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中国现代诗学范畴

2012-04-1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现代诗学范畴 去商家看看
中国现代诗学范畴 去商家看看

 中国现代诗学范畴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页码:3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306033719/9787306033710
·条形码:97873060337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诗学范畴》系第一部历史考辨与理论建构结合的中国现代诗学范畴学专著。全书立足于中国现代诗学发生发展的实际过程,选取意象论、象征观、音乐性、纯诗说、智性化、契合论、颓废风、晦涩论等基本范畴,分别涉及诗歌的本质特征、审美形态、审美方式、审美价值诸方面,采取历史还原的方法,论从史出,探源溯流,阐精发微,从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和语境深入探讨现代诗学范畴内涵的发生、演变和特征,多维度观照并建构起中国现代诗学的基本体系。无论是观念拓新,方法运用,还是诗美阐发,学理辨析,抑或史料发掘,皆新见迭出,多有创获。全书视野开阔,取材宏富,结构合理,论述详审,分析透辟,见解独到,所述史料翔实、信而有征,所论实事求是、言之有据,表达流畅、生动,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陈希,湖北鄂州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学范畴”,出版学术专著《岭南诗宗黄节》、《选择与变异》,合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等,另有诗集《海上风》和散文作品发表。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诗学范畴》是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引论
第一节 “最落后”的一类
现代诗学的特质——“最落后”的一类——“旧钱铸铜”“从小处下手”——“现代”“诗学”的内涵
第二节 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
西方资源——复杂多元取向——“取法于西文”——古典诗学的通约性——现代诗学范畴的选择——本书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诗学”新解
“中国现代诗学”与“新诗理论批评”的区别——艾略特的启示——“冰山一角”:鲁迅、钱钟书——学衡派与象征主义——吴宓与现代智性诗学——洪深论法国象征诗人
第四节 被遮蔽的现代诗学
被遮蔽的现代诗学——《人间词话》的现代性——“旧诗学”与“旧学新变”——黄节:新式诗学的开始——胡怀琛、朱光潜:民国“诗学”的惯用法——谢无量《诗学指南》的体式——梁启超:“表情法”新论——潘大道《诗论》的新眼光——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的中西会通——朱右白:“复兴唐诗”——蒋伯潜、蒋祖怡:“旧诗之病与诗的新前途”
第五节 “存旧立新”的意义.
“探海灯”与“礁石”——传统与反传统——“存旧立新”:古典诗学的激活——“取法西学”:新眼光、新方法——“求新图变”:新旧对照的观念——“复兴晚唐”:诗歌创作的新途径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诗学的态势
“诗学”的意义——现代化与“西化”——对古典诗学的反叛——晚清诗界革命——“五四”文学革命的策略——形成性影响——历史错位——共时性接受——渗透性状态——接受的位移和变化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
“他者”与“自我”——建构元素——东方因子——现实契机——审美体验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诗学的特质
第三种诗学:“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实践性——西方诗学的超验性、神秘性——中国古代诗学的品鉴性、实用性——中国现代诗学的作者论、当下性、零星式

第二章 诗的本质特征论
第一节 意象论
意象的价值——古典意象:意中之象——鲁迅的“意想”论——现代意象:从柏拉图到克罗齐、萨特——意象主义:视觉意象——新批评:感觉的遗留和再现——现代意象的不同取向——对意象主义的接受——中国意象抒情诗——现代都市诗——意象的变异——契机和动因
第二节 象征说
“象征派表情法”——周作人的“兴”说——朱光潜的“寓理于象”——粱宗岱的“依微拟义”——闻一多的“隐”论——穆木天的“境界”论——“契合”与“物我两忘”——老舍的“心觉”论——袁可嘉的“现实、象征、玄学”说
附学衡派与西方现代诗歌

第三章 诗的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 音乐性
音乐性的意义——“诗体大解放”——李思纯等人的阐述——学衡派的批评——现代诗学的音乐性追求——不同的音乐性:马拉美与魏尔伦——《秋歌》的反响——闻一多:新格律说——李广田的重视——王独清、戴望舒:内在韵律——叶公超论新诗音乐——九叶派:立体的复合
第二节 “纯诗”论
瓦雷里的“纯诗”论——白瑞蒙的审美一超验诗学——钱钟书的论述——中国新诗的选择——“知音”吕天石、朱光潜——李思纯、田汉、周作人的唯美诗学——新月派的“醇正”论和格律说——穆木天、王独清的“纯粹的诗歌”——戴望舒:“整体性”纯诗观——梁宗岱:民族象征诗学的自觉建构——刘西渭、朱自清、邵洵美等人的译介——“纯诗”在批评实践中的新义——“纯诗”不“纯

第四章 诗的审美方式论
第一节 智性化
“圆宝盒”事件:新的美学崛起——现实的契机——宋诗因子——艾略特、瓦雷里的启发——智性诗与哲理诗的差异——智性诗与主情诗的区别——智性与理智之比较——新诗的“情理”纷争——吴宓的介绍——高明的译介——叶公超、卞之琳、曹葆华对艾略特的中国现代诗学范畴——理解——金克木等论“新智慧诗”——徐迟的智性说——穆旦的“新的抒情”——袁可嘉:新诗戏剧化——唐浞:“新生代在涌现
第二节 “契合”说
“契合”与“通感”——最初的译介——穆木天的“交响”说——王独清的“交错”论——梁宗岱的“契合”论——宗白华的“境界”说——唐浞的“意象”建构——袁可嘉的“客观联系物”——超验本体与审美方式——美学福音与东方因子
附1卞之琳:智性的选择与转化
附2冯至:生命的契合与沉思

第五章 诗的审美价值论
第一节 颓废风
“颓废”的含义——音译和意译——吴弱男、宗白华、李金发的译介——周作人的警惕——梅光迪的揭发——新文学阵营的态度——刘西渭、朱自清的解释——“颓废”与“堕落”——对“颓废”的质疑和批评——《金屋》的颓废之花——中国荡子:邵洵美、白采等
第二节 晦涩论
“晦涩”的含义——晦涩与浅白——穆木天、王独清的理解——晦涩与语言——“看不懂”之争——艾略特与晦涩论——袁可嘉论晦涩——沈宝基的肯定——刘西渭的分析——徐迟的变化——晦涩与睡眠和梦
附录中国现代诗学著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现代文学学科已经得到恢复,70年代末拨乱反正的成果已经为学科寻求突破和发展铺出了一条大道。这个时候,“创新”成为现代文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人们不会忘记文学研究中为了创新而掀起的几次激动人心的热潮,诸如“美学热”、“方法热”等。但是,人们好像都不大提起在现代文学研究中还有一股引人注目的热潮,那就是热评“现代主义”的高潮。许多研究者热心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作家“平反”,高度评价他们作品的艺术成就和贡献,阐述其思想意义,提高他们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挖掘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家创作中所受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文学的第一篇标志性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被确定为象征主义之作,郭沫若的早期小说被发掘出最早的意识流手法;拉起了从李金发到“九叶诗人”的一整条现代主义的历史线索,使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现代文学史上三足鼎立,三水分流……那时,现代派几乎等于“现代化”。在大学的课堂上,谁讲授现代主义作家作品,肯定会大受欢迎;谁排斥、低估现代派,谁就成了思想落伍的代表。
然而,当我们大讲特讲现代主义的时候,我们就真懂得现代主义了吗?当20世纪50年代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说起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大概简单的两个词就能概括,一是“没落”,一是“颓废”。公认的说法是,现代主义的出现。
文摘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
范畴是事物的概括性反映,具有认识的深度和宽度——联系性。在具体讨论单个诗学范畴的“主体性”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论述“主体间性”问题,也就是从整体上考察范畴的系列性内涵和特质。诗学范畴是诗学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体现,而诗学体系的发生、嬗变,又制约和支配范畴的形成和走向。
中国现代诗学是以反叛传统、取法西学的方式发生的。中国现代诗学虽源自西方,但发生方式、历史境遇不同,审美追求、地位格局相异,意义走向、升沉消长有别。中国现代诗学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汲取西方诗学,而不是西方诗学的拙劣模仿和生搬硬套。这种“图存求变”源自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内在尺度,立足于本土审美实践,并受到民族文化传统或隐或显的牵制和影响。从建构主体角度看,东方因子、现实契机、审美体验构成中国现代诗学建构的要素。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诗学的态势
“诗学”的意义——现代化与“西化”——对古典诗学的反叛——晚清诗界革命——“五四”文学革命的策略——形成性影响——历史错位——共时性接受——渗透性状态——接受的位移和变化
“诗学”这一概念,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完成于黑格尔。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原来题名“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别于他人的诗学。据此可以推测,亚里士多德并不是西方诗学第一人,在他前后,古希腊不少学者对诗学发表过意见和论述。让。贝西埃等人编撰的《诗学史》说:“在诗学领域,人们几乎自发地引用希腊起源说。”
后记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这部书稿终于杀青。我一直期盼这一刻的到来——最后一次校改书稿,撰写后记,打上句号,阖上电脑,万事大吉。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我的心情并没有半点轻松。案头的资料仍不能清理,心头的疑问尚未释然。
本书引论部分对范畴研究做了预设,实现这些构想,自知不易,只能黾勉为之。中国现代诗学概念繁多而驳杂,范畴的选择,颇费斟酌。本书主要以审美现代性为标准,提炼和阐发的范畴为“意象”、“象征”、“纯诗”、“智性”、“契合”、“颓废”、“晦涩”等,分别涉及诗歌的本质特征、审美形态、审美方式、审美价值诸方面。但不少范畴的意义是多维多向的,很难确定具体的单向度指向,这里的归类是一种相对论列,而不是严格划分,其中肯定有交叉重合甚至不合理之处,恳请会心的读者批评。
中国现代诗学绾聚诗人、批评家的审美追求和理性思考,在民族艺术创造和精神活动甚至社会变革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现代诗学的构成应该涵盖现代中国的所有从现代观点出发、具有现代诗学意义的诗歌批评和理论研究,除了现代的新诗理论批评,还应当包括现代的古典诗词、民间歌谣和外国诗歌批评与理论研究。这部分“现代性”诗学被长期遮蔽和忽视。本书关注20世纪中国古典诗学批评、理论显示的现代性问题,但严格讲,这类诗学不属于现代主义诗学,而只是具有现代性诉求和现代诗学因子。故本书“正论”部分未作阐发。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