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漂流中国:最后的漂流 [平装] | |||
漂流中国:最后的漂流 [平装] |
《漂流中国:最后的漂流》编辑推荐:
一次漂流探险,改变一种人生。
他们做到了,你呢?
漂流队员:王石(万科地产董事长、探险家),邓中翰(中国王程院院士),曾强(鑫根资本创始合伙人),吕植(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北大教授),刘鉴强(“中外对话”中国总编辑),文大川(美国漂流专家),杨勇(横断山研究会会长)。
八天八夜的金沙江漂流,动人心魄的亲历笔记。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2007年4月于北京成立,是中国本土的自然保护民间机构,致力于以根植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自然保护实践,推动中国走向生态公平的拐点。山水基于科学,在中国西部生态尚存完好的区域开展实地工作,通过保护自然创造价值,为当地乡村社区带来福祉。并与政府合作,示范生态、经济、社会平衡的新模式;通过来自实地的宣传、产品、参与,将自然保护与中国主流社会连接,获得社会支持,并以有效的保护行动,吸引中国社会对于自然保护的更大投入与长期支持。“山水社”是山水组织的跨界交流平台。通过在山水自然中行走,打破常规的交流,交换真意,从而在享受美好自然的同时,用心回报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刘鉴强,国际媒体“中外对话”中国总编辑。原南方周末记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他的《虎跳峡紧急》对保护虎跳峡起了重大作用。他著有《天珠——藏人传奇》一书。2006年12月,《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对他做了长篇报道。
漂流缘起
虎跳峡紧急
祭酒,长漂
你为什么来漂流
第一次下水
文大川的漂流故事
涉险“麻风滩”
我为河流而生
集体是什么?
王石落水!
王石:探险让我活了三辈子
为金沙江做些什么
上天挑选的婚房
翻船“喇叭口”
打破冷漠
再见,金沙江
代后记
为消失中的河流
我从小生长在黄河边,傍晚常常到河边去玩耍,每次都赖着不想回家,直到落日的余辉在宽阔的河面上散尽——这是我对河流最初的印记。20岁不到我便开始在中国西部的山野里奔走,研究野生熊猫、做自然保护项目……爬山涉水成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和山水的关系犹如肌肤之亲。水尤其是可爱的——从森林厚厚的植被中涓涓流出,汇集成林间跳跃的小溪与山谷中如镜的水面,总是让人的目光流连不已,心情也随之柔和清朗起来。每探访一处新的密林和山谷,就像结交了一个新的好友。然而和水真正的亲近却是2009年4月在金沙江的漂流。
这是一次集探险、科考和环保为一体的历程。来自学术、企业、环保、媒体、探险等不同职业、背景和年龄的29人,聚齐云南丽江,在中甸香格里拉县的大具下水,至宁蒗的阿海上岸,在野外8天,漂程140千米。大家把各自平时的身份和责任暂时搁置一旁,白天逐浪而行,晚上露营岸边,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拥有的是整个大自然——碧水与白浪、深峡与峻岭、阳光与沙滩、清风与明月、与激流搏击的刺激,以及沿岸百姓的淳朴……人与人在一个单纯透明的世界里赤诚相对,感受到的只有彼此间的温暖和友爱,激发的是对灵魂的涤荡和真诚的反思。现代化社会太需要这样的乌托邦,让人们的紧张和焦虑得到释缓,重获灵感和激情,哪怕是短短的8天。
然而美好很快就被粗暴地打破:金沙江中上游至虎跳峡,一个一库八级水电开发项目正在大规模展开。在梨园,水坝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投入建设,江水泥沙俱下,天空黄沙弥漫,当地的少数民族村民已经收到云南省政府要求移民搬迁的通知。在阿海,我们不得不因为江段截流而停止漂流上岸。而事后我们得知,阿海是又一个“未批先建”的水电工程项目,一旦阿海蓄水,我们漂流过的险滩、地质遗迹和村庄将美景不再。一年之后,我们又调查了在阿海上游汇入金沙江的支流水洛河,因为这条河在阿海的环评报告中被指定为受水坝影响鱼类的替代生境。但是我们吃惊地发现,早在阿海之前,美丽如画的水洛河已经规划和开建了11级水坝,随着水电开发修建公路,首先带来的便是无序的金矿开采,这正严重影响着这条河流的生态环境。而所谓阿海水坝的替代生境,则是不堪一击的妄言。
漂流回来的心情是沉重的。金沙江固然拥有令人垂涎的巨大水能资源,但河流绝不只是能源——她更是养育两岸和下游人民生存的资源,是长江特有鱼类和水生生物栖息的生态系统,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迹和自然景观,也是承载多民族文化的媒介。能源也许可以从别处获得,而景观和物种一旦消亡则无法重现。像金沙江这样,用不可替代的自然遗产和人们长远的福祉来换取能源,究竞是不是正当?是不是值得?谁有资格来做此评判?金沙江是中国河流的一个缩影,也是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发达国家对水坝修建利弊的反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无为”需要智慧,人类需要这样的智慧。
从金沙江漂流回来,每一个人都毫无悬念地成为河流保护坚定的拥戴者和践行者,因为那里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我们精神家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许我们今天难以改变金沙江的命运,但是作为亲历者,我们希望把自己在这条河流上的经历、碰撞、感悟和见证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于是便有了这本关于金沙江的故事。——吕植2011年9月20日
我们有必要和读者交代这段深植于我们记忆中的江河现在的命运。
漂流之后,虽经大家共同努力,以文字照片影像多种方式多方游说,但仍无力挽回梨园和阿海水电站的建设进程。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施工,直到2008年才申请环境影响评价的梨园水电站,在我们漂流一年多以后,于2010年下半年截流,进入坝体的施工。
无独有偶,从2009年4月漂流到现在的两年多内,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也一再登上中国环境新闻的头条。
2009年6月,国家环保部叫停金沙江中游另外两座电站——理由是“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在金沙江中游建设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并已开始截流”。环境保护部决定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关会议上指出: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杜绝大、小公司‘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和干支流‘齐头并进’的现象,尤其是西南地区,那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保护压力最大、地质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在开发中,必须结合流域开发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结论,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实行项目环评审批制度,根据环评审批文件指导水电开发项目的环保工作。”
同年,两座电站低调地“补上”了相关手续,继续施工了。其他电站更是以争分夺秒的态势,抢时间催进度地赶着提前完工。金沙江中游规划的一库八级水电站,除了虎跳峡(龙盘)因为过于敏感尚未上马,其他7个大坝都已经在施工中。
漂流之后,我们也一直以民间机构的方式参与梨园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法律程序。山水、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自然之友等机构共同参与梨园电站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序。2010年10月,我们终于收到了施工单位的答复,对于我们提出的梨园电站违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龙头水库方案不定(葛全孝说的领导答应他们绝不上马的那个水库)便开始下游电站施工,淹没与影响虎跳峡和虎跳石等著名景观,影响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影响鱼类繁殖等进行说明。这些答复顾左右而言他,实难令人信服,然而其时,当地的观察者告诉我们,梨园电站已经截流。我们参与的“程序”真的只是程序而已。
为示郑重,2010年底,在向环保部提交对“梨园水电站公众参与答复”的回复时,我们在封面信中写到“金沙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一条有着世界级价值的河流,开发金沙江是关乎中国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大事,理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对可能带来的环境、社会、地质等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和考虑匆忙上马。”
当然,这些,面对已经截流的大江,只是挽歌,金沙江已经“大势已去”。可以说,虽然我们的漂流队伍不乏实力,群情激昂,之后也积极跟进,但是对于改变金沙江的命运,并无实质作用……
和编辑讨论书稿的时候,我一直建议登出一组照片,内容是我们在美丽的河滩上,米哲和Peter Winn为我制作生日蛋糕的过程。使用厚厚铁壁的DutchOver,烧炭,用小树枝生了火,烤出的蛋糕上用事先准备的奶油写字,星空下,大家头灯照射着切蛋糕、生日歌和祝福……编辑说:咱们讲的是一个环保故事,登这组照片是不是显得我们这个过程过于娱乐,不够庄重。可是我难以向读者们解释,这些记忆,在金沙江上的那些枕着江水的声音入睡的日子里,即使想到后来这些河段的命运,却并未让我感到绝望和悲伤,似乎大自然治愈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也采访了曾强、牟正蓬和曾天依,问他们漂流结束两年了,有什么变化,适逢要祝贺曾强和牟正蓬的儿子兔兔刚刚过了百天。他们说: “漂流旅行当时的使命感很强,遗憾的是当时的使命没有实现,梨园和阿海都按部就班地在建。也不能说漂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但是现在有了儿子,总会想,兔兔们长大了,中国还有多少自然遗产可以留给他们这一代。我们年轻的时候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现在故地重温的时候都是在感慨和叹息中完成了旅行。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又在建坝,原来的秘境也会消失。看起来不只当时的金沙江的使命没有完成,而且又有更多地方都消失了。我们当时希望通过关注公益的人士参与,呼吁改变已经进行的事情,难免急功近利,也没有取得实质的结果,但是不能抹杀活动的意义。当时十岁的天依‘偶然’参加了旅行,在她心中种下了种子,对她影响很大。最近天依在学校,自己完成了一个多媒体作业,讲她理解的环境的变化。等天依们长大了之后,很自然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记得我曾经问起一位美国的同行,关于他观察到的中国环境工作有何不同。他说,大家都非常勤奋努力,也非常执着于取得“成功”,但是很多人没有时间去爬爬山,看看河,因为工作太紧张了,要打的“仗”多得打不过来。他说,一位早年保护美国西部荒野的作家Edward Abbey曾经说:仅仅捍卫土地是不够的,可能更重要的应该是去享受它——趁着它还在那里。
行走在中国西部的山水之间,看到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稳定等原因,惯性地无意识地找到破坏的理由,令最后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消失。环境危机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反思和运动,抵抗污染,爱护动物,保留自由流淌的江河。然而,治理、恢复、拯救的脚步,似乎永远跟不上破坏和消失的速度。希望在哪里呢?
很多人说,希望在下一代人,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我觉得,希望在每一个人。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使命”也并不是保护金沙江,而是重新认识和发现我们自己。人在现代社会的焦虑中,只有在自然的怀抱里,才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内心,看到个体和大自然的连接,摒除自大,重获内心真正的平静,并获得绵绵不绝的力量。拥有这样的力量,无论是守护自然,抑或抗争不公,创造更美的世界,那出发点都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怨恨和自我炫耀。到那时,真正的改变才是可能的。
印度著名作家阿拉达蒂·洛伊(Arunidhai Roy)说:另一个世界不光是可能的,而且她正在到来。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等不到看见她的那一天,但是当尘嚣渐隐,我屏息倾听,我可以听到她呼吸的声音。我们籍以此书和读者分享:在金沙江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听到了这声音。
孙姗
2011年10月31日
版权页:
插图:
大家坐在沙滩上,顶着烈日,以自由轻松的方式召开这个“漂流论坛”。孙姗说:“对不同的人来说,这条河激发的是不一样的情感。但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感:乡情。这个‘家乡’不一定是你出生的地方,它也许是你长大的地方,也许是你求学的地方,也许你觉得它是你的归宿,你属于这里。这次我们特别邀请了住在江边的葛全孝大叔,来跟我们分享江边的老百姓对这条江的感情。”
葛全孝粗粗壮壮,个头不高,但声音高亢。他给大家讲起江边老百姓的故事:
我是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吾竹村的,我读过一些书,有一些在外面工作的经历,但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虎跳峡建坝这件事,是我们家乡出去工作的萧亮中告诉我的。我后来参与一些民间组织的学习,了解了大坝移民的信息,学习了《三峡移民条例》。萧亮中对其中有一条最有意见,那就是“农民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安排”。后来我参加联合国的一个大会,对国家能源局一位领导说:我们村民有村民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规定,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水电是市场开发,可以利用国外的资本,也可以利用私人资本,并不是国家专营,为什么不把当地移民看成是开发的经济主体之一?移民为什么一定要搬走?如果由水电公司来安排,应保证移民原有生活水平不变、有发展前途,但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所谓“搬得走、稳得住、能发展”都变成了空话。
但水电公司根本不把当地10万老百姓放在眼里。2006年3月,他们招呼不打,信息不给,就来蛮横地勘察,并威胁老百姓说:“你们废话别说,赶紧找地方住去吧,明年你们的家就在水底下了。”
老百姓生气了,把一些工程人员扣了起来。后来水电公司来跟我们农民对话,承认错误。他们来做这么大的工程,地方州政府不知情,县政府不知情,乡政府不知情,村委会不知情,老百姓更不知情。
但承认错误有什么用?他们还是未批先上。水电利益集团的势力很大.大到地方政府官员都有很大压力,有话不敢讲,有屁不敢放,有意见不敢提。我们给国务院写信,表达我们的意见。地方政府对虎跳峡建坝的问题也重新思考,十七大以后,依据科学发展观,尊重老百姓的意见,最后决定,只要当地大多数群众不同意,政府就不做建站决定。当地老百姓和很多政府官员都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一个说法了。但大家这次漂流也会看到,水电公司仍没有放弃,有几个水坝已经非法动工了,有些百姓已被迫搬迁。
喜欢漂流中国:最后的漂流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