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 | |||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 |
网友对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的评论
有关一战的史书,大多讲的是德国与法国、英国以及后来的美国在西线的较量,如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马恩河战役”等。但我们都知道,一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世界大战,一方是协约国,包括法国、英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另一方是同盟国,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但是,我们几乎很少看到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打过什么像样的战争,起过什么大的作用。本书就是从奥匈帝国的角度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了本书,可以解开我们心中的谜团。
奥匈帝国参与的一战,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4年8月战争爆发开始,到1915年3月为止,这个阶段主要由奥匈帝国自己独立指挥,在南线以两个集团军三次攻打塞尔维亚,但三次均以失败告终。在东线以4个集团军对阵俄罗斯,经过加里西亚战役,包括克拉希尼克、科马鲁夫、伦贝格与拉瓦鲁斯卡等战役,以及后来的喀尔巴阡山战役,损兵折将,丢城失地。两个战线在短短7个月内总共损失了180多万兵力。第二阶段从1915年4月开始,直至1918年战争结束,奥匈帝国解体。由于经过第一阶段的惨败,奥匈帝国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无力再继续打下去,只能请求德军支援,并逐渐由德军接管部队的指挥权,由德国人主导战局,甚至主导了帝国的命运。
作者首先介绍了战前奥匈帝国在政治结构、军事实力和民族构成等方面的现状,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遇刺的原因,奥匈帝国的反"rest":"应,仓促、轻率做出的开战决定,以及对战略目标的选择等。<br /><br />然后,作者重点介绍了奥匈帝国在第一阶段的战斗历程,详细描述了南线开展的三次塞尔维亚战争,东线在加里西亚地区、伦贝格重镇以及喀尔巴阡山一线与俄军开展的几次重大战役。<br /><br />最后,由于第二阶段的奥匈帝国作为配角仅起从属作用,作者只是对后续几年的战事、帝国的结局做了简单的梳理,没有展开作详细的介绍。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奥匈帝国其实有两次机会,能够以很好的条件结束战争,但最终没有抓住机会,而是继续追随德国,由德军接管奥军的指挥权。<br /><br />在19世纪初的反法同盟国中,奥匈帝国是绝对的欧洲强国,幅员辽阔,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等,此外也包括塞尔维亚(南斯拉夫)、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但是,经过1859年意大利独立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的失败,奥匈帝国已开始逐步衰落。<br /><br />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一个二元制的帝国中,民族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匈牙利的强梁及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奥匈帝国的内耗。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安于现状,缺乏振兴帝国的雄心,无法有效地统治庞大的帝国。面对匈牙利的诉求又一味地妥协。在一个构成复杂的国家,帝国中枢领导乏力,缺乏梅特涅那样的政治家与外交家主政。即使皇储弗朗茨·费迪南没有遇刺,能够早日接班,其才干也不足与梅特涅比肩。最终,导致奥匈帝国在政治、军事和财政上毫无作为,一路衰败下去,使奥匈帝国成为一盘散沙。<br /><br />面对塞尔维亚的挑衅,俄罗斯的威胁,奥匈帝国本应迅速解决塞尔维亚,再掉过头来以全部兵力阻击俄军,等德军在西线打败法国后,腾出手来再向东共同对付俄军。但奥匈帝国却拖拖拉拉,错失良机。<br /><br />但为报复塞尔维亚,奥匈帝国还是兵分两路,一路在南线攻击塞尔维亚,一路在东线阻击俄军。根据奥匈帝国和俄罗斯的兵力资源和动员能力,即使奥匈帝国以全部兵力对付俄罗斯,也仍显兵力不足,何况又分兵两路,在战略上已经先输一着。<br /><br />在战争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奥军在军事理论、战术原则、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方面的落后,多民族士兵混编的军队缺乏凝聚力,士兵不知道为什么打仗,语言的混乱也造成了指挥、协调与配合的困难。<br /><br />两个战线的指挥官均没有实战经验,且把司令部设在离前线一二百公里之外。作为负责奥军战略决策的参谋总长兼东线的最高司令官,虽说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也算是有名的军事战略家,但其前敌指挥能力明显不足,经常把部队调来调去,既无益于达成战役目标,又把部队弄得疲惫不堪,在与俄军对阵时屡屡败北。作为南线最高司令官的奥斯卡·波蒂奥雷克也是如此,高高在上,作风飘浮,既不了解瞬息万变的前线,也不了解士兵,更缺乏鼓舞士气,引领士兵争取胜利的统帅气质。<br /><br />总之,本书是对一战史实的补充,值得一读。<br /><br />下面是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讹之处,列出来以供参考:<br />74页,“得推进到射击在线的部队”,“在线”似为“前线”之误。<br />101页,“达达内尔海峡”应为“达达尼尔海峡”之误。<br />102页,“把战争恐慌心理归咎于‘又老又病的弗朗茨·费迪南的武力恫吓’”,这里的“弗朗茨·费迪南”疑是“弗朗茨·约瑟夫”之误。<br />103页,“制造出不符规符之火炮与装甲的Skoda厂遭公开责难”,其中的“规符”似为“规格”之误。<br />178页,“切断他们与第九师的联击”,“联击”应为“联系”之误。<br />191页,“看着他们所痛恨的说德语的人被溃退”,“溃退”不应与“被”字搭配。<br />196页,九月四日终于有第二集团军第三个军从沙巴茨开拔过来时(第四个军还留在南部战线以安抚波蒂奥雷克),“第三个军”应为“三个军”(第二集团军辖四个军)。<br />263页,“像在参谋部地图插图钉般调动已被他操得战斗力大失的之作为部队”,其中的“操得”改为“操纵的”比较合适。<br />307/381页,地图中的地名“维斯图拉河”和“洛兹”与正文中的表述“维斯瓦河”和“罗兹”不一致。<br />310页,“东部战线‘神奇三角’(康拉德、鲁登道夫、法尔肯海因)……”中的“法尔肯海因”疑似“兴登堡”之误。<br />314页,“含第三、第八集团军和新组建的第一十集团军”,其中的“第一十”按大陆习惯应表述为“第十”。<br />325页,“将其东方面军打造为十二军、七骑兵师的大军”中的“十二”和“七”之后最好加一“个”字。<br />363页,“把兵力撤在一宽阔的战线上”中的“撤”应为“撒”。<br />407页,“的确有几次令德部奧燃起希望”中的“德部奧”疑为“德奧”之误。<br />411页,“但鲁登道夫太自负,。”多一个句号。<br />416页,“就一点也没这么自满”中的“自满”可能是“自信”之误。"
先吐槽,看到“对于蜀中无大将只好要康拉德这个廖化当先锋的奥匈帝国总司令部来说……”,瞬间就从这本书游离出来。入正题,1、从历史题材来讲,这段历史能厘清一战甚至二战的许多问题,“是一本很有益的入门书”;2、翻译问题,校对问题……。结论: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是很感兴趣,还是不要入手了。
本书以犀利和幽默的笔调,大气而深刻的构思,丰富又详实的史料,为读者带来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恢宏画卷。译者黄中宪先生更是功力老到,使原作倍增光彩,强烈推荐!
这个主题是比较有意思的,哈布斯堡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个谜一样的存在。这本书虽不是其通史,但也能看到这个王朝的一些侧面。很期待作者的讲普奥和普法战争的另两本书的中文版。
请原谅我没文化,37页倒数第五行的足敷是什么意思?各种百度,不知名。这翻译,我一般看一本社会和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书大约4到5天,这本,我得看满整整一星期
喜欢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