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影响力超克里希那穆提,经典畅销六十年)

2019-11-19 
作为瓦兹畅销不衰的经典作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影响力超克里希那穆提,经典畅销六十年) 去商家看看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影响力超克里希那穆提,经典畅销六十年) 去商家看看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影响力超克里希那穆提,经典畅销六十年)

作为瓦兹畅销不衰的经典作品之一,初版于1951年的《心之道》在北美亚马逊上至今依然位列“现代哲学”类销量榜榜首。译者李沁云现为纽约大学东亚系讲师,同样也是一位禅修者。她在译者序言中说,《心之道》不但是解决不安全感和焦虑问题的终点,更是读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继续探索禅法奥秘的一个起始点。无论是否信奉佛教、禅宗,生活于现代世界的我们都有可能从中获益,超越焦虑,到人的自身内部去找回心灵的平静。
与克里希那穆提一样,阿伦•瓦兹也是向西方介绍东方哲学的主要介绍者,他不执着于某种宗教,而是总体地从心灵的角度向人们播撒一种超越的思想。从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受欢迎的程度来看,瓦兹并不逊于克里希那穆提,而且他的书都是自己的手笔而不仅仅是讲座只言片语的记录整理,能更加系统地向人们传达从日常解脱的东方哲学思想。
其实,瓦兹用来对治现代人来自生命深处的不安与焦虑的办法,也是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禅宗初祖的安心之道,是禅法的基本理念。不仅是禅宗,佛教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教人向自己的心内去求,不安和焦虑,都是心的问题。瓦兹的安心之道就是回到“心”本身。不过,虽然他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禅宗,瓦兹讨论问题的视野却并不局限于禅宗。
瓦兹的个人经历颇为“复杂”,也许正因为此,他的思想也更接近克氏的融会贯通。青年时期,瓦兹参与了伦敦的“佛教会”,其间并与与铃木大拙有接触,他1936年出版的《禅的精神》可以说是对“对铃木大拙早期著作的普及”,1957年出版的为西方读者讲解禅的历史的《禅道》仍然充满了对铃木大拙作品的广泛征引,这足以说明铃木(日本禅)对他在禅学研究道路上的影响。1938年婚后瓦兹随妻子移居美国纽约后,亦跟随日本临济宗禅师佐佐木指月研习禅法。然而,瓦兹拒绝被任何一种思想框架框住头脑,他后来并没有成为一个日本禅的僧人(据说,他也因为不按照禅宗教义定期打坐而受到过铃木大拙等佛教界人士的抨击),而是去了伊利诺伊州的一家英国圣公会系统的神学院,在那儿研究基督教经典、神学和教会历史。从神学院毕业之后,他有过短暂的圣公会牧师生涯,并曾任教于美国亚洲研究学院 ,之后又于五十年代中期,成为了以写作、广播和演讲为生的自由职业者。对东西方宗教和哲学的融合,贯穿于瓦兹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之中。其生前出版的著作涵盖了禅宗、道教、印度教、基督教神学、宇宙论、心理学、精神治疗等广泛的领域,而并未局限于单一的宗教或学说。在《心之道》中同样如此。
瓦兹在考虑引起现代人焦虑的问题时,虽然参考了佛陀“四圣谛”以及禅门公案等内容,但同时也结合、分析了科学、基督教教义、经院哲学、印度吠陀教(“瓦兹遵从的策略并不局限于佛教,而是回到了印度吠陀教先知者的最古老的洞见:剔除不真实的,那么留下来的就会是真实的”——见导读)等方面的内容。他并不是就禅而说禅,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起点,从更加广泛的文化、哲学角度来探讨现代人心与脑的问题。
在《心之道》中,瓦兹并没有给出实用主义的消解焦虑的方法,而是努力纠正人们的妄念,使读者从本源上察觉焦虑形成的原因。在作者看来焦虑的源头就是一些自我矛盾的分裂(当下与未来,脑与身体,快乐与痛苦,感觉与意识,我与世界),痛苦或者说焦虑的正是这些想要分裂、掩盖的执念造成的。这本书就是在谈论这些执念的荒谬,要求我们重新回到当下,心与脑,自我与世界统一的生命状态(它不一定就是不痛苦的,但它一定是真诚平和的)。书的每一章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其实讨论的是一个问题,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并没有一个步骤指导人们怎么做可以减轻痛苦,作者认为人们恰恰应该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事实,而不应该拒绝和逃避它们。简单地来说,作者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的其他方式。

网友对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影响力超克里希那穆提,经典畅销六十年)的评论

阿伦·瓦兹所说的,翻译成《金刚经》里的一句话,中国人可能更熟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你无法抓牢生活,就像你不能将一条河放在桶里带走。想“拥有”流水,你必须放手让它走、让它奔流起来。
  现在心不可得——为了了解音乐,你得听音乐。可是只要你开始想着“我正在听音乐”,你就已不在听音乐。同样地,当欢乐的高潮到来时,你在全然地感知它,只有欢乐消退或者即将过去,你才会升起“刚才那一刻真的很快乐”的念头。
  未来心不可得——明天以及有关明天的计划有可能一点意义也没有,除非你充分地与当下的现实接触,因为你生活在当下而且只有生活在当下。
  当然,阿伦·瓦兹只是说出了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简单以至于用逻辑即可推演,也并不难理解;这个事实又是如此困难以至于当你的意识能够完美地理解时,你是否能够真正地放下?如经中所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最后,致焦虑的年代,我们发达了大脑,也让身体变得更加隔离,除了觉观自心,不受恐惧的奴役,也许还应该尝试着把控这已失控的生活,重拾身体和自然的智慧~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这则很火的百度头条,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反对理由无外乎人生在世有太多的责任要担,有太多的“债”要还。也有某日报把矛头对准了“环游世界”,反问:难道人生除了上班下班上课下课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就只剩下旅行了吗?继而探讨工作和旅行的关系,声言提升自己才能解决问题。这当然说得没错,但显然没有切中问题的关键,倒更像是故作“新意”的借题发挥。
工作可以不只是为了钱,成为一种自我的实现的方式;看世界也不仅仅是旅游,也可以是一次全新尝试和挑战,一次自我寻找之旅。问题的关键,不是要否定哪一种生活方式,而在于它们是否能让你找到安心,享受这一刻的生活。
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刻着的三句箴言中有一句:“认识你自己。”阅读阿伦·瓦兹也是一次自我寻找之旅。或者也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已经偏离了初心。寻找自我,不应该只是有闲阶级的游戏,至少瓦兹思想的源头——禅宗,并不鼓励物质的奢侈。正如禅宗的“顿悟”一样,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尤其是物质上的)准备,退一步说,我们也不是因为准备好了,才开始生活的。生活一直在继续,并且它总会因为死亡而戛然而止,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要活下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怎样活下去。
若你不知道要什么,别人也不会给你。
若你无法找到自己,又怎能享受爱情?
若你不能为自己而活,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这本书写的很好,只是因为针对西方读者来传达实相道体,所用的语言是西方口味的,我觉得是充满辩证感,跟克里希那穆提系列写作风格不一样,但他们所传达的最高道体是一样的,法门为一无有二法。也是很好的阐道书籍。

翻译差评,我看不懂译者想表达什么,看能是我语文水平太差吧,实在看不下去,浪费钱,不要被文案忽悠了

超级至的一本书虽然没有写多少字,但是字字珠玑值得体验

书很好,但是这翻译太次,看了英文原版,还是比较容易理解,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消除焦虑的方法,但阐明了焦虑的原因,拿动物等的简单快乐,来作对比;过去和未来两个让人焦虑的时间轴线,人们过度纠结过去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惧怕,都容易使人产生焦虑;而究其根本是人类自身文字的发明,才使人对各种概念过度的关注,烦恼在各种虚拟概念上,从而产生无穷尽的焦虑;不过道理也很简单, 关注当下current stream。当然这书还要再多读几遍,慢慢体会。

他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但又说不明白的东西,时间一直在流逝,生命就一世,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也有太多的欲望要填,于是焦虑就产生了.
阿伦瓦兹让我们活在当下,让我们慢下来,即使在很匆忙的时候也要慢下来,因为当下就是全部.
好书,也很好读,值得一看再看!

买了一本献给自己和忙碌中、焦虑中的亲人的书。现在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做这,没时间做那,还感觉有很多事情没做好,没做完,一直茫然无措又焦虑的状态,让人筋疲力尽。这本书,名字很走心,希望内容能更走心。看起来~

已经读过这类翻译著作 可是这本的翻译实在欠佳 有些地方生硬难耐 无法理解透彻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大部分观点和克里希那穆提相似,阐述的方式不同,也有不同于克里希的独到的见解,是一本可以让人反思的书,值得回味。

喜欢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影响力超克里希那穆提,经典畅销六十年)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