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教你认识真实的自我和他人·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 | |||
教你认识真实的自我和他人·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 |
基本信息
作 者:金圣荣 著
出 版 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6-1
版 次:1页 数:230字 数:200000印刷时间:2012-5-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511324160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还是不快乐?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为什么他要这样对我?
那个客户为何临时变卦?
为什么我还是改不掉拖延症?……
与人有关,则与心理学有关
世界政坛首脑、商务顶尖人物都会学的哈佛心理学。学会这些心理学知识,从现在起,全面“改造”你的人生!
哈佛教授100年来秘藏于心的智慧心理学,让你重塑强大的内心,进入正向的快乐人生。
超级畅销书《FBI读心术》作者金圣荣最新力作,教你认识真实的自我和他人。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是如何批量“生产”亿万富翁的?
为什么女人天生就有不安全感?
乘坐电梯时,人们为什么习惯仰头看显示的楼层数?
为何人们无法招架住“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
怎样才能让自己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就改变了对方的心理落差?
第一印象真的能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吗?
为什么出丑效应能赢得别人的支持?
为什么有些报酬反而会让人们的积极性降低?
为什么梦中的景象变成了现实?
为什么人的命运存在巨大的差异?
哈佛大学就是通过如此简单而又带有趣味性的心理测试、趣味心理故事等,将一个又一个严肃、复杂、抽象的心理学现象向人们娓娓道来,而这就使得人们在学习心理学的同时,也被哈佛大学进行的这堂趣味的心理课所感染。
《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从哈佛大学进行的心理课程出发,通过精彩的心理测试、有趣的故事以及科学好玩的实验等,让人们轻松地体验从其他大学或心理学机构学不到的趣味心理课,从而让人们在简单的学习中得以升华,重新审视自身的心理、行为模式及人生走向。
作者简介
金圣荣,社科心理图书作家,2011年先后出版过《FBI读心术》、《FBI攻心术》等著作,位居同类图书榜首。其中《FBI读心术》更是成为连续成为2011年4-9月全国心理图书类畅销榜第一名。随后出版的《FBI攻心术》也位居心理图书类畅销榜前十名。
目录
人被砍下头颅后还会有思维吗?
——哈佛人的怪诞心理学
1. 濒死体验是一道千金难买的大餐吗?
2. 为什么说“60岁的身体,20岁的心”是不好的?
3. 小小骨牌为何能释放如此惊人的能量?
4. 是谁让一块普通的石头变得如此疯狂?
5. 哈佛大学是如何批量“生产”亿万富翁的?
6. 被关注的神奇力量:自动自发产生高效率
7. 不要忽视一颗薄荷糖带来的神奇功效
8. 通过一辆车能够测试出你面对痛苦时的选择
9. 通过“微型人”看你成为有钱人后的心态
为什么女人天生就有不安全感?
——哈佛人的行为心理学
1.“适应环境”现象:人心理上的适应
2. 为什么女人喜欢在大街上挽男人的胳膊呢?
……
媒体评论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保持快乐,对每个人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快乐大师、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丹尼尔·吉尔伯特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 泰勒·本-沙哈尔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人被砍下头颅后还会有思维吗?——哈佛人的怪诞心理学
受刑者在被砍头后是否还有思维呢?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早在1793年,死刑犯夏洛特·科尔戴被刽子手砍下头并提在手上拍打时,他的脸上出现了愤怒的表情。与此同时,当台下有人呼喊他的名字“夏洛特·科尔戴”时,他正要合上的眼睛又张开了,并朝着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他嘴巴也张得很大,而且这样持续了几秒钟后才将眼皮合上。因此,相关学者断定,人被砍下头后的瞬间还是有思维的,大脑中的各种组成部分在短时间内仍然活着。有“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之称的理查德·怀斯曼对怪诞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怪诞心理学是从现实中的不同角度以及超出常规的全新视角出发,向人们展现不可思议或者不为人知的怪诞离奇之事。
1. 濒死体验是一道千金难买的大餐吗?
“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很轻,整个人也随之飞到了天花板上。这个时候,我看见我的躯体正躺在床上,我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他的呼吸和脉搏,并且我们保持着一致的节奏,但是我知道,那只是一个躯壳。”
这是一位心理学家对于濒死的体验,为了能够得出人在死亡之前的感受,他不惜以身犯险,而他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早在穆迪试图让自己通过极限接近死亡来透析濒死感觉之前,美国心理学界就有过这样一个观点:“人是有灵魂的,人在死亡的那一瞬间,灵魂会脱壳而去,整个人的体重减少21克。”
这种观点在业内虽已得到一定的支持,但是却一直没有被真正证实。因为濒死实验对于很多测试者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而那些真正面临死亡的人却又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最后时光交给家人,和自己最亲密的人待在一起。换句话说,濒死实验还处于一种比较浅显的状态之下,早先的“21克”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失败次数远远超过了成功次数。所以说,现阶段我们引用的“濒死实验”都是不完美的。
“能够被记述下来的资料虽然确实是实验者的切身体会,但是工作人员不会让他真的面对死亡,我们要保护每一位实验者的人身安全。更重要的是,这些参与者知道他们不会死亡,所以从心理上来说,他们也不能算是一个即将赴死的人。对于这种现象,我姑且将其称为‘次级濒死感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