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 | |||
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 |
网友对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的评论
《查令十字街84号》最早看的是大陆译林出版的陈建铭的译作,是从图书馆的预约长列中等待许久才盼来的。自己尚未开始阅读之时,一个同学因一时无聊无书可读为由将其借去,不到十分钟后又悻悻地将其归还。“这种信有什么好看的?”
恐怕等我自己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尽了读烂了,也对他的这个反问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本书尽是些求购邮寄书本的琐碎信息,抑或海莲·汉芙的牢骚与玩笑和弗兰克的致谢与道歉。或许我同学的确说得有理,这种平淡的作品是没有什么精彩的、刺激的、夺人眼球的东西,让它在芸芸众书中显露出明星般的耀眼光辉。甚至在向别人推荐这本书时,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介绍它的内容。罗罗嗦嗦好久之后,别人竟然恍然大悟般地大笑:“诶哟,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吧?”
以《查令十字街84号》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同书散透着同样的气质。整部电影对原著几乎没有作任何大的改动,甚至连演员的独白皆是原信再现,不改一字一句,忠实地重现了书中所描述的二十年通信的点点滴滴。这种在大多数时间中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起伏的电影,我只好吝惜地独赏了,怕一大群人堆坐在一起,结果放映未到一半大伙却已匆匆散去,并也抛下一句“这种电影有什么好看的?”
恐怕这部电影都只是一少部分人才会喜欢的作品。放在一些人的眼里,它们就是浪费时间的垃圾:花了时间却没悟出个所以然来,看到最后也只剩下戛然而止的莫名结局。放在"rest":"另一些人眼里,它们却是一种触及心头的力量,让人喜爱万分,却又难以完全地道出这份喜爱究竟来自何方。<br /> 或许可以这样解释:这部电影是充满感情的。不论是海莲·汉芙对于书本的珍爱呵护之情,还是海莲与弗兰克之间淡淡的知音相惜之情,还是海莲对于书店员工的体恤关爱之情,还是书店员工与弗兰克家人对于海莲的感激崇仰之情,这些感情在作品中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了的,很难将任何一种感情剥离出来单独欣赏与感悟。真是这种感情的复杂性与交融性,让这部电影具备了难以名状的吸引力,却也让人说不尽道不明它真正的引人之处究竟在何方。<br /> <br /> 这种复杂的感情,唯恐放到现在就以完全变质了。精致安谧的小书店怕是越来越少了,专营旧书的恐怕更是难觅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旗舰式的五层、七层高的书城,高峰时进去摩肩接踵简直像逛大型超市;或是网上书店,给足了优惠的折扣却在买书之前闻不及触不到书本原有的味道。就连故事中原本的那家查令十字街84号旧书店,现在也业已转手成了唱片行,留下每年无数游客在门口合影时心存的无限遐想与唏嘘。<br /> 书店不见了,书信也恐怕即将料无踪影了。若不算旅游时寄明信片,或生日圣诞逢年过节寄送贺卡,我个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过真正的信了,原因简单而又显见:在这个电话、电邮、即时通信大行其道的时代,书信显得竟是如此格格不入。甚至那些明信片和贺卡,近来也大有被手机短信取代的趋势。长期与书信的绝缘,让提笔写信、寄信与收信也成了一份很奇怪的工作。至少假如我收到某位同学或好友给我寄来的一份信,我一定会甚感莫名其妙且不知所措。话说回来,如今处处讲求时间和效率,谁还会舍得奢侈地享受寄送与到达之间所消耗的宝贵时间呢?于是乎,当我们总把等待与焦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盼望的乐趣似乎也就不存在了。<br /> 对于书籍本质的热爱如今也在匆匆大势中显得如此羸弱。近来越来越发现,人们读起书来越来越讲求实用性。走进书店便会发现,励志类经营类管理类考试类书籍书架前人头攒动,畅销书排行榜上活跃着一批批书商大肆包装营销出的实用书籍,而一些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经典读物,虽架满了整整一墙却依旧无人问津。由读书扩展到做学问,情况也是如此。看看我们的大学吧,工商管理、经济类的专业每年报考人数节节攀升,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却已被长期忽视打入冷宫。或许社会迫使着人们只得更加关注着实用功利的东西,而人们如今过分浮躁的追求恐怕在未来又将对社会产生强烈的反作用。到时真不知谁还会去看什么“英国文学的英国”?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否会形成,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至少应该存有些这方面的忧虑。<br /> 更应该让人思考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了。电影中素昧平生的人们却在书的牵线搭桥下结成了挚友,而到了现在或许生活中天天见面的人却也缔结不出这样单纯却又浓厚的感情。我不是对于现在社会大家的道德水准提出怎样的质疑或是看法,只是甚感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趋表面化与形式化,真正能够触及相互内心的挚友很是难寻。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不曾谋面却结为知音,天天相见却只剩下肤浅的点头哈腰。可事实上,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作梦。<br /> <br /> 就算时代总是在进步着的,有时候真应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一口气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真的是一口气,连斜靠在床头的姿势都没变一下,之前两个小时健身运动的疲惫和酸痛都还没有消除 。海莲?汉芙的风趣、率直、嬉笑怒骂,却又善良、细致、乐善好施;弗兰克?德尔则严谨、礼貌、勤勉敬业,有老派的绅士风度,风趣幽默藏于循规蹈矩的叙述之中。二十年,纽约与伦敦,度过战后恢复期的艰难,经历英国朝代的更替。还有一段段精彩的书评,一份份温情的情谊。所有这些,都在一封封书信中展现出来,让半个世纪后的我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好怀念从前执笔写信的日子。伏在灯下,斟酌字句,尽情书写情怀。然后精心折叠信笺,装进精美的信封。再购买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心地贴上。轻轻投进信筒后,就是等待,等待回音。海莲与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的通信持续了二十年,在等待书讯的日子里,她是否也会期待弗兰克的亲笔信呢?虽然她信中的文字大大咧咧,肆意泼辣,除了谈论书籍,就是对书店所有店员和周围人的调侃与关爱,从未对弗兰克有任何不恰当的表达,但那一句:“弗兰克 ,你是惟一了解我的人 。 ”算什么呢?我愿意相信那是海莲表面上对弗兰克霸道、颐指气使的外表下真实情感的流露。在读书写作之余,阅读弗兰克的信,一定是她孤独生活中的一件开心事。而弗兰克呢?他去世后,他的夫人诺拉给海莲的信中写到:“不瞒您说 ,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 ,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 ,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 。”"rest":"不需要多说了吧?<br /><br />有一些书评认为海莲与弗兰克二十年的通信已建立隐秘的爱情,隔空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后来拍摄的电影据说也在暗喻这一点。也许吧,为什么不?但我认为不是这么简单。他们之间的通信虽然平实,从未涉及个人情感,但海莲的文字活泼俏丽,弗兰克的文字稳重敦厚,共同点是都生动机智,真的是高手对招。今天的我读这些信,仍能感受一种噬骨的愉悦。这样美好的情愫,岂是爱情二字能承载的!弗兰克的家人、邻居、同事都在分享他与海莲的通信,他们与她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这两个远隔大洋从未谋面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彼此欣赏,彼此信赖,彼此关爱,彼此思念,较之普通的男女私情,更为纯洁和高尚,更为博大而深厚。<br /><br />这是一本无法归类的小书,用一本通讯录讲述一个奇特的故事。弗兰克去世后,通信中断。今天的我都有一种深深的失落。为了纪念,海莲将这些通信出版。我相信她别无选择。谢谢她这么做了。"
内容就不评价了,估计找到这本书的都对它了如指掌了。仅说排版,本来是看电子版,通信的地址与署名部分看起来觉得很累赘,这次拿到纸质书,感觉太棒了。非常值得收藏。
在看了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之后,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讲的是什么呢?首先要说这本书真的很精美,设计很用心,译者的水平也极高,将海莲和弗兰克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不长的一本书,却到现在还在回味书中的字句,海莲与科恩书店,与弗兰克二十年来的情谊。之后又看了同名的电影,浮现在眼前的就是这样一幕幕场景:弗兰克看到书店里来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很有气质的女士,一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她,希望她是海莲,可是当她说出与海莲完全不同的住址时,他非常沮丧失望。他一直期望能见到海莲,一等就是二十年,最后也带着遗憾离开,当海莲终于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时,里面已经人去楼空。我们的时代发展太快,电邮、电话、视频聊天使得一切触手可及,等待的心情也只能在收快递的时候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世界太快,多少人来了又走,快得根本来不及也不允许收拾一下心情,想到一封封信件承载着两地的情感,漂洋过海远赴万里来到手中,多日的期待此刻实现,它会说什么呢?是惊喜?感动?还是沮丧?
从不二情书的电影里,得知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买来读读,二十年的交流,就在这些短短的信上。一个在美国的执着于买书的女作家,一家开在伦敦的旧书店。字里行间他们仿佛都看到了对方的生活,虽然没有见过,可是精神交流的如此愉悦,这样的感情,心中怀恋吧。虽然我仍对旧书没有这份热爱,可是现在,对伦敦的两个地址,贝克街221号B座,查令十字街84号,真的充满好奇,满心想去看看,走走,俗气的拍个观光客的照片。
喜欢查令十字街84号(珍藏版)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