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计算机与网络 > 数据库 >

数据库技术丛书:构建最高可用Oracle数据库系统:Oracle 11gR2 RAC管理、维护与性能优化 [平装]

2014-01-28 
编辑推荐《构建最高可用Oracle数据库系统:Oracle 11gR2 RAC管理、维护与性能优化》编辑推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数据库技术丛书:构建最高可用Oracle数据库系统:Oracle 11gR2 RAC管理、维护与性能优化 [平装] 去商家看看
数据库技术丛书:构建最高可用Oracle数据库系统:Oracle 11gR2 RAC管理、维护与性能优化 [平装] 去商家看看

数据库技术丛书:构建最高可用Oracle数据库系统:Oracle 11gR2 RAC管理、维护与性能优化 [平装]

编辑推荐

《构建最高可用Oracle数据库系统:Oracle 11gR2 RAC管理、维护与性能优化》编辑推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系统讲解了Oracle 11g R2 RAC的工作原理、管理和维护的方法,以及性能优化,为构建最高可用Oracle数据库系统提供绝佳指导;基于实际生产环境,通过大量实践为各种常见疑难问题提供了经验性解决方案,并阐述了其原理。

媒体推荐

本书立足于Oracle 11gR2,从硬件层面讨论了RAC的架构,从软件层面讨论了RAC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来保证Oracle数据库的高可用性。本书有几大特点:第一,内容比较新,基于最新的RAC版本,其他相关的软件和技术也是最新的;第二,理论体系比较完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RAC的架构、工作原理、管理维护、性能优化等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讲解;第三,实践性比较强,几乎所有案例都是模拟实际生产环境的,而非安装在虚拟机上;第四,内容有深度,探讨了很多关于高可用的话题,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想全面掌握最新RAC技术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可错过!
——ITpub技术论坛

作者简介

刘炳林,高级Oracle技术工程师,多年来一直从事Oracle数据库相关产品及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Oracle Database、Oracle GoldenGate有深入的研究,对IBM的硬件产品和存储产品也有较深入的了解,能解决Oracle Database在AIX、Hp-UX、Linux、Windows等多个平台上执行部署、高可用性、备份、恢复、安全性和性能优化等相关的操作时遇到的各种常见问题和疑难问题。活跃于ITPub技术社区,热衷于通过Blog的方式与同行分享技术心得和经验,曾获得“ITPub 2011年度最佳Blog写作奖”。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认识OracleRAC 1
1.1RAC产生的背景 1
1.2RAC体系结构 2
1.2.1整体结构 2
1.2.2物理层次结构 4
1.2.3逻辑层次结构 6
1.3RAC的特点 6
1.3.1双机并行 6
1.3.2高可用性 7
1.3.3易伸缩性 8
1.3.4低成本 8
1.3.5高吞吐量 8
1.4RAC存在的问题 9
1.4.1稳定性 9
1.4.2高性能 9
1.5RAC软件 9
1.5.1存储管理软件 10
1.5.2集群管理软件 10
1.5.3数据库管理软件 11
1.6本章小结 12
第2章 搭建类似生产环境的RAC 13
2.1搭建环境 13
2.1.1RAC的物理结构 14
2.1.2硬件环境 16
2.1.3软件环境 16
2.2搭建存储服务器 17
2.2.1安装Openfiler操作系统 17
2.2.2Openfiler主界面 19
2.2.3配置iSCSI磁盘 20
2.3搭建数据库服务器 26
2.3.1为服务器配置4个网卡 26
2.3.2安装Linux操作系统 27
2.3.3挂载iSCSI磁盘 30
2.3.4配置udev固定iSCSI磁盘设备名称 33
2.3.5配置服务器的图形化环境 35
2.4RAC运行环境安装前检查 36
2.4.1服务器检查 37
2.4.2存储检查 37
2.4.3网络检查 38
2.5配置数据库服务器 38
2.5.1安装软件包 38
2.5.2修改系统参数 40
2.5.3配置域名解析服务 41
2.5.4配置hosts文件 46
2.5.5创建组、用户和目录 47
2.5.6设置环境变量 47
2.5.7配置SSH用户等效性 49
2.5.8配置时间同步服务 51
2.5.9安装cvuqdisk包 52
2.5.10CVU验证安装环境 53
2.6创建ASM磁盘 53
2.6.1安装ASMLib驱动 53
2.6.2创建ASMLib磁盘 55
2.7部署RAC 59
2.7.1安装GridInfrastructure 59
2.7.2安装DatabaseDBMS 65
2.7.3创建ASM磁盘组 66
2.7.4创建RAC数据库 68
2.8测试RAC 72
2.8.1连接方式测试 73
2.8.2异常情况测试 73
2.9虚拟机搭建RAC 74
2.9.1虚拟机Xen简介 74
2.9.2启动主机Xen内核 75
2.9.3Xen虚拟机创建网络环境 78
2.9.4创建Xen存储服务器 79
2.9.5创建Xen数据库服务器 82
2.10本章小结 86
第3章 Clusterware集群软件 87
3.1GridInfrastructure架构 87
3.1.1GI的特点 88
3.1.2GI的应用 88
3.1.3Clusterware的特点 89
3.1.4Clusterware增强的特性 90
3.2Clusterware磁盘文件 93
3.2.1表决磁盘 94
3.2.2集群注册表 95
3.2.3本地注册表 95
3.3Clusterware启动流程 95
3.3.1启动流程 96
3.3.2后台进程 97
3.4Clusterware隔离机制 100
3.4.1Clusterware心跳 100
3.4.2Clusterware隔离特性IPMI 102
3.4.3RAC隔离体系 103
3.5网格即插即用 105
3.5.1GPnP结构 105
3.5.2GPnPprofile文件 106
3.5.3mDNS服务 107
3.6日志体系 107
3.6.1ADR的特点 108
3.6.2ADR目录结构 108
3.6.3命令行工具ADRCI 110
3.6.4Clusterware日志文件 113
3.6.5ASM实例和监听日志文件 114
3.6.6Database日志文件 116
3.7本章小结 117
第4章 ASM存储软件 119
4.1ASM简介 119
4.1.1ASM的特点 120
4.1.2ASM实例的功能 121
4.2ASM磁盘组 122
4.2.1ASM磁盘 122
4.2.2共享ASM磁盘组 123
4.2.3ASM逻辑结构 123
4.2.4ASM故障组 125
4.2.5ASM条带化 128
4.3ASM文件 130
4.3.1ASM文件类型 130
4.3.2ASM别名 130
4.3.3ASM文件模板 130
4.4ASM数据结构 131
4.4.1物理元数据 131
4.4.2虚拟元数据 133
4.5ASM操作 136
4.5.1RDBMS操作ASM文件 136
4.5.2ASM文件的分配 138
4.5.3ASM区间读写特性 139
4.5.4ASM同步技术 140
4.5.5ASM实例恢复和Crash恢复 143
4.5.6ASM磁盘组操作 143
4.6ACFS集群文件系统 145
4.6.1ACFS概述 146
4.6.2ADVM动态卷管理 147
4.6.3ACFS快照 147
4.6.4ACFS的备份和恢复 147
4.6.5ACFS同ASM整合 148
4.7本章小结 148
第5章 RAC工作原理 149
5.1单实例并发与一致性 149
5.1.1数据读一致性与写一致性 150
5.1.2多版本数据块 150
5.1.3ANSI ISO事务隔离级别 152
5.1.4Oracle事务隔离级别 152
5.1.5锁管理器 153
5.2RAC资源的协调和管理 158
5.2.1CacheFusion的结构 158
5.2.2CacheFusion工作原理 159
5.2.3GES全局控制 160
5.3RAC并发与一致性 162
5.3.1DLM锁管理器 162
5.3.2多版本数据块 163
5.3.3CacheFusion资源 164
5.3.4RAC中的SCN 170
5.4本章小结 170
第6章 RAC的高可用性连接 171
6.1OracleNetService 171
6.1.1OracleNet结构 172
6.1.2OracleNet命名方法 174
6.1.3OracleNet工作原理 177
6.1.4OracleNetListener工作原理 178
6.1.5JDBC工作原理 179
6.2Oracle高可用性连接组件 181
6.2.1SCAN别名 181
6.2.2SCAN监听器 182
6.2.3SCAN解析 183
6.2.4SCAN兼容性配置 185
6.2.5动态注册与负载均衡 187
6.2.6SCAN配置信息 190
6.2.7SCANVIP与节点VIP 194
6.2.8CLUSTER_INTERCONNECTS参数 195
6.2.9HAIP高可用性内联接 195
6.3Service资源 207
6.3.1Service资源的特点 207
6.3.2使用SRVCTL工具添加Service资源 209
6.3.3使用DBMS_SERVICE管理Service资源 210
6.3.4使用EM管理Service资源 212
6.3.5Service数据字典 213
6.3.6Service功能测试 214
6.4Failover特性 214
6.4.1连接时Failover 215
6.4.2TAF机制 215
6.4.3Failover功能测试 220
6.5本章小结 223
第7章 高可用数据库类型 224
7.1Restart数据库 224
7.1.1安装Restart数据库 225
7.1.2GridInfrastructure重新配置 228
7.1.3Restart数据库的管理 228
7.2RACOneNode数据库 229
7.2.1安装RACOneNode数据库 229
7.2.2RACOneNode的Failover特性 232
7.2.3RACOneNode数据库在线迁移 232
7.3RACOneNode和RAC相互转换 234
7.3.1从RAC转换为RACOneNode 234
7.3.2从RACOneNode转换成RAC 236
7.4本章小结 238
第8章 RAC节点管理与升级 239
8.1添加节点 239
8.1.1服务器配置 239
8.1.2添加节点 240
8.1.3克隆节点 241
8.2删除节点 244
8.2.1删除节点实例 244
8.2.2卸载节点Database软件 244
8.2.3卸载节点Clusterware软件 245
8.3卸载工具 246
8.3.1deinstall工具 246
8.3.2clusterdeconfig工具 247
8.4RAC升级 248
8.4.1升级GridInfrastructure软件 248
8.4.2升级Database软件 254
8.4.3升级Database数据字典 255
8.5本章小结 257
第9章 ASM管理 258
9.1ASM磁盘、实例与权限 258
9.1.1ASM磁盘支持的存储介质 258
9.1.2ASM初始化参数 259
9.1.3管理ASM实例 263
9.1.4ASM实例访问认证 266
9.2管理ASM磁盘组 268
9.2.1ASM磁盘组使用的原则 268
9.2.2磁盘Discovery机制 269
9.2.3加载、卸载磁盘组 271
9.2.4磁盘组属性 273
9.2.5创建磁盘组 273
9.2.6磁盘组容量管理 281
9.2.7修改磁盘组 282
9.2.8DROP磁盘组 293
9.2.9重命名磁盘组 293
9.3管理ASM磁盘组特性 297
9.3.1ASM快速镜像重新同步 297
9.3.2磁盘组兼容性属性 299
9.4ASMCMD工具 302
9.4.1ASMCMD运行环境 303
9.4.2ASMCMD命令 306
9.4.3ASMCMD管理实例 307
9.4.4ASMCMD管理文件 309
9.5创建与管理ACFS 311
9.5.1ACFS驱动资源管理 311
9.5.2ACFS注册表资源管理 312
9.5.3ASMCA图形化工具创建ACFS 313
9.5.4ASMCMD管理卷 316
9.5.5手动创建ACFS 318
9.6ASM管理工具 320
9.6.1SRVCTL工具 320
9.6.2ASMCA工具 321
9.6.3EM工具 321
9.7本章小结 323
第10章 RAC管理 324
10.1Clusterware磁盘文件管理 324
10.1.1管理表决磁盘文件 325
10.1.2管理OCR文件 329
10.1.3表决磁盘和OCR的恢复案例 337
10.1.4管理OLR文件 342
10.1.5重建表决磁盘和OCR文件 343
10.1.6重新配置GridInfrastructure 346
10.2GridInfrastructure常用的管理工具 348
10.2.1OLSNODES工具 348
10.2.2CRSCTL工具 349
10.2.3SRVCTL工具 352
10.2.4OIFCFG接口配置工具 353
10.3验证工具CVU 354
10.3.1基于阶段的验证 354
10.3.2GridInfrastructure安装阶段验证 355
10.3.3基于组件的验证 355
10.3.4共享存储组件验证 356
10.3.5遇到问题时的验证 357
10.4GridInfrastructure故障检测 357
10.4.1ohasd.bin不能启动成功 357
10.4.2OHASD代理不能启动 360
10.4.3ocssd.bin不能启动 361
10.4.4crsd.bin不能启动 362
10.4.5gpnpd.bin不能启动 365
10.4.6其他守护进程不能启动 365
10.4.7CRSD代理不能启动 366
10.5修改RAC节点网络配置 368
10.5.1修改VIP地址 369
10.5.2修改SCANVIP地址 370
10.5.3修改私有IP地址 372
10.5.4修改内联网络接口 373
10.5.5修改公共IP地址 374
10.5.6修改机器名 380
10.6EM工具的创建和管理 380
10.6.1使用DBCA配置EM工具 381
10.6.2使用EMCA创建EM工具 383
10.6.3EM工具的日常管理 385
10.7CHM集群健康监控 388
10.7.1CHM工具介绍 388
10.7.2CHM支持的平台及版本 388
10.7.3CHM的进程和组件 389
10.7.4CHM的基本特性 390
10.7.5CHM的管理与维护 390
10.7.6CHM与OSWatcher对比 393
10.8本章小结 394
第11章 最高可用性 395
11.1最高可用性架构 395
11.1.1DataGuard优势 396
11.1.2客户端Failover 397
11.1.3DataGuard配置 398
11.1.4Standby数据库 399
11.1.5DataGuard保护模式 400
11.2DataGuard服务 401
11.2.1日志传输服务 401
11.2.2日志应用服务 404
11.2.3数据库角色转变 407
11.3物理Standby数据库 408
11.3.1创建物理Standby数据库 408
11.3.2监控日志传输服务 420
11.3.3监控日志应用服务 425
11.3.4管理日志应用服务 427
11.3.5修改DataGuard保护模式 427
11.4逻辑Standby数据库 429
11.4.1创建逻辑Standby数据库的前提条件 429
11.4.2补充日志及日志记录规则 430
11.4.3验证主数据库唯一标识 431
11.4.4创建逻辑Standby数据库 431
11.4.5管理日志应用服务 433
11.5快照Standby数据库 434
11.5.1快照Standby数据库的特点 434
11.5.2将物理Standby数据库转换为快照Standby数据库 434
11.5.3将快照Standby数据库转换为物理Standby数据库 434
11.6主备数据库切换 435
11.6.1Switchover切换 435
11.6.2Failover切换 437
11.7本章小结 439
第12章 RAC备份 440
12.1备份与恢复基础 440
12.1.1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 441
12.1.2数据库备份的分类 442
12.1.3错误类型 444
12.2物理备份工具RMAN 444
12.2.1RMAN工作环境 444
12.2.2RMAN支持备份的文件 445
12.2.3闪回恢复区 446
12.2.4RMAN环境变量 448
12.2.5RMAN的登录方式 448
12.2.6RMAN执行命令的模式 450
12.2.7修改数据库归档模式 451
12.3RMAN工作原理 452
12.3.1RMAN与控制文件 453
12.3.2RMAN与数据块 454
12.3.3RMAN恢复需要的文件 454
12.3.4RMAN通道 455
12.4RMAN备份介质 456
12.4.1备份集与备份片 456
12.4.2镜像拷贝 460
12.5RMAN备份方式 460
12.5.1完全备份 460
12.5.2增量备份 461
12.5.3合并备份 462
12.6RMAN备份命令 463
12.6.1永久参数配置 463
12.6.2RMAN中常用命令 468
12.6.3多通道配置 472
12.6.4归档Redo日志删除策略 476
12.6.5二进制压缩 479
12.7其他备份恢复技术 480
12.7.1用户管理备份 481
12.7.2导入 导出工具数据泵 483
12.7.3跨平台数据迁移 483
12.7.4可传输表空间 484
12.7.5使用RMAN工具复制数据库 487
12.8本章小结 492
第13章 RAC恢复 493
13.1恢复技术基础 493
13.1.1恢复解决方案 494
13.1.2SCN时间机制 494
13.1.3日志线程与联机Redo日志 497
13.1.4UNDO表空间 498
13.2实例恢复 501
13.2.1RAC的实例恢复 502
13.2.2实例恢复的阶段 502
13.3介质恢复 503
13.3.1介质恢复的过程 503
13.3.2物理坏块和逻辑坏块 505
13.3.3坏块的检测工具 508
13.3.4块的损坏与恢复 512
13.3.5数据库完全恢复 521
13.3.6数据库不完全恢复 523
13.3.7表空间时间点恢复 525
13.4闪回恢复技术 532
13.4.1闪回配置 532
13.4.2闪回数据库 533
13.4.3闪回表 536
13.4.4快速闪回细粒度数据 537
13.4.5闪回事务 539
13.4.6闪回DROP的表 545
13.5数据库特殊情况的恢复 549
13.5.1联机Redo日志损坏与恢复 549
13.5.2数据文件脱机与恢复 551
13.5.3表空间脱机与恢复 551
13.6本章小结 552
第14章 RAC安全性 553
14.1数据访问安全性 553
14.1.1Oracle安全性解决方案 554
14.1.2VPD和OLS策略 555
14.2DatabaseVault部署 555
14.2.1DatabaseVault软件安装 555
14.2.2DatabaseVault组件添加 556
14.2.3DatabaseVault注册 558
14.2.4DatabaseVault禁用和启用 562
14.2.5DatabaseVault的配置和管理 563
14.3DatabaseVault访问控制组件 564
14.3.1领域 566
14.3.2规则集 569
14.3.3命令规则 572
14.3.4因子 576
14.3.5安全应用程序角色 582
14.3.6多规则认证例子 585
14.4本章小结 587
第15章 RAC稳定性与性能优化 588
15.1服务器硬件 588
15.1.1Firmware固件升级 589
15.1.2硬件设备兼容性 589
15.1.3FCHBA卡冗余 592
15.1.4Infiniband技术 592
15.1.5RAC硬件结构案例 593
15.2操作系统 595
15.2.1认证操作系统 595
15.2.2多路径软件 596
15.2.3双网卡绑定 598
15.2.4合理分配SGA大小 600
15.2.5提高内存的访问效率 602
15.3RACDatabase 607
15.3.1Oracle版本 607
15.3.2数据表空间的调整 607
15.3.3DML语句性能调整 607
15.3.4临时表空间的调整 609
15.3.5日志文件的调整 609
15.3.6UNDO表空间的调整 609
15.4应用系统 609
15.4.1应用拆分 610
15.4.2SQL执行过程 610
15.4.3SQL解析 611
15.4.4SQL优化 614
15.4.5SQL行源生成 615
15.4.6SQL执行 616
15.5本章小结 617

序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刚工作的时候我是一名Java开发人员,除了从事开发工作外,还管理AIX服务器,以及安装在上面的Oracle数据库和一些其他软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Oracle OCP认证,对Oracle数据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顺利通过了OCP的所有考试,并取得了OCP证书。可以说,我的Oracle生涯实际上是从参加Oracle OCP考试开始的。此后,由于公司正处在发展壮大的阶段,有很多用到Oracle数据库的项目,我作为公司唯一拥有Oracle OCP认证的员工,很自然成为了一名专职的Oracle数据库管理员,提供Oracle数据库相关的支持与服务。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在Oracle数据库方面的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的积累。
2010年年初,为了更好地工作,我开始用Blog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工作点滴。最初也只是为了方便资料的搜索、收藏、查看,以及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Oracle知识的累积,在编辑的鼓励下我决定编写这本有关Oracle 11gR2 RAC的书,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对Oracle数据库的理解,以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愿与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数据库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这里的安全指的是数据本身存储的安全和访问的安全;其次是稳定性,特别是对于RAC来说,客户选择使用RAC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提高数据库的高可用性,如果稳定性不能保证,高可用性又从何谈起,由于RAC的结构比单机的结构复杂很多,所以需要更多的思考来确保RAC环境的稳定性;最后考虑的才是高可用性下的性能问题,本书正是以这样一种思维来编写的。
数据是系统的灵魂,数据库是数据的载体。数据库记录了客户数据积累的过程,是公司甚至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数据库管理员作为数据的管理者,承担着保护数据安全的基本职责。
每次出差在飞机上的时候我都会想,数据库管理员就好比开飞机的机长,机长有保护所有乘客安全的职责,而他们扎实的技能加上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保证所有乘客的飞行安全。同样,作为数据库管理员的我们,也需要平时苦练技能,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才可能确保我们管理的数据库安全、稳定地运行。数据库管理员的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是数据的丢失,丢失数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莫大的损失,对于数据库管理者个人来说也是失职。
我常以“胆大心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胆大”是指数据库DBA要具有创新精神,有排除故障的勇气、自信、方法和毅力;“心细”是指我们要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待我们管理的数据库,要有充分的准备、缜密的思考、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这些特质也许我们还不完全具备,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要有意识地来锻炼这些特质,因为这些特质与我们掌握的技能同样重要。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并不完全依赖于技术,也需要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强烈的责任心。总而言之,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学习,为中国的数据库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书特点
本书以11gR2 Grid Infrastructure为基础,结合RAC Database、Active Data Guard讨论Oracle数据库高可用性解决方案。详细讨论了Grid Infrastructure架构涉及的Clusterware和ASM的工作原理与管理方法,以及RAC数据库的工作原理。
本书采用目前最普及的Linux环境作为讨论平台,在RAC环境搭建方面利用IP SAN技术突出了RAC环境中共享存储的重要性。使用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设备搭建一个类似生产环境的RAC,而非传统的使用虚拟机来搭建RAC,这样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RAC的结构,明确构建RAC的硬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软件相互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一种高性能的Xen虚拟机,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有限的环境中模拟RAC环境,且比其他的虚拟机有更好的性能。
在安全性方面讨论了数据库存储安全(各种备份、恢复技术)和访问安全性DatabaseVault技术,同时分享了笔者在这几年工作中积累的RAC高可用性方面的经验,以帮助读者从整个架构层面提高RAC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性能和可用性。

读者对象
本书以Oracle 11gR2 RAC为切入点讨论RAC的基础、原理、管理、高可用、备份与恢复、调优等内容,主要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Oracle数据库、高可用性架构的爱好者
·Oracle数据库相关技术的领导者
·Oracle高可用性数据库的实施人员
·Oracle RAC数据库的管理、运维人员
·学习Oracle数据库的大专院校的学生
·需要对Oracle数据库知识进行升级的各类人员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也可将本书作为手册在必要的时候查看相关的内容。
基础篇(第1~2章)讨论RAC的基础结构(硬件结构、软件结构)、Oracle RAC的特点,以及11gR2 RAC的安装部署。
原理篇(第3~5章)对RAC的软件结构进行较深入的讨论,以11gR2 Grid Infrastructure为基础,讨论集群软件Clusterware、存储软件ASM和RAC的工作原理。
实战篇(第6~13章)结合实际工作中常用到的管理技术,讨论11gR2中的高可用性连接、数据库的分类、节点的管理与升级、ASM和RAC的管理、Oracle 数据库最高可用性,以及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相关技术。
高级篇(第14~15章)讨论11gR2集成到Database RDBMS软件中的安全组件DatabaseVault,严格控制包括数据库DBA在内的用户权限。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从RAC的结构出发,讨论RAC的稳定性和性能优化。

勘误和支持
笔者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此书,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不准确或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笔者很乐意与大家分享、讨论在Oracle数据库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相关的内容可以通过邮箱happiness.liu@163.com直接和笔者联系。
另外,作者针对此书新建了一篇博文:http://space. itpub.net/?uid-23135684-actionviewspace-itemid-732377,书的介绍、目录、勘误和读者反馈等有价值的信息会及时在博文上更新。

致谢

本书能够出版离不开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们的辛勤工作,首先要感谢杨福川、白宇、吴怡和佘洁编辑一年多以来的信任、支持、鼓励和宽容,正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才使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其次要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和帮助我的公司领导和同事,是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开启了我的Oracle数据库管理员生涯。最后要感谢给予我支持的家人、朋友。

刘炳林
2012年4月于中国成都

文摘

第1章
认识Oracle RAC
对于信息系统来说,数据库可谓是其核心,它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安全、访问安全)、稳定性和整个信息系统的性能。这也是衡量数据库产品品质的三个重要指标,各大数据库厂商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地增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以谋求更多的商业价值。本书讨论的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Oracle公司的数据库产品及其高可用性解决方案。
Oracle RAC(Real Application Cluster,真正的应用集群)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支持目前的所有主流平台,尤其是Linux平台,Oracle公司支持力度是最大的,在Linux平台的特性也是最多的,所以本书以Linux作为讨论的平台。
1.1 RAC产生的背景
就像每家每户用电一样,作为用电户总是不希望家里出现停电的情况,因为停电将对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样,作为信息系统的客户也不希望系统出现异常情况,这同样会影响客户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从硬件来说,为了追求信息系统更加高效稳定的运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各个硬件组成部分,在产品长时间高效稳定运行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例如,UPS电源保证机房在断电的情况下能支撑较长时间的供电,服务器有非常多不同于一般PC的设计来保证服务器能够长时间稳定的运行,存储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这些是硬件方面的内容,是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
从软件上来说,作为信息系统核心的数据库产品在不断增强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高可用性解决方案,并且这些方案也在不断地增强和普及。本书讨论的RAC数据库就是Oracle公司针对数据库的高可用性解决方案,数据库的高可用性依赖于硬件的稳定运行和设备的冗余,软硬件高效稳定的协同工作才能够保证系统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地运行。

喜欢数据库技术丛书:构建最高可用Oracle数据库系统:Oracle 11gR2 RAC管理、维护与性能优化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