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 |||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
网友对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的评论
七七事变时日本并未下定决心全面侵华战争,而是希望通过战争迫使蒋介石政府屈服于他们对华北地区的要求。但是淞沪战役爆发后,日本政府逐渐改变作战方针,从暂时的军事占领到永久的政治征服,由此拉开了本书的序幕。
“占领当局不可能仅仅依靠暴力来管理占领区。最残忍、最固执的征服者都需要地方上的向导和情报提供者。成功的占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内部的反叛者、同情者以及野心家之间的共谋。”因此,日本必然要寻找合适的汉奸(或如本书中所述“合作者”)以稳定占领地区的形势,实现正常的治安缴税等政府职能。
尽管深受侵略战争荼毒,但生活依然要继续。为了活下去,或者为了在战争中发财致富(南京的吉米·王),或者以为借助日军势力而可以掌握权力(上海的苏锡文),有些人选择与日军合作。他们曾经甚至现在仍然被称为汉奸,那段历史是否就是如此的黑白分明?又该如何重新认识并评价这段历史?
简单的汉奸-英雄分析模式已经过时,“我们的职责是自下而上构建对过去所发生之事的理解,而非用一种预判的眼光去俯视它”。历史学者能做的是尽量排除道德预判,尝试复原尽可能全面的历史图景。在南京的历史图景是,吉米·王在金陵女子学院招募妓女为日军服务,同时也为了能获得更多的救济粮而与日军发生冲突。
经过作者的努力,更加全面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此时更棘手"rest":"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吉米·王这些合作者的行为?因为出卖了中国妇女,所以他们是汉奸?但从另一角度来想,征募妓女难道不是在“保护大多数妇女免遭日本兵的性侵犯”吗?如同《金陵十三钗》中提出的问题,十三个妓女换十三个女学生值得吗?又如同那个经典的道德哲学问题,你会为了保护一条铁轨上满满一车厢的人而杀死另一条铁轨上的胖子吗?<br /><br />这个问题太过沉重,也许只有抛弃了道德信念的吉米·王或者醉心于权力欲望之中的苏锡文才能面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日军的合作行为因此而遭到道德责难,毕竟行为动机并不决定行为后果与评价。大多数人还是像在崇明岛上的李鹤庐,认为在战争中最好的选择是“忍受沦陷时期的生活但不屈服通敌者”,做一只将头埋在土里的鸵鸟。"
汉奸、顺民、合作者、亡国子民,中国人玩弄语言的本领和战争的表现大概成正比。从大秦开始,所谓传统中原的历史是一部被边陲/北方蛮族征服的血泪史,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心照不宣地玩起文字游戏,鼓吹所谓的盛世,全然省略了盛世之君多半是异族人的事实。字里行间,通篇累牍却写满了对升斗小民的所谓国家责任。
中日战争,江南的沦陷一直是国共两国政府避讳的话题。对于国民党政府而言,原因不外乎几点,蒋介石对战略形势的误判,中国军事将领的拙劣表现,民众的麻木和被压迫的底层民众的愤怒。从淞沪会战开始,到国军的溃败如山,到南京大屠杀,中国政府失掉了最富裕、最精华的地区,几乎失掉了战争,这段历史太羞辱,公开谈论会引发太多的问题。中国人对待这种事情驾轻就熟,闭口不言,当作没发生,或者作为政治口号。
战争,顾名思义,就是一场以流血方式区分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斗争。20世纪,不是中国一个国家受到战败的羞辱,法国、苏联、德国,都体验过几乎被亡国的切肤之痛,读一读这些国家民众叙述当年历史的书籍,字里行间是对被占领区民众的同情,而不是什么汉奸等字眼的指责,这种心态的区别,彰显文化、人格、文明、历史记忆的区别。
本书内容,老实说在非汉语书籍里,不算稀奇。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卜正民能够费心地搜集资料,认真地写出来,唯有海外的汉学家才能做到。
"rest":"<br />最后,一定要称赞一下译者潘敏。潘敏属于中国人极少部分的一分子,就是组成”中国脊梁“那部分人,不求功利,肩负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br />翻译本书,对任何译者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潘敏愿意这么做,在我心里,不愧为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
阅读《秩序的沦陷》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经常会看几页又放下,因为时不时地会有种快要窒息的感觉。作者站在历史学家的高度企图重现1937年末与1938年我们所熟悉的美丽江南(也是我的祖辈与父母早年生活的江南!)在沦陷初期日军占领区的情形。不同于历史学家,我们在阅读时不可能不带有主观的思想,不可能那么冷静理性。在日本人残暴地攻占了昔日富饶的江南,杀戮、强奸、掠夺,无恶不作之后,原有的社会秩序必然陷入瘫痪。书中以大量的中英史料为依据,写出了五个城市沦陷后的惨状。当日本人以占领者的身份进入城市后,他们必然试图重建城市的基本运行秩序,以维系日益高涨的战争成本。然而,事情没有那么容易!他们很快就发现,仅仅靠他们自己(虽然他们派出了“宣抚班”成员到每个城市进行初期的工作)是无法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目标的,他们开始寻求当地的“合作者”。于是,一种远比战争本身要复杂得多的关系交织产生:是合作?勾结?交换?还是抵制?毕竟能有实力撤退到后方或者能全力参与抵抗的人还是占少数,多数老百姓并无选择地只能留在家园,在沦陷区的水深火热中度日。本书超出以往各种概念化的叙述还愿了当时秩序重建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过程中各色人等的表现)。这本书本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专著,中英文的参考资料很多。虽然要我们用历史学家的角度看问题或阅读时跳出固有的思维形态较为困难,但还是应该这样去努力。最后说一句,虽然是历史专著,但可读性仍然不错,不妨碍普通读者在忽略参考文献下的流畅阅读。
1.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五四至今的历史都迷雾重重,这本书有助于揭开其中的一页真相。
2.放下被滥用了大半个世纪的道德立场,本书有助于理解汪填海的南京政府以及陈璧君至死不渝的为夫君呐喊。
3.翻译实在太好了,文从句顺,丝毫不感觉是在读外文。
4.贴两张图片权当提供试读。
5.感谢ZF允许此书的出版,感谢商务感谢译者!
喜欢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