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娱乐至死 [精装]

2013-12-18 
编辑推荐《娱乐至死》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社科类图书奖。陈丹青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娱乐至死 [精装] 去商家看看
娱乐至死 [精装] 去商家看看

娱乐至死 [精装]

编辑推荐

《娱乐至死》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社科类图书奖。
陈丹青 艾未未 周国平 黄集伟 展江 刘擎 陶东风 蒋原伦推荐阅读。

媒体推荐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尼尔·波兹曼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尼尔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讯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
  ——艾未未
在现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应该娱乐的也都娱乐了,在这点上,《娱乐至死》这本书给予了我们一种很好的提醒。
  ——黄集伟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译者:章艳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了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

目录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第七章 “好……现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序言

人们一直密切关注着1984年。这一年如期而至,而乔治.奥威
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忧虑过后的美国人禁不住轻
轻唱起了颂扬自己的赞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不管奥威尔笔
下的噩梦是否降临在别的地方,至少我们是幸免于难了。
但是我们忘了,除了奥威尔可怕的预言外.还有另一个同样让
人毛骨悚然的版本,虽然这个版本年代稍稍久远一点,而且也不那
么广为人知。这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即使是受
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不会料到,赫胥黎和奥威尔的预言截然不同。
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
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
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
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
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
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
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
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
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
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
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
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
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
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
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文摘

版权页: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电,这一点连小学生都知道。众望所归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美国人找到了把电用于通讯服务的有效方法,并由此一次性解决了空间的问题。当然,我指的是塞缪尔·F.B.莫尔斯,美国第一个真正的“太空人”。他的电报消除了州际界线,消灭了地区概念,把整个美国纳入了同一个信息网络,从而使统一美国话语成为可能。
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莫尔斯预测电报将“使整个国家成为一个社区”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电报会产生其他的结果。电报摧毁了关于信息的原有定义,并赋予公众话语一种崭新的含义。亨利·大卫·梭罗是少数认识到这种影响的一个人,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们匆匆地建起了从缅因州通往得克萨斯州的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
事实证明梭罗是完全正确的。他深知电报会创造一种新的话语定义,电报不仅允许而且执意要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进行对话,并且还要求对话的内容与以往印刷术统治下的内容不同。
电报对于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了三路进攻,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
但电报单独的力量还不能做到这一切。如果没有和报纸的合作,电报将信息转化成商品的潜力也许永远无法发挥出来。19世纪30年代稍早于电报出现的小报,已经开始了把无聊素材奉为新闻的过程。这类报纸,如本杰明·戴的《纽约太阳报》和詹姆斯·贝内特的《纽约先驱报》,背离了发表理性政治观点和紧急商业信息的传统,尽管他们的报纸充满了耸人听闻的新闻,但大多是有关犯罪和性的内容。这些“具有人情味的新闻”虽然不能影响读者的决定和行动,但至少是事关当地的,是关于他们熟悉的人和地方的,这些故事往往不需要一定是最新的报道。小报上的这类故事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们的吸引力不在于其时效性,而在于其对于时间的超越。并不是所有的报纸都刊登这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报纸来说,它们提供的信息不仅要事关当地,而且还要具有实用功能——要同读者面临的问题和决定密切相关,并且能帮助他们处理个人和公共事务。

喜欢娱乐至死 [精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