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11-05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对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的理论背景进行了系统整理。对相关的近30种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的理想模型。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去商家看看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去商家看看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田蕾,女,1978年8月生,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期间致力于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之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与评估体系研究”等科研课题。参编《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估》等专著。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重要概念的说明
1.1.2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问题的提出
1.1.3 对IBEPAS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基本内容
1.3.2 论文框架

2 评价方法与评价内容
2.1 概述
2.2 多指标综合评价综述
2.2.1 从实物评价指标到多指标综合评价
2.2.2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2.3 相关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2.3.1 整体性能评价与选优排序
2.3.2 专家打分评价法
2.3.3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权重系统
2.3.4 其他综合评价方法
2.4 建筑环境性能综述
2.4.1 建筑环境质量
2.4.2 建筑环境负荷
2.5 兼顾建筑环境质量与建筑环境负荷的综合评价
2.5.1 建筑环境质量与建筑环境负荷的平衡
2.5.2 对建筑环境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性
2.6 本章小结

3 现有评价体系/方法调查
3.1 概述
3.2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3.3 代表性评价体系深入研究
3.3.1 绿色建筑评分体系(LEEl))
3.3.2 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3.3.3 绿色建筑工具(GBT001)
3.3.4 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价法(BREEAM)
3.4 其他相关评价体系/方法调查总结
3.4.1 欧洲评价体系/方法
3.4.2 北美和大洋洲评价体系/方法
3.4.3 亚洲和非洲评价体系/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建筑环境性能相关评价体系/方法综合分析
4.1 概述
4.2 现有评价体系/方法的时空分布
4.3 分类框架
4.3.1 概述
4.3.2 已有分类方法
4.3.3 新的分类方法
4.4 现有IBEPAs综合分析
4.4.1 体系框架
4.4.2 评价内容与评价对象
4.4.3 评价方式
4.4.4 细节问题
4.5 代表性IBEPAS横向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理想模型
5.1 概述
5.2 相关重要概念
5.2.1 绩效评价指标与特征评价指标
5.2.2 环境标签与建筑环境性能标签
5.3 理想评价体系的特征分析
5.4 理想模型系统框架
5.4.1 系统开发与构成
5.4.2 系统规则
5.4.3 系统指标库
5.4.4 数学模型
5.4.5 相关因素框架
5.5 理想模型工具群
5.5.1 标签工具
5.5.2 设计辅助工具
5.5.3 决策辅助工具
5.5.4 工具之间的独特性与连续性
5.6 本章小结

6 GBAS及其实证研究
6.1 概述
6.2 问题的提出
6.2.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与《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6.2.2 《生态住宅环境标志认证技术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6.3 实证研究
6.3.1 指标相关性与互偿性分析
6.3.2 敏感性分析
6.3.3 权重体系调研与分析
6.3.4 评价结果表达方式探讨
6.4 GBAS综述
6.4.1 各阶段评价版本
6.4.2 简化自评版
6.4.3 配套软件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国情下的IBEPAS(以GBAS为例)
7.1 概述
7.2 国情特殊性的几个方面
7.2.1 气候方面
7.2.2 自然资源方面
7.2.3 社会方面
7.2.4 经济技术方面
7.2.5 建筑环境质量
7.3 关于在我国建立IBEPAS的行业内调查
7.3.1 调查的主要内容与结果
7.3.2 调查带来的启示
7.4 以GBAS为例探讨IBEPAS对中国国情的反映
7.4.1 评价体系的适应性
7.4.2 评价体系的连续性
7.4.3 评价体系的可拓展性
7.5 本章小结

8 GBAS未来发展展望
8.1 概述
8.2 系统规则
8.3 相关因素框架
8.4 评价工具
8.4.1 决策辅助工具(方案阶段版本)
8.4.2 标签工具
8.4.3 设计辅助工具
8.5 评价指标
8.5.1 系统指标库
8.5.2 指标评价方法
8.6 本章小结

9 结语
9.1 论文工作总结
9.1.1 对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的理论背景进行系统整理
9.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及理想模型构建
9.1.3 GBAS深化研究
9.2 论文创新点总结
9.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附录A 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方法调查
附录B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权重系统专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序言

“绿色建筑”(或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建筑理念和建筑行动。但因为国情的不同、地区的差异、时间的不同、理解的差异,各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和范畴有所不同。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绿色建筑,最全面的是查阅该国制定和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标准。一个绿色建筑的案例,只能反映该建筑所采取的一些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即使一本案例集也难窥绿色建筑的全貌;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标准其涵盖的面最宽、最完全。例如,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涵盖五个方面:合理的建筑选址、节水、能源和大气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共有32个评分项目;而15个国家在加拿大制定的《绿色建筑挑战GBC2000》除了资源消耗、环境负荷、室内环境质量、设施质量,还包含有经济性和运行管理。同时,通过评估体系和标准还可以看出对不同方面的关注程度(这又和国情有关),美国LEED对节水和水资源的关注相对较轻,在室内环境质量中没有提到隔声(因为美国人住房大多数是独立式住宅),这显然和中国国情不同。
2001年在建设部科技委员会主任聂梅生组织下,由我主持编写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记得当时曾讨论过名称是“绿色住宅”还是“生态住宅”?后来考虑到“绿色”容易引起一般人的“多多绿化”的误解,决定用“生态住宅”。同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北京奥运提出三个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其中有“绿色奥运”。次年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九个单位参加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科研专题项目启动。此时,田蕾作为我的博士研究生,参加到此项目中来。在完成了该项目之后,我又主持国家“十五”科技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的第一分项:“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田蕾也参加其中,并以此作为她的博士论文选题。

后记

衷心感谢导师秦佑国教授对本人的悉心教诲!导师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对我终身的学术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还要感谢导师多年来对我为人处世方面的言传身教,感谢他对我生活工作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为我提供多次国内外考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宝贵机会。
感谢朱颖心教授、袁镔教授以及林波荣老师对我课题的关心,以及对论文框架和思路提出的宝贵建议。
感谢谷立静、顾道金、陈海波、夏春海在论文写作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要感谢一直默默关心和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父母多年来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与教导,感谢妹妹无微不至的关心!

文摘

插图:


下面,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找到敏感性产生差异的原因。这里,主要对指标评价方式进行分析,结论归纳为表6.18。将指标评价方式与敏感性分析结果结合起来考虑,可以发现,定量分析和采用措施得分率进行评价的指标敏感性较高,而主要采用定性方式评价的指标敏感性较低。原因在于:定量指标判断建筑环境性能是截然的是与非,没有过渡地带,因此,当评价内容设置合理时,能够使不同环境性能的得分拉开差距;措施得分率是一种定性和定量之间的折中产物,同时,采用措施评分率的评价指标一般评价内容比较细致深入,项目较多,因此,也能够在不同性能之间拉开差距;而定性评价指标因为需要人进行主观判断,产生很多模糊地带,人进行主观判断时一般弹性、容忍度比较大,因此会导致这些评价指标的环境性能得分比较集中,敏感性低。

相关阅读: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乐杰著)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朱天心著)

毒医皇后(套装上下册)(纳兰静语著)

学会宽容,人生步步能赢(赵丽荣著)

一分钟摆脱负面情绪(雷杨著)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