轴心的基础上,必要时能灵活地以他人的观念为轴心采取行动,是随机应变的我;自在指的则是,不被善恶、正误等二元论或其他不必要的观念左右,接纳本原状态下的思维、感情、感觉,胸襟宽广,是能俯瞰的我以及对伟大的事物心怀感恩的我。
不知道是作者想法太飘渺,还是翻译太菜,还是自己层次太低。。。总之没看懂,看得非常之累。。。。??
从整理法上升到人生哲学,有种狗皮膏药包治百病的感觉
刚通过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重温阿德勒的哲学,可巧又读到这本《自在力》。若干似曾相识的观点,细想来不正是阿德勒哲学的另外一种演绎吗?虽然体裁不同,但同样是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表达作者对阿德勒哲学的理解,以及惠及生活的表现,倍感亲切。 山下英子的成名作是《断舍离》,本书中也约略提到其中心,意指抛开不必要的东西,认清自我,很像岸见一郎三步骤当中的“接纳自我”.
喜欢自在力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