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彩插新版) | |||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彩插新版) |
网友对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彩插新版)的评论
《目送》大陆三联版和香港天地版的对比
刚刚拿到卓越上订来的《目送》,(书价39.00,折后价29.2元),和去年买到的港版(书价是KH$ 90.00)来做一个简单对比。
书的大小形状,三联版的大一些。
内容上面来说,三联版的是73篇文章,外加上“代序”,一共74篇。港版的是68篇文章。我自己没有看过台版的《目送》,但是根据自己了解的,台版应该是74篇文章,也就是说,三联版的基本上是接近台版的,只少了一篇文章《国家》。
下面列出三联版的和港版的文章数量的区别:
三联版里面有而港版里没有的:
[代序]你来看此花时
幸福
杜甫
手镯
四千三百年
阿拉伯芥
雪白的布
港版里面有而三联版没有的文章:
国家
所以说,三联版的要和港版的相比,文章更多。自己在卓越上看到有人评论说三联版的删除了一些图片,文章删得更多,自己做了一下对比。《国家》这一篇在三联版里面没有,所以图片当然也没有了。对于三联版和港版都有的67篇文章我查了一下,图片是一样多的,只有《跌倒--寄K》这一篇两本书用了不同的图片。其余的文章,图片是完全一样的。
再说文章的具体内容,自己还来不及一篇一篇细细比较,但是"rest":"找了三篇做比较详细的对比。这三篇是《目送》,《(不)相信》和《Sophistication》。其中前两篇是这集子里流传最为广泛的文章了,而这两篇文章在三联版和港版里,做到了一字不差(我的粗略对比),虽然《(不)相信》一文在国内的媒体上登过,但是能一字不改的收入本书,还是让人惊喜的。《Sophistication》一文,两个版本有些不同,第一个小小的不同是三联版的这一句“譬如香港的书店很少,二楼书店很小,在体量上完全不能和台北的成品或金石堂相提并论”,在港版上倒是把“体量”一词换成了更加容易理解的“品质”一词,这只是个小小的技术上的不同罢了。另外一个不同是三联版的下面一句话“譬如廉政公署之肃贪有效,大陆连想都不必想,即使是民主的台湾...”,在港版里面“连想都不必想”的前面还有这样几个字“受一党专政所限,”这个技术处理有点让人遗憾。<br /><br />再说缺少的一篇,是《国家》,这也算是《目送》里面比较醒目的一篇,没有收录,挺可惜的。<br /><br />总的来说,三联版的《目送》不比港版《目送》逊色,的确有些删改,但是并不会影响原来文章的精彩程度,而价格比起港版来,便宜了许多,很是值得拥有!"
文章挺好,就是书的装订有问题,181-196页重复,缺197-212页。请三联书店注意,别因为这些小节影响声望。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
这种缘分也象爱情一样,所有的付出未必会获得等值的回报。和爱情不同的是,父母一方从不计较那份本该获得的回报。不计较,并不代表不在乎。偶尔,也让我们在匆惶的人生道路上停一停,给父母一个微笑的回望。
———————————————————————————————————
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1964》
这是作者56岁这年,参加了小学同学的聚会后写的一篇散文。回忆当初天真懵懂的一群孩子,转身已是鬓发染霜的迟暮之年。再聚首,时光的印记深刻得让人疼痛。天才永远只是幸运的少数人,多数人的平凡人生里,余下的那些不甘和落寞,该如何打发?
——————————————————————————————————
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和母亲"rest":"。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象风中转篷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br />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 ——《共老》<br /><br />平时各自奔波在人生道路上的三兄妹,难得有如此安静的聚会,却又是彼此无言。姐妹弟兄,是父母留给儿女彼此的伙伴,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并行于荒漠的人世。<br /><br />———————————————————————————————————<br /><br />我们都知道: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br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回家》<br /><br />作者的老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总是嚷嚷要“回家”。然而不论是回到儿女的家还是她当年生活过的故乡,她都感觉陌生,都不是她想去的“家”。生命的列车是单程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我们能否安静地坐在自己年迈的父母面前,耐心倾听他们颠三倒四地追忆往事?当我们也老得如此恍惚、如此颠倒时,孩子们能否理解并包容我们“回家”的执念?"
大三的时候朋友送了我这本书,那时书太多,加上我本身就是个不怎么喜欢看书的人,所以在朋友追问下我匆匆看来2章,没有什么感想,只是为了告诉那位朋友他送的书我有看了。毕业之后一直带一些书在身边为了解闷用的,前段时间无聊再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看来几章,之后就深深地被龙应台的文字吸引住了,在这本记叙的散文中,我读到了很多走心的话,常常每读完一章就要静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态,她的文字从来没有那种说大道理的感觉,她只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很慢地讲,很轻地在说,你听着听着就完全代入了她的笔中,想象她正在叙说的场景,幻想那样的一个情景,特别是看到最后关于父母亲情的部分,特别的有感触,常年在外的子女都能懂。
品读《目送》
文/懂得放下的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龙应台散文《目送》
上网淘书是我的爱好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低廉的价格和货到付款的方便,更因为每一本你想购买的书的旁边有许多书评。褒贬不一的评语交杂一起,让购书者自己去判断。这种为选择附加判断的游戏更能挑战智慧。
开始知道龙应台这个名字是在一篇报纸的新书推荐里。“二十一世纪的《背景》”这便是笔者对此书的高度评价。抒情的文字,涓涓的亲情是我们永远的话题,而文字则是录影心声的绝佳工具。
读罢热情洋溢的推荐,我迫不及待地上网搜索。从对它远在天涯的搜索到近至咫尺嗅到书香,不过48小时。它已经完全属于我,拥有这一刻的现实总是那么甜蜜,一如交到一位新朋友。
惬意的周末,冬日的暖阳透过茶色的玻璃窗,床头柜上一盏清茶袅袅飘着烹煮后的茗香,鹅黄的嫩叶在沸腾的开水中旋转着,舞动着眷恋然后各自沉浮。
翻开《目送》,慢慢品读文字中一个成熟女性的温婉与细腻。而在文中被反复咏叹了两次的感悟让我久久思忖:“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rest":"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br />《目送》,一次为儿子,一次为父亲。一次为生者的离别,一次为死者的别离。痛在文字被缓缓撕裂,又慢慢弥合。未见一滴血,未落一颗泪。可痛却揪在心底,如沉石入深渊,没有激情的水花,只有微颤的涟漪,荡漾开又触壁而返,交错的弧线韵出复杂的美丽。<br />《目送》,送给读者一段温情的文字用的是送走熟悉背影的泪光。《目送》送给读者一段思索的回音用的是送走至亲的痛楚。《目送》送给读者一颗跳动的鲜活用的是送走岁月流逝的女性独有的细腻笔触。全部的全部汇聚在深情的眼眸中,送到遥远的遥远,彼岸的彼岸......"
喜欢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彩插新版)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