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青春 >

无声告白(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 218)

2017-04-05 
编辑推荐:《无声告白》我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无声告白(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 218) 去商家看看
无声告白(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 218) 去商家看看

无声告白(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 218)

编辑推荐:

《无声告白》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就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凭借处女作夺得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
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所有榜单
感人至深,大师手笔。伍绮诗没有给她笔下角色任何俗套而轻松的未来,也没有给她的读者任何虚假的希望。她给的是真实的希望
关于爱与失去,以及我从未告诉你的秘密
2014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 第1名
2014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 第1名
2014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2014 Buzzfeed最佳虚构类图书
2014《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
2014《赫芬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2014《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佳图书
2014《TIMEOUT纽约》年度十佳图书
2014《奥普拉》15本年度必读文学&虚构类图书
2014《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
2014《书目》编辑年度之选


作者简介:

伍绮诗(Celeste Ng),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伍绮诗如今与家人一起在马塞诸塞州的剑桥生活。


内容推荐: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网友对无声告白(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 218)的评论

读书过程中,内心一直在颤抖。我也是莉迪亚,中国有上亿的莉迪亚。从小的我,最害怕的场景就是妈妈被我气哭的场面(虽然这样的场面很少,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让我从小就开始觉得我不能让父母担心,我要小心翼翼的,父母气病了怎么办?),我也因为想要让父母快乐,做个听话的乖乖女。一直把家人的幸福作为自己努力考大学考研的最大动力,殊不知,在工作之后,乖乖的每天朝九晚五上班,却渐渐忘记了快乐是什么。已经结婚的自己,庆幸在准备要小孩之前看了这本书。一直不明白我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一直没好好问过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我只是在世人的眼光中不断地约束着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一切都在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地进行着。却早已忘了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味道。真正的快乐是小时候对表哥的依恋,是一起在池塘钓起鱼虾时的激动,是轻松谱出电视上热播的主题曲乐谱时被自己的天赋惊艳到的欣喜。这些快乐早已失去了,埋葬在无穷无尽的学习资料,无止境的目标、欲望中。而现在的我,还能去寻找最原始的快乐吗。不!生活的重压早已将我及我身边的人囚禁在一个走不出的牢笼里。我们不停向前,却忘了低头看看自己疼得麻木的心。快乐是什么?上一次发自内心的笑是什么时候,想不起来了。我的小伙伴还有谁能坚持着听我诉说.......我的家人虽然这么多年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了解我吗?我了解他们吗?可是人生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我不能抱怨什么,我已经是停不下来的陀螺。"rest":"就像我们的父辈们祖辈们这千千万万年来所经历的那样,带着某种使命,承载着父辈的梦想家族的梦想而活着。我们只是在二十出头,走进职场,走入婚姻,开始明白,人生本就不容易,每个人都是痛苦的,只是你现在才明白而已。我只是开始理解为什么当初考得很烂的二本,父亲竟然高兴的说我实现了他的大学梦。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当时的自己有多震惊!我伤心的是,这么大的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习惯了听父母的想法,问别人的看法。我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总想要确定所有人都不会怪我,所有人都开心了才去做。我没有被告知过,你自己做决定吧,你自己为你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从小没有过这样的训练,我依赖并害怕别人的评价,也以此为苟活的稻草。太可笑,太讽刺了。其实人生啊,这么短,幼儿到儿童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生活过成什么样都是自己的一种选择。今天的你选择快乐的活着还是疲倦烦躁的活着?家里的环境是选择邋遢的散发着复臭的味道还是让它们整洁如新?你是想每天懒懒散散每天以黄脸婆示人还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穿一身美丽又不失温度的装扮?你是要一副你很珍惜又活力无限不胖不瘦的身材还是要一副瘫软在沙发上病病殃殃有气无力的躯壳?你是想每天把时间浪费在谈论别人猜测别人的是是非非里还是做个敞亮的人为提升自我而努力?人生还有很多一时解答不了的困惑,但至少每天要为了自己漂亮的活着。"

不是种族歧视,更不是什么中国式教育在美国的冲突,这个故事虽然有华裔背景,但完全不需要冲着中国而敏感,小说是一个困境的悲剧,唯一自己走出来的人,却不小心死去,但她的死却帮助了家人邻居走出困境。我还是坚信生活的一个道理:有时候杀死你的不是绝望,而是希望。小说的叙事非常朴素,所以前半部显得平淡,后半部则很感人,作者的功力在于驾驭各种生活小细节,小说情节性并不强,但细节的描写烘托很老练精准,不夸张但成功的让故事感人起来。这个作者在同龄人里很成熟了,高于和她同龄的我知道的中国作者。

这小说没有繁琐的序言,开门见山就告诉大家莉迪亚死了。让读者很期望知道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死?可作者没有立马告诉大家,而是从写她家人生活的日常,直到发现她失踪时各自的反应,来让读者感觉这个家庭的“不同”。采用现实+回溯的描写手法,交代了家里每个成员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以及心底最深的渴望。父亲因为是华裔加上生长在美国1930年以后,从小就备受种族歧视的困扰,所以他没有什么朋友,但他内心深处渴望合群,渴望融入周围环境,希望有很多朋友,害怕成为异类。而母亲由于成长在单亲家庭,从小性格要强,加上受到性别歧视的困扰,让她一直渴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出类拨萃,受众人崇拜。我想她会选择大家回避的华裔为丈夫,在她潜意识里也受她内心这些因素的影响。他们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他们却很偏心自己的大女儿也就是莉迪亚。对其他两个孩子顾若罔闻。原因其实是因为莉迪亚特别会察言观色,做出符合他们意愿的回答和事情。所以夫妻俩把自己没有达到的愿望如多交朋友和成为女医生全都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集所有压力与一身。随着年纪越大,这种压力也越大,也越让她承受不了。于是她开始想办法逃避用叛逆来回避这种压力。事实上莉迪亚的过于听话也是源于童年受母亲离开的恐惧而产生的应急心理,可见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来讲有多么重要!家里另外两个孩子由于莉迪亚的专宠似乎受到了冷落,但实际上,我觉得他们也少了很多禁锢,相对更加自由"rest":"。只是幼小的孩子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却看着父爱宠爱自己的妹妹或姐姐。相信内心肯定很有埋怨和阴影,这种影响可能伴随他们一身。这本书设置的社会现象和家庭问题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评价很高。书里也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平铺直述,浅显易懂。我觉得书里的一家人在莉迪亚死了之后,做了一系列自我反省释放的事情,尽管还包括了父亲出轨等。但最终他们都开始真正走出了自己的世界,不在沉浸在自己过去的意念里,知道坦诚相待和尊重彼此意愿,知道关注当下而不再纠缠过去,让一家人前所未有的亲近了彼此。其实生活中很多社会现象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所以没必要耿耿于怀。在家庭成员相处时也还是要尽量避免过于明显的偏爱,因为这样对谁都不好。也希望大家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了获得喜爱而扭曲自己,我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喜欢的人,这样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才会有获得幸福的根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无声告白》(华裔作家:伍绮诗)。

封面赫然写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溺水,自杀。

故事以倒叙的形式开头,一层层揭开这个家庭的伤疤,把每一个人物赤裸裸地剖析给你看,看着看着,有点心惊肉跳。这一个个人物,是你、是我,无论年龄、种族与经历。

父亲,生长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华裔,从小饱受种族歧视,纵使在哈佛读书七年继而任教,始终没有朋友、渴望融入,穷其半生只为使自己“和别人一样”。

母亲,生长于彼时性别歧视严重的美国,不甘于社会对女性“家庭主妇”的定位,喜欢科学探索,出类拔萃,追求“与众不同”,毕生梦想是当一名众人瞩目的医生。

他们的结合是注定的。一个努力使自己“和别人一样”的人,选择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人,期待能真正融入美国社会;而一个追求“与众不同”的人,选择了一个确实与众不同的华裔男人,未婚先孕,只得休学,哪知从此与“医生梦想”彻底无缘,沦为自己最排斥的家庭主妇。
女儿(主人翁莉迪亚,妹妹),因母亲的一次离家出走而埋下悲剧的伏笔,恐惧再次失去母亲、担心让父母失望。于是肩负起母亲的梦想,继承了父亲的孤僻,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托,从小就彻底失去了自我。
"rest":"<br />儿子(哥哥),因父母对妹妹的偏爱而一直受到冷落,迫切想要逃离家庭。嫉妒妹妹,曾一念之下把她推入湖中,幻想能从此获宠,但本能与血缘使他救起了妹妹。他痴迷天文,即使考入哈佛也没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却也是家里唯一理解妹妹的人。<br /><br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扭曲的家庭,终于,莉迪亚彻底崩溃了。她再也无法迫使自己学习母亲热爱的学科,再也无法按照父亲的意愿为了合群去交友,哥哥上大学而离开使她再也没有了可以倾诉的人。<br /><br />她觉得一定是哪里错了,是从何时起,她开始失去自我的?从母亲离家出走的那个夏天,那个充满恐惧的夏天。她甚至清楚记得,哥哥把她推入湖中的瞬间,内心竟然是充满感激与解脱的。于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她撑起小船,再一次来到湖心。<br /><br />莉迪亚通过死亡,彻底摆脱了父母的期待,但她的死,意义远不仅如此。每个家庭成员开始审视自己,接纳对方,渐渐变得更加坦然而从容。这样看来,莉迪亚的死是那么值得。<br /><br />故事结束了。<br /><br />作者抛出了人生课题:<br /><br />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br />正如书中所呈现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自己的种族、阶级、背景、局限。<br /><br />不经历一番痛苦寻觅,很难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就像莉迪亚:背负过父母的梦想,才知道那不是自己的梦想。<br /><br />没有“纯粹的真正的自己”,每个人的“自己”,都在现实中不断“重构”。就像母亲:失去了女儿,才知道那个“追求卓越的、怀着纯粹的医生梦”的自己不再现实,她一直不愿接受,直到悲剧发生,方才清醒,可代价是多么惨痛。<br /><br />想到这里,确实让人无奈与绝望。每个读者都会在内心发问: 究竟如何做到“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呢?<br /><br />作者给出了答案:<br /><br />终此一生。<br />多么残酷无情、又迫使我们不要放弃的答案呐!是的,无论你的年龄大小、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你多么无助没有方向,无论你已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记住,终此一生。这样想来,确实也释怀了许多。<br /><br />人生本就是困惑、痛苦、调整、改变、再困惑、再改变的不断重构的过程。<br /><br />作者让我们看到的鲜血淋漓的人物,其实,就是我们必将鲜血淋漓的自己。<br /><br />所以,请坦然,请勇敢,带着终此一生的信念,去抵达真正的自己。"

喜欢无声告白(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 218)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