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 >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2017-10-21 
《稀缺》[内容简介]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去商家看看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去商家看看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稀缺》[内容简介]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网友对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的评论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生活中的很多稀缺现象,包括贫穷、繁忙等,会导致专注,或者说是管窥,这种管窥的效应有好的方面,那就是能够产生专注的红利;也有不好的方面,即管窥的成本,主要是对思维带宽的占用,从而导致处理其他事情的能力变弱,进而把人变的更低能和短视。短视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借用”,借用金钱,借用时间,从而付出更多的“利息”,让问题的雪球越滚越大。人们最后稀缺的不只是钱或者时间,而是“带宽”。作者试图通过“带宽负担”来建立一种基础机制,以解释各种稀缺问题和其衍生的现象。(其实就是心不在焉,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
带宽是作者定义的一个词,非常模糊,主要是指人对计算能力、关注能力、决策能力、坚持计划能力以及抵制诱惑能力的衡量,也就是对大脑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衡量,它包括流体智力也就是IQ,和执行控制力。专注,或者说管窥,会占用较高的带宽,形成带宽的负担。
管子,事实上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不仅是稀缺导致管子(管窥),外界的噪音等同样会导致。因此稀缺是稀缺,管子是管子,稀缺是通过管子起作用的。
稀缺所导致的表现包括了带宽被占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商下降和控制力减弱。
作者认为,时间和金钱中的余闲,导致了浪费和低效,但同时也降低了犯错误的概率和犯错误的成本。余闲在认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常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取决于背景,也就是说人们对相对值敏感,而不是绝对值("rest":"所以对价格的百分比敏感,对绝对值不敏感),但是专注的人会成为“专家”,形成自己的内化尺度,更能关注绝对值。人们如果有余闲,就会倾向于依靠相对值进行判断,如果没有,则倾向于依靠绝对值判断(所以穷人更“理性”)。余闲存在时,人们不会去做权衡,也不知如何权衡。(我认为这里的问题是,权衡本身要抵御熵增,或者说占用带宽,所以在权衡所得结果收益不大的情况下,人们不愿意付出权衡的成本)。<br />作者认为稀缺存在陷阱,包括接踵而来的到期日,并给了一个比喻叫做“杂耍”。其实就是说要第一时间完成任务,不要在资源充裕的时候,浪费资源。其中作者又提到了心态的重要性,稀缺导致的专注可能使得人们的对策过犹不及。(关注度和表现的倒U型曲线问题)<br />在谈到应对稀缺的方案时,作者给出的建议包括:1、考虑救助机制的容错能力;2、让激励的对象进入管子;3、把力道用在帮助其节约和释放带宽和重建带宽上(帮助填表、减少选择、或者其他占用带宽的事,其实就是帮助别人减轻心理负担)。对于如何安排资源,作者提出了很多,说到底就是:万事都要留个余地。<br />这本书乏善可成,作者提出了上述的观点,但是本来很简单就能说明的问题,作者花了好多时间反复说。作者创造了很多概念,看上去很新颖,其实完全可以用一些日常的话语进行简单描述。比如“带宽”,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心力”或者“精力”。而全书的主要观点,其实也是人们日常所知的事。那就是当人们比较紧迫的时候,全部精力都会放在上面,从而无心思考别的问题,导致了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短视和智商下降。其实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穷人因为这种效应,而不能采用更理性或者“聪明”的做法,进而更穷。繁忙的人也因为一直埋头赶路,不能抬头看天,而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时间安排,一直在救火。另外,全书的布局也不够清晰,书的纸张不好。"

『先说一下,排版实在不好。还有,书里面的“余闲”翻译的我个人感觉不好,或许叫余量,裕度会比较好。读了一部分,我才掌握到读此书的正确姿势,经济学畅销书嘛,很快的泛读就行了。』

好了,言归正传。这本书的标题和简介让我误解了,我以为是讲为什么我们会更忙和缺钱,而后解决之道是什么。而本书的作者只是把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称之为“稀缺”,感觉像论文一样,发现了这种现象,而后用大量例子来证明,而后讲了一些观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有些观点也是不错的,稀缺的现象引起了稀缺的心态,最终提现到我们的日常行为上,影响我们的决策。

我是先看过有人分享此书的读书ppt,才决定买的,我觉得ppt说的非常好:
你缺钱?还是你觉得你缺钱。
你缺时间?还是你觉得你缺时间。
穷人思维: 贫穷不可怕,贫穷的思维才最可怕。如果你的心态是错误的,那么你眼中的一切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贫穷只是缺钱?忙碌只是缺时间?
“‘稀缺”的心态才是一切稀缺的根源。稀缺会导致“带宽”变窄。
管窥的一个表现就是:稀缺创造了一个强大的目标,应对紧迫的需要,而这一目标会抑制其他目标和想法。
管窥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们会因此做出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决定。
带宽包含: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稀缺让人变"rest":"笨和更加冲动。<br /><br />贫穷、未来、希望、乐观、投资、风险,这些都能用稀缺,管窥,带宽来解释。<br />越缺什么,就越专注,最后又加剧了这种现象,稀缺会导致余量减少,带宽降低,能力下降。要想跳出这种死循环,解药在下面:<br />解药<br />心理学家对于人们面对难题时的「变」与「不变」的态度,以及问题是如何形成、为何会持续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决的过程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两个概念:<br /><br />第一序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的改变,系统本身维持不变。例如,做恶梦的人,在梦中可以做许多事——跑、躲、打、喊等等——但无论怎么变换这些行为,都无法停止噩梦。<br /><br />第二序改变:改变发生在系统之外,控制系统整体的前提改变,使系统转换到完全不同的状态,也即改变之改变,简直就像量子跃迁。例如,从梦中醒来。<br /><br />第二序改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br /><br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非常好<br />『一家医院在手术室的安排和使用上遇到了一些问题。每年,医院里的32间手术室要进行的手术多达3万台,而安排手术室就成了一个难题。当出现需要紧急医治的患者时,医院不得不将很早以前安排好的手术时间往后推。医生有时要在凌晨两点钟做手术,而员工们也经常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地工作。<br />医院管理层从美国医疗卫生改善协会请来了一位顾问。他给出的解决办法颇为令人惊讶:留下一间手术室待用。<br />从表面来看,医疗中心缺乏的是手术室——不管如何重新安排手术,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你看到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就会发现,医院所缺乏的是另一种东西:计划之中的和计划之外的。』<br /><br />延伸到教育孩子上:<br />在教育孩子上,穷人不如富人,因为穷人需要面对的紧要事情更多,不像富人那样有余闲,教育孩子属于重要,不紧急的,自然不会得到足够重视。<br />若想成为一位合格的家长,需要许多方面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大脑的自由。而自由的大脑,对于穷人来说,仿佛是无法企及的奢侈品。<br />我们如果哪一天太过繁忙,必然带宽就会减少,教育孩子也就会变差。这时,不妨先休息一会,去散散心。<br /><br />书摘:<br />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对于忙碌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时间;对于缺钱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想办法支付每个月的房租;而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br /><br />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br /><br />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br />这种代价就是机会成本。"

书中观点一直一直重复,这一点感觉有点不太好,还有这本书的价格和书本的纸质不是太好。给四星是因为确实我多少有一点收获。
以后是我的一点点收获。

没钱的的人为什么会一直没有钱?忙碌的人为什么一直缺少时间?
由于是金钱或者时间的稀缺导致了人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使人们过度的关注目前由于稀缺带来的不足,从而经常会忽略对未来的规划以及资源(金钱、时间等等)的储备;并且控制执行力的减少,经常会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最终导致我们陷入稀缺的无限循环中,无法自拔。
我们要想摆脱或者是防止进入这种稀缺状态,首先要意识到我们我们目前或者是以后有可能或出现稀缺这一状态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相应的对未来和目前的思考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作出改变。其次是前瞻性和大局观,加强自己的控制执行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浪费不必要的资源,并且在我们资源充裕的时候要做好必要的储蓄,但是也不必要为了未来的事导致目前的生活方式出现不便(中庸),导致现在的带宽负担增加。最后要做好对带宽的管理,不要让太多事占领我们的心智,导致我们的控制力以及判断力出现明显下滑。比如说一件事已经让我们疲惫不堪时,一定要果断拒绝别人或者自己再去干别的事;在一本书还没有完成时就同时开启另一本书,这样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
要想做到以上的,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习惯。

看了前面书友的评论,支持人数最多的书友用“乏善可陈”来形容这本书,那鄙人在此就借用一些“老观点”来谈谈这部书。
1.什么是“稀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常保。
2.“稀缺”会造成什么结果?—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3.怎么办?—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看哪,多老的观点啊,老子N久以前就说了的这还有啥意思呢?
这本书的基本内容那位书友已经整理得很好了,各位读者可以自行查阅。但是,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如果读到的内容仅此而已,那就是太小看这本书了。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形容就是:读了那么多道理却不知道怎么好好生活。
首先,从这部书的学术分类说起。这是一部行为经济学的著作,这并不是纯经济理论,而是为了研究和预测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而建立的学科。为什么不单纯研究经济学了要搞这么一个整合了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呢?因为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活动参与者都是理性的这一假设不靠谱啊!(具体请参照《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选择的悖论》巴里·施瓦茨等书目)。这门学科中的许多观点看起来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同心理学的很多研究一样,当一个读者以上帝视角解读时那就是犯错的开始。大家可以看看Milgram的服从权威实验。实验开始时旁观者认为只有小于10%的被试会施加最高450V的电击,但是最终这一比例是67%(27"rest":"/40)。重新以一种科学的体系研究这些与常识相悖的问题,是必然的结果。<br /> 然后,再说说这本书。当我第一眼看到丹尼尔·卡尼曼的推荐词时简直两眼一黑,这有什么卵用!虽然所有的推荐词都很缥缈,但是凭着作者辉煌的简历我还是决定读一读。最终我发现这一决定还是很有价值的。从课题的重要性来看,稀缺是个具有普遍性且受广泛关注的命题,毕竟,几乎没有人希望贫穷也几乎没有希望天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这本书不是成功学鸡汤!这本书不是成功学鸡汤!这本书不是成功学鸡汤!!!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除了个人的时间管理与财务规划,这项研究最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在社会构建中可能起的作用!请各位读者查阅书的第八章,在摆脱贫困这一论题上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大多不是贫困者的主动行为,其中大部分都是社会福利保障措施的试验。在西方国家探讨福利社会的限度虽然绕不开政治倾向的考量,但是当问题能够以科学的形式被提出研究并解决的时候,这才是人类智慧的意义所在吧。<br /> 当然书的本身并非没有问题。(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弄清楚“乏善可陈”应该怎么被定义,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的,就连悟空蹦出来之前也得有块石头嘛!)“带宽”的理念同早期注意力的漏斗模型颇为相似,同时作者可能将近年来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概念重新整合获得了这一定义。同漏斗模型不同的是这里扩大了漏斗的直径:带宽包括了更多的大脑的高级功能。这一扩大的好处是有助于问题的理解,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危险。科学命题中定义在逻辑上的外延都需要严格的验证,但在研究方兴未艾的阶段,就像那位书友提到的,是模糊。作者研究的是稀缺的逻辑,但是使逻辑运作的机制我们却不得而知,这也许是神经科学的课题?这不仅仅是这一课题的疑点,也是许多社会科学的疑点。但是存疑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价值。毕竟所有的科学都是为实用主义而生的,只要能构建出有一定适用范围的模型就没有问题。同样,还是定义的问题。就是稀缺同压力的区分并不明确,作者的描述(P72-P74)让我看得云里雾里。但即便如此,可以看到的是稀缺可以使带宽变窄,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总体而言,因为学科本身需要更多的研究论证的来充实它,所以在此不便定论,期待后续的研究。<br /> 本书作者敦促想要从不遭遇稀缺以及想从稀缺陷阱中逃离的人们,必须在富足时就做好准备给任何突发事件以回环的余地。书中结语讲到:沿着稀缺的线索向上追溯,我们就能看到充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斯蒂格利茨在《喧嚣的90年代》开篇即说:毁灭的种子便是繁荣自身。为了生活我们不当只读道理,还要读懂道理,勤而行之。鄙人只为此书正名而来,但是书到底怎样看别人写的评论是不会知道的,他是哈姆雷特,您自己也是啊!"

喜欢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