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2017-07-26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本书收录了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作品。他们在书里谈论亲情、谈论友谊、谈论失去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去商家看看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去商家看看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本书收录了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作品。他们在书里谈论亲情、谈论友谊、谈论失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还有珍贵的爱情。
这些作家里有的还青春年少、有的已是耄耋之年。然而在他们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无一例外地都流露出或深或浅的孤独感。
不论爱情如何美妙、世界如何精彩,孤独都是人类必须去面对和承担的永恒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将它改变。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它能让人坚强,让人自立,让人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些真正独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现实世界如此多元而丰富的原因。
对美好事物的喜欢和执着,让很多人尝尽了孤独,也包括写下这些文字的作家们。然而这些生命底下的孤独,却终将会还给每个人更纯粹的美好与真实。

网友对孤独是生命的礼物的评论

全本书就只有代序是周国平的,周国平写道,不应该读平庸的书,然而很可惜,这本书应属于他所说的平庸的书。

大多数是刊登在报纸上的杂文,读起来没什么意思,牵强附会地编排成与孤独有关的篇章。

不会再买这个出版社的书,以后买书还是要好好看一下评论,不能被书名蒙蔽!!

对这种打着名人幌子的整理文集真的没有什么好感!!!虚伪的主编!!!

记得以前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时的自己其实并不能明白书中那所谓的孤独是什么,但是当把这本《孤独是生命的礼物》静静看完,再回头看《百年孤独》,却是恍然。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被囚禁的孤独”,乌尔苏拉是“原则的孤独”,阿玛兰妲是“愧疚的孤独”,蕾贝卡是“封闭的孤独”,还有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他是“战争的孤独”……每个人的一生都被各种各样的孤独所扰,就像《孤独是生命的礼物》里那些形形色色的蕴藏着孤独感的文字一样,它们衍生成整个世界的孤独,却又五彩斑斓、艳光四射,俨然是一座变幻莫测的万花筒。 书不错,很值得去细读。

強烈不推薦!太爛了!感覺像鄉土雜刊的合輯?跟孤獨不沾邊!滿篇的矯情,世俗!快趕上中央12頻道了!真的太爛!打著大師的名號騙錢!

一直喜欢在你亚马逊上买书,总觉得当当那种集市味太重了,花里胡哨的,不像买书的地方。快递也很给力,一天就到了。书的感觉很不错,实体书比图片漂亮,还是烫金的。摸起来也很舒服。
买这本书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下单,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封面抓住了我的心,真的很孤独,正适合让我现能静下来。
本以为又是一本心灵鸡汤,在心情阴郁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汤,我想总会派上点用场,聊以解乏。待我读完一篇文章以后,书中的内容还是大大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准确来说,这是一本散文集,文章类型也是各种画风均涉及,或是讲故事,或是写景致,或是怀念故人抒发感情……不管你喜欢读哪一类文章,我想用心找找,总有那么几篇也能打动你的心。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这个已经很久不读人文类书籍的人,随着一篇篇文章的进程,暂时忘了窗外阴沉的天气和烦躁的心情……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文章是《租客》,读完这篇文章多多少少有一些感同身受。毕竟大学四年,住学生公寓,水电齐全,住宿费也堪称最低价,却免不了要与他人相处,同住一个屋檐之下。这样一想,我的身份岂不像合租之人,不同的只是同居之人我们互相了解,不像那些拼房之人,也许大半年里照过许多次面,却不曾讲过一句话。但是既然是和他人同居,免不了会想《租客》中描述的一样,遭遇一些生活中的尴尬,偶尔也是矛盾四伏。爱干净的人和生活不讲究的人,总是会在一些问题上不愉快,诸如此类的矛盾也"rest":"是举不胜举……就像《租客》所言,住人口流动性很强的房子,房子里留着都是上一位租客生活的痕迹,例如整整齐齐的便利签、墙上破损的海报等等。现在,我也坚定的认为,大家住在一起生活,除了情感上的交流 ,更多是生活中的碰撞,也许你会受不了同住之人半夜的呼噜声、埋怨过总是倒不完的垃圾、没了打扫共同生活区域的动力……但是,你也体验了在拥有独居室之前的妥协让步,体验了大多数人忙碌如蝼蚁般的生活,见证了他人的生活经历,也许还能收获一段不错的友谊。“人生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是却没有人能拥有不曾“苟且”过的人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长一段的时光是跟生活妥协、和世界妥协,而后才明白了人生的要义……我读完文章反而豁然开朗,居所只是空壳,最重要的是生活,我们可以一步步的走向更好更舒适的环境,却没有必要执意于一个非要刻上属于自己的空壳,疲于奔波,辛苦了大半辈子,忽略了生活的本意。<br />忽然想想自己,也是一名大四即将离校的学生,不久也要租房了。上次和朋友聊天,她羡慕我升学了,至少不必马上为找居所而发愁,我们还一起抱怨了一下飙升的房价,感叹生活的不易。朋友即将租房,马上要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北漂”一族,虽然没有什么雀跃,却也不曾为即将到来的生活而忧心。她说“留北京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也挺好”,可能分别在即,又要孤身一人闯荡北京,言语之间难免有几分落寞。我真想把这本书转赠给她,闲暇之时,读读书籍,也许能换个角度理解当下的处境,毕竟是生活,难有天天好心情,我们要慢慢学会和孤独相处,和自己相处,学会成长,看明白了近处的人生,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在亚马逊买了无数的书,这本书除了周先生写的序很棒,其它的内容真的非常平庸,丢了几十块真的觉得不可惜,但是这本书浪费了一个好书名,也浪费了那么好的纸。

有点歧义啊!这本书明明是很多不是很知名的人的文章的合订本,结果居然只标最出名的三个人,唯一欣慰的就是质量好

从可读性的角度,我只想给一颗星,当然这是我的主观意见而已,纯粹与我的审美和阅读兴趣相关。但是从书的印刷和质量,以及书中的几篇吸引我的文章来看,可以给三颗星。综上,折中一下,中肯地给出两星评价。下面写一篇我的读后感吧。纯属个人感想,欲买书或离开本页面的朋友们完全可以只看到这里,不必再往下看。

多读好书——《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我今天大概花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了《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之所以花的时间这么少,是因为我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些篇目看得一字不落,甚至重复阅读,细细品味。也有些篇目一目十行,扫读一下就过去了。

最让我有启发和思考的是这本书的序言——周国平写的《阅读与人生》。这篇文章中有许多观点为我认同,引起共鸣。多读一些书,我就发现最上等的书是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每次读来可能都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书中的语言也很精练流畅,逻辑清晰。次一等的书是语言优美,有理有据,读来受益不少,但是读过之后就感觉好是好,不过没有必要再读,明白其中义理便可。再次一级的书是那些可有可无,纯粹用来打发时间的书,或者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恰逢手边无书,看看这些书便是,有意或无意间,也许有些观点尚有兴味,有些却触碰不到心头。最次一级的书是不值得花时间阅读的书,读了反倒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类书我是坚决不读的。人的时间有限,总得有所不为"rest":"。这就涉及到“读好书”的问题了,周国平也说“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要去读那些好书。我说的好书主要是指那些经典著作,或者说它们起码是有定评的好书。如果你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经常读那些大师的书,你就会知道,它们和平庸的书的差别真是一条鸿沟,完全不一样,你回过头再去读那些平庸的书就读不进去了,一点味道都没有了。”<br /><br />接下来文章中就谈及什么才是经典的著作呢?“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所谓经典著作就是哪类谁都希望自己已经读过、但是谁也不愿花力气去读的书。”记得列宁曾经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他说要读一些能引起头疼的书,而不要光是读吸引眼球的书。显然,能“引起头疼的书”才是真正经过你思考,触及你的心灵的书,多读读它们才是有价值的。而吸引眼球的书,现在市场上太多了,数不胜数,这是书籍行业的竞争,也不奇怪,许多书籍急于出版,不免影响其质量,“十年磨一剑”的大家现在不多了,为了生存和名利的作家遍地都是。现在网络发达了,我们处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为自己代言,谁都可以写文章,肯花钱不愁找不到出书的途径,再掏腰包请媒体曝光宣传,噱头喊得言过其实。于是,畅销书琳琅满目,鱼目混珠,受害的其实还是大众读者们,我们面对市场上茫茫书籍,不知从何处读起。聂震宁在他的《舍不得读完的书》一书中也讲到现在的这一混乱的书籍出版社会现象,他是出版社编辑出生,也不由发出“每年出书十万种,多如过江之鲫,可读之书何从找寻”(聂震宁:《舍不得读完的书》,商务印书馆,第5页)这样的感慨。无独有偶,周昌乐老师在他的《我的读书生涯》一文中也提到:“可能是当时思想已经比较成熟的缘故,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书读不到一半就弃之不顾了。总会有一种书越来越不耐看的感觉,可能是学风日下,市面上销售的图书都比较急功近利的缘故吧!”(周昌乐:《博学切问》,厦门大学出版社,第5页)<br /><br />再回到起先谈及的“何为经典著作”的问题,周国平说:“我比较欣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下的定义,他说经典著作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你初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在重温,似曾相识。因为什么?因为它们谈的是呵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是人性和人生的问题,你多少也想过,所以会赶到熟悉。第二个特点是你重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初次读到,仍然有新鲜感,忍让有新的发现,它们是一个宝藏,可以让你不断地挖掘,它们和你之间会不断地发生作用。”<br /><br />现在,用微信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微信微信,确实只能是“微微一信”。微博也好,微信也好,上面的文章大多数,虽然不能说得太绝对,大多数文章都是过于碎片化的,并不能算作真正的阅读。而近期也很流行诸如“某某教授推荐书单”、“人生不可不读的五十本经典书籍”、“十二月最佳阅读书目”等等的各类书籍推荐的文章,其实稍微看看就好了,它们只不过是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那几本书有好感,于是推荐给大家,这个过程是非常偶然的和充满随机性的。推荐的人尚不确定是否在今后回头看来这些书仍能为他们所推崇,而大家的兴趣是因人而异的,你喜欢的我可能不一定喜欢,反之亦然,所以看这类文章更是没什么意义。周国平总结得好——“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最后一定会有自己所钟爱的作家,一定会有自己的书单。”记得林语堂先生曾经也说,我们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慢慢找到和自己的心灵合拍的作家,于是便可以多读读它们的书。<br /><br />“‘熏陶’这个词很准确,受好书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一定要弄清是哪本书哪句话影响了你,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的确,读书是个熏陶的过程,只有感到安静和休闲的时候才有可能沉浸在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里,慢慢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意识和修养。马惠娣研究员出版过一本名为《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的专著,这本专著的名称就很有意趣,也指出了我们只有处在休闲惬意的时候,才能徜徉在精神世界中。<br /><br />休闲惬意的时候,也通常是独处的时候。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艺术成就大抵都出自独处的艺术家自由的心灵。为了与这本书的书名“孤独是生命的礼物”相配,就用书中余秋雨的文章《从一帧照片想起》中他对自己的评价作为本篇读后感的结尾吧——“我是一个严格拒绝传媒、拒绝集会、拒绝热闹、拒绝广泛交往的人。”"

喜欢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