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悲情与荣耀(完整图文版) | |||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悲情与荣耀(完整图文版) |
网友对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悲情与荣耀(完整图文版)的评论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精装)第一章开头至第14页第6行如下:
“1897年4月15日的夜晚……,有一队……朝圣者。这群朝圣者……就是我的曾祖父……郝伯特?本特威奇先生。……他从来没有忘记1981年至1982年的乌克兰大屠杀和最近罗马尼亚迫害中的幸存者。”
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1981年至1982年”的文字应该是一处明显的错误。那么,正确的年份表述应该是什么呢?
这里有四个关键词可以加以利用:19世纪90年代左右的时间段、发生在乌克兰的大屠杀、发生在罗马尼亚的迫害、犹太人。
通过对关键词的拆分组合利用Google查询,可以得到以下资讯:
1、 天主教图书中心对熙雍主义(锡安主义:ZIONISM)的说明:实践熙雍主义:这运动起初重视实践方面;它受1881年在乌克兰屠杀犹太人事件,以及「自我解放」(auto-emancipation) (1882)运动倡建者品斯克(L. Pinsker,1821-1891)的著作之影响。西方的犹太人着手筹募基金;1908年成立巴勒斯坦办事处,将六万犹太人带回了巴勒斯坦。苏俄革命失败后,犹太青年又大批移返巴勒斯坦。详见:[...]
2、 《19、20世纪之交东欧的反犹暴行与犹太人迁居美国的浪潮》李爱慧著:“第一次大规模集体迫害犹太"rest":"人的事件发生在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以后。……从而在俄国引发了一场针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浪潮。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之后的第一个月,乌克兰的伊丽莎白格拉德镇第一次发生袭击犹太人的事件,随后类似的袭击行动便在周围近30个城镇发生。”详见:[...]<br />3、 《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米德著:“内战刚一结束,刚刚独立的罗马尼亚人开始迫害罗马尼亚犹太人,以庆祝从奥斯曼帝国的压迫中独立出来。”详见:[...]<br />4、 维基百科“罗马尼亚独立战争”:“发生于1877年-1878年俄土战争时期,罗马尼亚脱离奥斯曼帝国,宣布独立。1877年4月16日,俄罗斯与罗马尼亚方面签署条约,罗方同意俄军经罗马尼亚参加战事,作为交换,俄方保证罗马尼亚的完整性。”详见:[..]罗马尼亚独立战争<br /> 由此可见,犹太人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遭受到了来自东欧各方面的迫害,郝伯特•本特威奇率领他的朝圣团队到达以色列后想到的正是这一系列的悲剧。<br /> 前提所述的年份错误应该是存在的,正确的表述很可能应该是:“他从来没有忘记1881年至1882年的乌克兰大屠杀和最近罗马尼亚迫害中的幸存者。”<br /> 最后,如果不是电脑和笔记本都坏了,打死我也不会在手机上写超过140字的文章了!"
看完了,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世纪以来以色列经历的种种荣耀、悲情和反思,也许读完耶路撒冷三千年再读这个会对犹太人有更深的了解。从哈罗德山谷到基布兹,从迪莫纳到西岸和加沙,从工党领导下的世俗犹太人到东欧犹太人和极端正统派,以色列目前遇到的种种困境是因为欧洲犹太人的三种危机和一个错误假设,未来仍然会处于一个强敌环伺的环境中艰难求存......
书中有几处翻译错误,戴维王和戴维城的错误不可原谅!
所有肩负世界历史使命的人群,大约只有以色列和美国这两个年轻国家的建国轨迹,犹如白纸上的笔迹,清晰无比。现代以色列扎扎实实建基于以土地为本的基布兹(集体农庄),沿此逐步形成现代农业、服务业、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以及以本·古里安为代表的精英集团搭建的政治、教育、军事等框架。其战争与和平,成就与衰败,生存与危机,荣耀与失落,希冀与绝望,信仰与世俗,再生与毁灭……皆有迹可循,历历在目,惊心动魄。读者从它种下“复国”种子以来近120年历史,及现代立国近70年历史中,或许能找到理解自己的钥匙。
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正是因为它的每一页史实,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但事实本身无可争议,剔透如水,因而它的教科书意义,怎么比喻都不为过。沙维特的这本大书,正是对这洼水池淋漓尽致、震撼人心的素描。作者笔尖上跃动的激情和理智,近乎残酷的平衡感,以及超乎寻常的洞穿力,带给读者的远不止阅读的享受——它就是一部难再的现代启示录,对以色列如此,对人类亦如此。
沙维特讲述的故事,是以人为核心的。它不为消沉而写,但足够警醒以色列人,从而警醒世人;它不惟批评,更多检省;它站在和平主义立场,但绝不以和平马首是瞻,而是深刻指出以色列生存困境下理应采取的策略;它揭露以色列拓殖、“占领”中的黑暗面,但也对其中深含的逻辑和悖论报以谨慎的理解和同情;它对来自以色列内部不同层面的抗议,以及精英集团重新规划国"rest":"家未来的无能造成的撕裂,有着惊人的洞察和刻画……作者身在左翼阵营,但毫无左翼的幼稚甚或反动,痛斥政治正确可能给以色列带来的毁灭性危害。这一姿态具有的意义,远远超过本书议题,垂范世界左翼阵营。<br /> 《我的应许之地》是堪与赫拉利《人类简史》媲美的、以色列人贡献给人类的又一部旷世巨作。它是以色列人文明创造、反省能力的又一例证。它的诞生再次证明,以色列人有能力正视自己的过去,不畏惧今天的困境,并勇于面对未来挑战。它证明了以色列的希望,或许包括人类的希望。 文|刘苏里"
国庆长假,来读《我的应许之地》应该是很好的。
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以色列,很熟悉又陌生的国度。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是新闻联播和国际资讯里的战争和这个国家因为持续的战争消息而留下的强势印象,进攻印象。
因为许许多多的犹太名人,而对这个国度有着好奇,而好奇的程度也仅仅停留在一点好奇,从来也没有转换成主动了解的动力。
忽然遇见这样一本看起来充满了故事的厚厚的书,心里就自言自语的说着,或许是个好机会,了解一下不一样的世界。
翻译的很好,阅读的体验很好,因此可以很认真并且始终如一的走进作者描述的空间。
不是理论,不是政治,只是淡淡的描述和记录,一些故事,一些人物,一些作者的思考。
有些意外,能够如此顺利的阅读这本书,好奇心究竟能不能支撑阅读完这厚厚一本书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开始对自己是有些怀疑的。
慢慢进入作者的讲述,不由自主想着我的国家,我的人民,我的生活,一边默默有些嘲笑自己的不自量力,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思考国家和人民,这是一直以来恪守的谦虚法则所很难认可的行为。国家大事,应该是精英们强人们的主题。
随着作者的讲述,忍不住对比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和生活。
不是教会人士,没有研读过《圣经》,作者的讲述也没有细细的前情铺垫和讲解注释,所以许多有关宗教历史的主题其实看不大明白,所能了解的也只好限"rest":"于作者的讲述。<br />在辛劳和苦难的时刻,人们怀念过往的荣光。逃离了迫害和压抑的空间,新生活并不一定如想象中圆满,迎接的是新的挑战。<br />当生存的焦虑变得不那么迫切,人们自然而然有时间来回忆和憧憬。<br />我惊奇的是,除了可以想见而可理解的过往的生活,那具体的怀念的碎片中,还有一片清晰的写着咖啡馆。<br />确实有些讶异。<br />咖啡馆和咖啡馆里的经历究竟对人们是什么意义?<br />一直以来,做咖啡,从事咖啡,研究咖啡,然而终究在这样舶来品的面前,再次露出非原住民的迷茫。我不曾生而与咖啡有联系,不曾活过咖啡即日常的生活,不曾彻底见识咖啡馆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因而也不能完全了解作者所讲述的过往时光的留恋和怀念里,咖啡馆所能代表的意义。<br />在作者的讲述里,漂洋过海而来的欧洲或者阿拉伯原本生活优渥的犹太移民们,在以色列的新生活中,对往昔的怀念里有咖啡馆雅致人生,穿戴整齐,咖啡馆里的社交生活,这些都是和日常生活在一起的典型片段,不,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片段。<br />而在现代以色列生活的描述里,作为具象化描述现实生活的一个场景,就是咖啡馆里宁静度日的人们。这样平凡的举例一样的对咖啡馆和咖啡馆状态的描述,不能不提醒我,令我忍不住去浮想联翩,咖啡馆最初的或者原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咖啡馆和咖啡馆生活或者咖啡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渊源,是继承,是同质,还是完全意义不同的名词。<br />当作者的笔下,咖啡馆的生活片段是证明曾经优渥生活的组成部,当提到过往,浮现出的故事很可能是曾经熟悉的咖啡馆和咖啡馆时光,那么当下的,我们的咖啡和咖啡馆又会扮演什么角色?<br />很有趣的联想,也迷雾一般的彷徨。<br />同一个时空,一部是战斗随时准备着献身的年轻人,一部是仿佛和平常在悠闲享受生活放纵欲望的挥霍,原本以为接下来的会是批判,批判没有危机意识,批判没有爱国心,可是错了,作者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才是原本战斗和坚持的意义。<br />这不是反转的反转,真的挺震撼。<br />建国的时间差不多,历史和其他都太不同,还是觉得这本书感人。<br />对个体而言是正确的选择,每个个体做了正确的选择,却对整体而言变成灾难。很微妙的悖论。<br />偶尔需要读一本这样的书,不是为了一些口号或者说出来就变苍白的句子,就是,偶尔需要一点点,沉默,或者回忆,或者别的什么微妙的情绪。"
喜欢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悲情与荣耀(完整图文版)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