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谋生:王志刚纵论人生之道 [平装] | |||
谋生:王志刚纵论人生之道 [平装] |
《谋生:王志刚纵论人生之道》是一位智者以其非凡阅历,广博视野,独到见解为你答疑解惑,剖析“谋生”之道。
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博弈,你不去规划它,它就要来规划你。有些人一不小心踩到一块西瓜皮,却感觉蹬上了风火轮。其实那只是幻觉,踩着西瓜皮往前溜,迟早要摔跤。
有的人一生削尖了脑袋往官场里钻,到了晚年往事不堪回首,常发出“做人莫当差,当差不自在。”的感慨。有的人从商,赚了些钱,却总在抱怨:“老板这活真不是人干的!”除了红、黄而外,有没有第三种生存方式?作为知识分子,知识的价值永远是你的力量,把握住这一点·你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人生需要舞台,而能创造舞台者风毛麟角,多数人得借助舞台。小人物需要大舞台来提升,小舞台需要大人物来支撑。大多数人都需要借助别人的舞台来唱戏,如何能够在别人的舞台上唱好戏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总结了这么三句话:让别人接受你;让别人喜欢你;让别人离不开你。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在何处,要向何方?
平顺人生,成功人生,传奇人生,当然还有失败人生,如何避害趋利?
王志纲,他是一位“50后”,他是实至名归的“民间智囊”。
改革开放30年,他活出了6个王志纲:
他曾是杜科院的青年学者——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他曾是新华社资深记者——撰写《百万移民下珠江》《中国走势采访录》《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
他作为电视纪录片制作人——主持拍摄《大潮涌珠江》《北方的躁动》《南方的河》
他是地产策划的开创者——创造碧桂园、奥林匹克花园、星河湾、龙湖花园等众多经典案例
他是城市区域战略推动者——参与成都、天津、烟台,丽江、呼伦贝尔诸多城市,以及三峡旅游战略、北部湾和东北亚等沿边开放战略规划
他还是思想的传播者——出版《谋事在人》《行成于思》《城市中国》《第三种生存》《找魂》等十余部著作。
序
开场白
谋生必先谋势
潮起潮落
美国三百年,中国三十年
守住我们的文化阵地
世界城市争夺战
问答王志纲之一
定位还需观局
全面开放大视野
中国首个海外特区的诞生
龙象之争
问答王志纲之二
思路决定出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要善于捕捉机遇。更要拒绝诱惑
与狼共舞的第三种生存
人生的三种目标
问答王志纲之三
方法关乎成败
不去规划人生,就会被人生规划
生涯规划倒推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让别人接受你、喜欢你、离不开你
问答王志纲之四
丙方王志纲
王志纲五人谈
后记
谁也不能选择时代,但谁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所处的时代尽管还有种种不足,但她仍无愧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人们终于有了过去不曾有过的,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
我常说我们躬逢其盛,有幸身处中国“数千年未遇之变局”,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尝试各种可能的机会。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使我们活这一辈子相当于我们父辈的几辈子。
曾几何时,在政治挂帅集体至上的社会里,组织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每个个体只是社会这台巨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
而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面对太多的选择,却“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身边有许多孩子经过十几年的苦读考上了大学,却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专业,全凭父母安排,如果选择的是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之后便是度日如年;还有不少同学即将跨出校门,面对外部世界心中却一片茫然,不知要向何处去;许多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要么是盲目自大,频繁跳槽,处处碰壁,要么是自卑恐惧,与社会格格不入;而不少在社会上闯荡多年,已经不再年轻的人,其实也一直是在并不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奔忙,苦苦挣扎却不知所以;更多的人往往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随波逐流,不知不觉中老之将至,人生困厄,何言幸福?
人生是一场博弈,你不去规划人生,人生就要来规划你。如果说过去人们面对的是一种因匮乏和限制而无法选择的痛苦,那么今天人们遭遇的则是因为丰富和诱惑而难以抉择的茫然。一个人的迷茫是一个人的痛苦,而一个群体乃至一代人的迷茫则是一种社会危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我,过得幸福而充实,不走或少走弯路?面对诸多选择,如何把握大势、顺应规律,主动地规划人生之路,而不是被动地让命运牵着走,则成了当今人们绕不开的一个命题。
从做记者到后来做战略咨询的十几年,我见过无数的成功者,更见过无数失败的人。总结下来无论是小到一个人,还是大到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其成功无不是因为能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的大势、规律和自己所处的位置,顺势而为。孙中山所谓“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不久前,我曾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关于生涯规划的一期节目。主题是分别由50后、60后、80后三组嘉宾为一位19岁的大二学生设计他今后的人生道路。50后和60后两组嘉宾根据这位同学开朗热情、待人诚恳耐心、人缘好、热心社团工作的特点,一致认为他适合从事公益事业,认为他朝这个方向努力,20年后也许会成为公益组织的领导者。但是几位80后嘉宾则不赞同,他们认为这位同学应该是一个像马云一样的创业者,20年后会有自己的公司,而且是上市公司。他们认为只有赚取更多财富才算成功。显然,两代人的着眼点不同。前者基于20年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公益组织和机构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而后者眼睛盯着的是当今的成功者,并以此作为20年后的榜样和目标。20年后的中国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显然这种设计是刻舟求剑。
因此,年轻人面临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时,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找准方向殊为关键。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机会频生、喧嚣浮躁的时代,本该超然的学生也变得短视和功利,难以静下心来探寻事物的本质,很容易错把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作为人生目标。
我们不能苛求这些混沌未开的年轻人,想要减少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剧,我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尽己所能,把一些识人阅世的经验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讲给他们听,帮助他们打开眼界,不再只是盲目地跟风,而是通过认识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及未来的发展大势,认清他们所应该选择的方向和道路,使主观与客观有效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人生。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才有了2007年我在北京大学关于生涯规划的系列讲座。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2008年我才应邀参加了几次中央电视台有关生涯规划的节目。然而,即便花再多时间,讲座和电视节目的受众毕竟有限,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定名为《谋生》。所谓谋生,第一层的意思是谋生计,也就是解决安身立命之本的问题。如果连生计问题都没有解决的话,再美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年轻人容易好高骛远,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妨先问问自己的立身之本是什么。任何人对于自己的生涯规划都不能脱离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谋生的第二层意思是谋生活,在解决生计问题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生活。什么叫更好的生活?是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还是更多的自由时间?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取决于你对幸福的理解。
谋生,是对于生活的一种谋划。一个人要实现什么样的价值,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要实现什么样的理想,这些看似涉及终极追求的大问题其实关涉到我们怎样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每个人对于他的人生必然会有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涯规划,但是有一些规律和方法,被无数人的经验或者教训证明过,也应该会对更多的人有所帮助。比如“让别人接受你,让别人喜欢你,让别人离不开你”。无论多成功的伟大人物,一路走来都得依照这个节奏,这就是规律。
从北大讲座至今,短短一年,国际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形势由艳阳高照突然变得寒流阵阵,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在这样一个风云突变,谁都看不清前途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谋生成了所有人不得不严肃对待,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为此,这本书在讲座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包括对于这场经济危机的思考和对于文化渊源的反思,当然更多的还是通过列举我身边的人和事,来揭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关于人生道路的思考不会停止,这本书也不可能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只希望她能给你打开一扇窗户,让你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果说这本论生涯规划的书与以往类似的书有所不同,就在于她并不“就生涯谈生涯”,而是穿越时空,为你展现一个超越目前的生活地域和朋友圈子的更加广阔的视野,让你通过不一样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身边习以为常的现象,将种种互不相关的要素打通,重新梳理和排列;她更力图给你一种独特的方法,使你可以洞烛探幽、明辨事理,并运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并反思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之,这是一本不一样的生涯规划书!
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行动,将一个行动变成一本著述,就如同将一堆积木变成一座建筑,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中艰辛,非亲身参与者不能道其一二。本书的产生,可以说再典型不过地体现了这一流程。
写作本书的想法来自不久前的一个讲座。北京大学邀请我为该校经济学院的大学生们做一个系列讲座,并特意强调——方向不限,但最好结合我独特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这些象牙塔里成长起来的天之骄子们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考虑到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最要紧的就是未来人生的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就像一家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准战略定位和拓展路径一样,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生涯规划》这一课题。原以为对于长期从事战略策划的我,这不过是小菜一碟。但实际做起来,却费尽移山心力。面对那一双双对智慧充满渴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眼睛,我不能不尽我所能讲好每一课。案头资料的收集之繁且不说,社会万象、人生阅历如何条分缕析,从而给学生们以启悟,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我触及了一个看似平凡、实则艰深的课题,一个微观上关乎个体幸福、个体命运而宏观上系于天下格局、时代大势的“哥德巴赫猜想”。
先有北大讲座的基础内容,又有嗣后半年断断续续的案头研究补充,今天书稿总算成篇付梓了,回首成书过程,我深感此书绝非我一人所为,应该说没有北大学子们的砥砺,不可能触动我对生涯规划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这本书的参与者、创造者。一没有我身边助手们默默无闻的协助,一个简单的想法不可能变成一个洋洋十几万言的文化产品。
感谢我的助手吴鹏。提起吴鹏,不能不说说他的故事。他也是我在北大讲课时的听众——那时他还是北大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正是因为听了我的课而投奔了过来。在进入我们机构的短短一年时间内,他除了要当好我的秘书,还完成了这本书的主要编辑整理工作。
感谢王家洛先生。作为一位知识长者,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枯燥、寂寞,以十分乐活的心态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录音整理,为书籍的编辑奠定了坚实基础。
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光华公司和著名装帧设计专家蒋宏先生,本书的出版离不开他们的积极推动。
当然,我还要感谢阅读这本书的所有读者朋友,你的阅读就是对我们的最好支持,我期待你们的反馈意见。
潮起潮落
人们往往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忘乎所以,以至于忘记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所以这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影响超出很多人的预期。也打击了许多年轻人对于就业和未来的信心。正如在日子好过的时候不应信心膨胀一样,在经济下行时也不用悲观失望,其实只要着眼长远,练好内功,潮落总有潮起时。
2008年的中国如同坐过山车,年初宏观政策是双控,防止经济过热;年中一保一控;到了年底,转瞬间变成了彻底放开,保增长成了重中之重。这样的宏观运势基本反映了当下我们所处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这样一个已经高度全球化的时代,覆巢之下无完卵,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中国同样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而这也将要或者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认识这场危机,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课。
财智论语
有些人一不小心踩到一块西瓜皮,却感觉蹬上了风火轮。其实那只是幻觉,踩着西瓜皮往前溜,迟早要摔跤。
只有放弃一夜暴富的妄想,静下心来思考十年二十年的人生道路,才是在危机之中的长远之计。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考察大势,考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再思考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正是转机的开始。
这一年多以来,我参加过几次涉及生涯规划的活动。一次是给大学生做未来几年的生涯规划,另外一次是为一户农民设计未来几年的发展道路。这两次节目做的时候我还没太多感觉,但是播完之后反响很大,甚至有许多已经是人到中年的朋友都找到我,希望我能够给他们指点迷津。这说明方向感的迷失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宏观形势不是很乐观的时候。形势好的时候怎么走都可以,不好的时候好像怎么走都有问题,这时就更需要战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这里讲的这些大势,并不只是针对年轻人。
危机来临
前些日子《新周刊》请我选年度关键词,我就写了一个词——泡沫。今天所有的危机,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再到经济危机,根源都是泡沫。过去几年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中国来看都是一个泡沫快速增长的过程。2007年谈这些话题的时候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所有炒股的赚得盆满钵满,所有炒楼的都是一套变五套,五套变十套。每个人开始按照这个收人的增长速度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原来房子小的要换大房子,原来挤公交的现在要买车,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浮躁的乐观情绪。
举个例子,我们工作室有个员工有感于近两年国内地产形势一派红火,凭在这里镀的金一跳到企业变成销售经理,再跳一次变成营销总监,再跳一次变成公司副总。年初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年薪一百五十万,外加五百万期权。而现在期权没有拿到,倒是被人骗了。我有一次演讲的时候,他做了嘉宾,休息的时候跑到我身边说:“王老师,见到你我很激动,跟你汇报一下,我现在已经很有名了。我把从工作室学到的东西拿出去发挥,非常有用。你放心,我不会给你丢脸的。”我当时哭笑不得,只好善意地敲打他一句:出名不能当饭吃,若把出大名当成人生目标,恐怕要摔跤。
实际上他在工作室时间不长,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他之所以在一段时间里还混得开,一个原因是他确实学了点东西,但更关键的是赶上了好时候。他出去闯荡的时候,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其他的行业生意都好做。这个时候怎么吹都可以,泡泡吹得越大人家越佩服。在这个背景下,有的经理人年薪几个亿,成为打工皇帝。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的年轻人都放开手脚花钱,因为他们或者在楼市赚到钱了,或者在股票上赚钱了,或者薪水一直在涨,再加上这些年轻人没有过过苦日子,不但要把自己的钱花出去,还要把祖宗三代的钱都花出去。为什么他敢花?因为明天会更好。这个时候他不是“我拿青春赌明天”,而是“我以现在套未来”。
这几年的经济形势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全民高唱洗衣歌,搓得泡沫满山坡”,而最大的泡沫发源地就是华尔街。现在所有的年轻人之所以这么疯狂,这么脱离实际地相信未来如此美好,都是华尔街教唆的结果。华尔街魔力的根源在于能够快速催生泡沫。要创造财富神话,没有泡沫怎么可能?比如说一家网络游戏公司,不管它经过华尔街怎样的包装,我都不相信一个游戏的价值,就能超过我们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积累,就能超过上百年实业资本的积累,就能超过那么多企业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这种网络游戏公司可能有些新的东西,但毫无疑问是华尔街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投资人喜欢这个故事,年轻人也喜欢这个故事,既然后面有人接手,就不妨把这个故事讲下去,,讲得越夸张越有人信。
很多人捧一个人是有可能,但是当大家都来复制这种神话的时候就要出问题了。我认识的不少企业家,很多人以前非常勤恳非常扎实,但是在这个泡沫浪潮席卷之下都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周围都有一帮从海外留学回来,有华尔街背景的人在那里灌输华尔街的点石成金术。有些人原本是个农民,相信土地里面只能长出玉米。而现在他却相信栽下去的玉米能长出金子,栽下去的是大豆,长出来的肯定是钻石。为什么?因为有华尔街作祟。
喜欢谋生:王志刚纵论人生之道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