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圣经故事(附光盘亚当夏娃日记双语插图本) |
|
|
|
圣经故事(附光盘亚当夏娃日记双语插图本)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页码:20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44709272/9787544709279
·条形码:97875447092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课标双语文库
·附带品描述:附赠MP3光盘1张
内容简介 《圣经故事(亚当夏娃日记双语插图本)》讲述了:《亚当日记》和《夏娃日记》是马克吐温根据《圣经》故事改写的两篇小说。马克·吐温用了十余年时光才完成这两部传世之作,作家以轻快的笔触叙述了亚当和夏娃之间的感情故事,礼赞了自然、生命和两性间的依恋,全篇于朴实中暗藏睿智,于浅显中蕴蓄深沉,于天真中饱含幽默。作品以日记形式讲述纯美的故事,感情真挚动人,行文优美如歌。《圣经故事(附光盘亚当夏娃日记双语插图本)》还配有Lester Ralph为《夏娃日记》所画的插图和F.Strothmann为《亚当日记》所画的插图,均为插图爱好者的收藏版本。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 朗赫恩·克莱门斯,笔名马克·吐温;美国幽默作家,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顽童流浪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等。马克·吐温的文风融幽默与讽刺于一体,既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又不乏对社会的洞察与剖析,既揶揄辛辣,又悲天悯人。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最具美国本土特色的作家”。
译者简介:
曹明伦,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四川省翻译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媒体推荐 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海伦·凯勒
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威廉·福克纳
每个美国人都热爱家庭。如果还能省下点爱来绘别人,美国人一般会选择给马克·吐温。
——托马斯·爱迪生
编辑推荐 《圣经故事(亚当夏娃日记双语插图本)》:世界幽默大师马克·吐温讲述亚当与夏娃的纯美故事,著名插画家拉尔夫和斯特罗斯曼创作传世精品插图,翻译名家曹明伦先生译本。我很想给他弄些那棵树上的苹果……那是禁果,他说我将因此而遭到不幸。可是,我因为要讨得他的欢心而遭受不幸,那不幸又有什么可怕呢?
文摘 插图:
星期一
这个有着一头长发的新造物真太碍事。它总是在我身边闲荡,或在我身后追逐。我可不喜欢这样;我不习惯有陪伴。我但愿它能同其它动物待在一起……今天是阴天,风自东边吹来;想来我们要挨雨……我们?我从哪儿学来这个词?——想起来了——那个新造物就爱用这个词。
星期二
探察了大瀑布。我认为那是这片领地上最美妙的东西。那个新造物把它称之为尼亚加拉瀑布——为什么,我肯定是一无所知。说它像尼亚加拉瀑布,那不是原因,它只是任性和顽钝。我简直没有机会替任何事物命名。
那个新造物总是在我开口之前就说出了新看见的东西的名称。而且它总是用这样一种口吻——呀,那看起来就像是什么什么。譬如说渡渡鸟吧。刚一瞥见那东西它就说:那看起来像只渡渡鸟,毫无疑问,那东西不得不保留这一命名。为此而烦恼使我疲乏,这无论如何也于我无益。渡渡鸟!它看起来和我一样不像渡渡鸟。
星期三
我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避雨的藏身之处,但却不能安安静静地拥有它。那个新造物硬挤了进来。当我试图推它出去之时,它平日里用来观看的两个孔里流出水来,它用手背把水拭去,接着发出一种就像其它动物在悲哀时所发出的声音。
我真希望它不要说话,因为它总是说个不停。这听起来好像我是在嘲笑那个可怜的造物,是对它的轻蔑;其实我并没有那个意思。我以前从未听见过人的声音,任何新鲜而陌生的声音传到这梦幻般寂静的肃穆之地都显得剌耳,都显得不真实。而这个新的声音却靠我那么近;它简直就在我的肩上,在我的耳旁,开始响在一边,接着又响在另一边,可我只习惯于多少离我有点儿距离的声音。
星期五
虽然我尽了一切努力,但命名仍在不知不觉地进行。我这片领地本来有一个非常好的名称,那名称听起来既可爱又悦耳——伊甸园。我现在私下里仍然那么叫,但在公开场合却不再称它为伊甸园了。那个新造物说,这园里尽是树木岩石之景,所以一点儿也不像是个花园。啪说这看起来像个公园,并说只像公园。于是,未经同我商量,这片领地就有了个新的名称——尼亚加拉瀑布公园。我觉得这似乎太粗暴了。可园中已竖起了一块牌子:
请勿践踏草地
我的生活已失去了往日的欢乐。
星期六
那新造物吃太多的果子。我们的果子都快要吃完了,差不多快完了。我又用了“我们”——那是它用的词;现在我也用,因为听的次数太多了。今天早上大雾。我自己从不到雾中去,可那新
……
后记 说来也怪,我最初知晓马克·吐温的大名并不是因为他的《汤姆·索耶历险记》或《啥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而是因为一册名为《夏娃日记》的小书。实际上,当我还是个翩翩少年时,我曾拥有过一册马克.吐温的《夏娃日记》,当然,那是一册中译本,是由李兰女士翻译、鲁迅先生作序、上海湖风书局1931年10月出版发行的。记得当时我曾被那活泼清新、朴实无华的文字所吸引,曾为那优雅明快、令人“开化”的插图而着迷,与此同时,马克·吐温幽默中固有的深沉和凝重以及李兰女士译文中偶尔的疏忽和闪失也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后来,我那册《夏娃日记》被一位学画的朋友借去然后“遗失”了,在那个纸廉墨贱但书却特别珍稀的年头,“遗失”别人的书是常有的事。
事隔多年,我就像想起少年时代的伙伴一样想到了那册小书。于是我在寄往国外的“讨书单”上打出 Eve’S Diary(《夏娃日记》)这个书名。收到赠书时我除了欣喜还感到非常意外,因为我讨的是馒娃日记)),到手的却是《亚当夏娃日记》(Diaries of Adam and Eve),而我以前并不知道马克·吐温还写有《哑当日记》。重读多年前读过的这本小书(这次读的是原文),我依然被马克·吐温的文笔所吸引,仍然为书中优雅的插图而着迷,少年时的困惑也随之释然。我读出了那朴实中暗藏的睿智,感受到了浅显中蕴蓄的深沉,品味到了天真中饱含的幽默,体验到了哀怨中夹杂的讥评。另外,对照借来的一册李兰女士的译本,我发现了李译中的疏忽和闪失。我想,让今天的青年读者也能从这活泼清新、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读出睿智、深沉、幽默和讥评而不留下困惑,新译本的出版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再说,《亚当夏娃日记》本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次一并译出,也好让亚当、夏娃在中国“破镜重圆”。
按理说,把译本献给读者,让读者去见仁见智,译者也就算交差了。但由于多年来中国青年基本上是从教科书上去认识马克·吐温,而教科书上又老是旧调重弹,说马克·吐温先前是一个乐观诙谐的幽默家,后来成了一名悲观绝望的厌世者,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本书的读者再说上几句。我想说的是,马克·吐温的从幽默家到厌世者只是一种现象,从社会批评家到人性研究者才是实质,而《亚当夏娃日记》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日记》出版于1906年,当时马克·吐温正在写他的《自传》,他在自传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我生命的最后25年中,我一直在真心实意地致力于对人类的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我自己,因为在我身上集中了全人类的缩影。我发现,人类的各种要素,没有一项不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身上。就拿和别人身上类似的那些小一点的要素来说,就足够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的考察了。在我跟人类的接触中,我发现凡是别人具备的品质,没有一项我不具备,至于别人和我之间的差别,那只是程度上的变化,防止了单调,如此而已。从广义上说,我们全都一样。因此,对自己进行仔细研究并和别人进行比较,并注意一下差别,我就能对人类有个了解。据我看,这比人类中任何别的成员迄今所了解与揭示的还要更准确些,更广泛些。结果,既然我私下里对自己所作的评论并不高,由此类推,我对人类的评价便是我对自己评价的翻版了。”。《亚当夏娃日记》实际上也是对人类研究的结果。表面上看,让人类的始祖写日记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幽默,可实际上就像有时让实验在真空中进行一样,让人类重返伊甸园亦是一种严肃的研究。马克·吐温正是以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以他那轻松幽默的笔调写出了他的部分研究结果——《亚当夏娃日记》,为两个世纪交替时期的美国男女青年,或者说为全人类的男性和女性画出了变形但已酷似的肖像。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如果读者是读完《日记》才读到这则后记,我建议读者把《日记》再读一遍。那时你也许会发现,当你再读到亚当吃禁果时说:“当一个人食不果腹之时,原则于他并无真正的效力……”,或读到夏娃说:“假若没有爱,即使有智慧也是贫乏的”之时,你将会有一种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