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中西诗学源头辨

2012-03-0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西诗学源头辨 去商家看看
中西诗学源头辨 去商家看看

 中西诗学源头辨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1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010081115/9787010081113
·条形码:97870100811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西诗学源头辨》内容简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是近一百多年来西学输入中土以后才真正开始的,其历程可说是既短暂而又艰难。此类比较研究就一般情况而言,多是先从零碎且表层的随机性比较研究开始,然后逐步走向内在的系统性之比较研究。纵观此段比较研究之历史,其研究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孤立的随机性比较研究,论者只是紧紧抓住双方文化现象表层相类似性便直接进入简陋之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又可称为习俗性比较研究,一般是由于急功近利所致。此类研究既无法顾及西方文化之整体性及其底蕴,更无法顾及中国文化体系之悠久历史。其所见者,仅是两种文化现象在其表层某点上之相似性;而其所持者,亦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学问。
编辑推荐 《中西诗学源头辨》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代序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之方法论问题
第一章 诗学与比较诗学研究
第一节 中西诗学与哲学关系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中西诗学与比较诗学研究概况

第二章 西方诗学源头研究
第一节 西方诗学源头的形成
第二节 从西方诗学传统的延续看西方诗学源头
第三节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诗学对西方诗学传统的反叛
第四节 论康德美学与西方诗学传统的转变

第三章 中国诗学源头研究
第一节 中国诗学源头的哲学背景
第二节 中国诗学源头——“诗言志”说
第三节 儒家“礼一乐”文化与诗言志
第四节 道家及佛禅诗学对中国主流诗学传统的补充
第五节 中国诗学形而下的特殊走向

第四章 中西诗学源头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西诗学本体论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中西诗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中西诗学会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
序言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是近一百多年来西学输入中土以后才真正开始的,其历程可说是既短暂而又艰难。此类比较研究就一般情况而言,多是先从零碎且表层的随机性比较研究开始,然后逐步走向内在的系统性之比较研究。纵观此段比较研究之历史,其研究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孤立的随机性比较研究,论者只是紧紧抓住双方文化现象表层相类似性便直接进入简陋之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又可称为习俗性比较研究,一般是由于急功近利所致。此类研究既无法顾及西方文化之整体性及其底蕴,更无法顾及中国文化体系之悠久历史。其所见者,仅是两种文化现象在其表层某点上之相似性;而其所持者,亦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学问。这类孤立的随机性习俗研究,在现当代还是相当普遍的,甚至有时还占有主要地位。二是中西文化根系(发生源头)之比较研究,这是一种颇有见地的研究法。其力求“寻根溯源”,“万法归一”,让一切差异均回到“原点”上显示出来。“五四”之后,许多有功力的学者均走这一条路。无疑地,从事物发展的“根源”上进行比较研究,抓住“源头”之关键,这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其不足之处,则是没有从“完全成熟的形态”上去察其同异,亦即没有把握住马克思所说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之方法论。三是对中西文化体系之双方,分别进行历史发展中之体系性研究,在此深厚基础上,再准确地选择双方最接近之突破口,由点而面,由内向外地进行“针对性”(开拓性)之研究。在此之中,不识中西双方之体系性研究,需要有深厚的功底与力度,就是选择那突破口,也需极具卓识。甚至可以说,选择突破口之卓识,往往是此类比较研究成败之关键。由此言之,此类研究笔者称之“三大块”研究。即中西比较研究中的双方,各是一块(中一块,西一块),中西之交汇处是新的一块。这是比较研究中论者之新发现,足可构成某种新学说、新体系。此类研究,王国维开其端,而牟宗三集其大成,终于成为中西文化(哲学/美学)比较研究之一代范式。
目前国内中西文化(包括哲学、美学、诗学、文论等)之比较研究,大体上说,就是以上所言之三大类型:一是随机性之习俗研究;二是根系发生论研究;三是“三大块”之深度研究。目前中西文化比较十分热闹,但多是这里所指的第一类研究。如果只停留在此类随机性之习俗比较研究上,除了热闹之外,便是一片混乱,即使工夫花得再多,所得也甚少。故我们必须抛弃急功近利,抛弃追新求奇,走向二、三类型之比较研究,这才是正途——承接前贤大师之业,走王国维、牟宗三之路。序言将深入探讨中西文化比较中的两个大问题:一是“三大块”之比较研究范式问题;二是中西思维方式、理论结构形态之差异问题。
文摘 第一章 诗学与比较诗学研究
不同的诗学体系和诗学观念往往与它们所依赖的文化传统、哲学、美学以及文学艺术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一经形成,则会形成自身的理论构架和理论指向,产生强大的传统力量,并在这个传统的影响下继续发展。中西诗学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拥有各自民族的艺术规律和审美规范,因而都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由于人类的文学艺术实践具有相通的特点,因此不同诗学体系之间具有令研究者颇为惊叹的共同的、并可相互沟通的特质。
西方诗学的逻辑体系,无疑也是相当高大完满的,但中国古代诗学的纲目体系也是植根深远的。中‘国古代诗学的纲目体系,必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三纲八条目挂上钩,才能理顺其间的关系,也才能穷尽纲目之底蕴。由“源”看“流”,或由“流”溯“源”也无不可,“流”与“源”的存在与延伸必然具有同质性。这就是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的通古今之变是来源于“究天人之际”,其目的是为了“成一家之言”。
后记 论著从开始写作到现在最终脱稿历时有七年之久,这当中我的导师劳承万先生为本书提出了诸多建议,并特意为比较文学的“三大块”问题问题写了一篇关于方法论的论文,现在特此将这篇论文放在论著前面作序言。如此,序言也是在6年前就写好了。现在终于要出版,也算是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与研究的总结与纪念。对论著写作的诸种缘由,我的导师劳承万先生在序言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为此,对于这本书最终能够出版,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劳承万先生,感谢他“诲人不倦”的教师品格。
另外,我的另一位导师叶华年先生也为这本书费了许多心血。叶老师详细阅读了著述的每个章节,给我提了很多修改意见。叶老师谦虚谨慎的高尚品格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
著述后面的三篇附录,前两篇是本人读书时的习作,都是在这篇论著之前完成并发表的,收录在此算是对自己开始中西文学研究的纪念。附录三是本人应《人文杂志》刊物邀请而写,评论我的导师劳承万先生学术生涯的论述,一并在此附上,希望能以导师的学术态度对待自己未来的研究。
由于本人能力及精力所限,论著中还有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展开和论述,希望能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继续完善。另外,书中难免存在不当或是谬误之处,真诚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斧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