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散论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诗学散论 |
|
|
|
诗学散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532551026
·条形码:97875325510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文史哲研究丛刊
内容简介 有关诗学的研究古已有之,然从宏观而言,不同时期的研究者由于所持不同的社会理念,所以往往有诸多新见;而从微观上来看,研究者个人见识阅历有所不同,对同一现象所关注的视角亦有诸多差异。有鉴于此,作者就中国诗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乃至不同文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挖掘,给人以颇多启示,当亦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诸如作者对“先秦儒家的中和诗学观”、“东晋僧诗”、“四声复议”、“唐太宗的雅正诗学观与贞观诗风”、“刘长卿诗歌美学特征”之议论,足令读者从中收益匪浅。
作者简介 陈顺智,男,1957生,湖北石首人,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4年高中毕业下放农村,1976年进入工厂,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此后师从胡国瑞教授、刘纲纪教授,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美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及中国诗学的研究。出版有《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刘长卿诗歌透视》、《魏晋南北朝诗学》、《东晋玄言诗派研究》、《唐诗》、《宋词》、《黄鹤楼集校注》及译著《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史》等近18种。
目录 序
第一章 先秦儒家中和诗学观
第一节 文质彬彬的文辞观
第二节 情止乎礼的伦理观
第三节 情信辞巧的美善观
第四节 兴观群怨的效用观
第二章 屈原“乘龙”的神话背景与巫术意义
第一节 神话背景
第二节 巫术意义
第三节 目的指向
第三章 宋玉赋的自然观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畏怖的自然观念
第二节 亲和的自然观念
第四章 东晋玄言诗的兴衰邅变
第一节 东晋玄言诗发展述略
第二节 东晋玄言诗兴盛的原因
第五章 东晋僧诗
第一节 东晋僧诗的概况
第二节 东晋僧诗的内容
第三节 东晋僧诗的意义
第六章 陶渊明诗歌之真、淡、简
第一节 陶诗之“真”
第二节 陶诗之“淡”
第三节 陶诗之“简”
第七章 玄学理论与诗学形态
第一节 玄学本体论与《文心雕龙》
第二节 《文心雕龙》之道即玄学之道
第三节 刘勰“意象”论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含蕴
第四节 玄学虚静说与文学创作心理
第八章 四声复议
第一节 四声与转读
第二节 四声与清谈
第三节 四声与四象
第九章 唐太宗的雅正诗学观与贞观诗风
第一节 唐太宗的雅正诗学观
第二节 唐太宗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贞观诗坛的诗风
第十章 大历诗歌的美学取向
第一节 社会心理特征
第二节 审美特征
第十一章 刘长卿诗歌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意境
第二节 风格
第三节 体裁
第四节 诗集版本考
第五节 诗歌重出考
第十二章 李渔曲论的诗学观念
第一节 李渔的传奇观
第二节 李渔曲学价值观
第三节 李渔的曲学批评思想
……
序言 顺智是我的同门师弟。这话听起来似有居大之嫌,但却是实事求是的。所谓同门者,同出于胡国瑞先生之门下也;所谓师弟者,他比我晚一届,又小了我十多岁。但换个角度看,我们又可以看作“同年”,因为我们都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批入高校的学生,不过他在大学,我在研究生班而已。我得到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他则于大学卒业后考入研究生班。我的导师胡国瑞先生这时有空了,便又收了两个弟子,其中一个便是顺智。所以简直可以说顺智就是我的“接班人”。这一点顺智即使不甘愿,也只好“俯受”了。哈哈!予岂好居大哉,予不得已也!
我和顺智虽堪称“同年”,但在武大读书时却并没有见过面。直到1994年我已在台湾政治大学任教,回内地来作学术交流,在武大中文系宴请老师和老同学们时,才第一次见到他。其时他已经留系任副教授了。以后又见过两三次,大都在我返校开会的时候,也都没有来得及深谈。直到2001年8月,顺智到台湾来参加在成功大学举办的第四次魏晋南北朝学术研讨会,特地到台北我的山居来玩,不但喝茶聊天,而且住了一宿,我这才算是真正认识这位师弟了。
文摘 第二节情止乎礼的伦理观
先秦儒家对感情要规范以礼,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对诗乐特质的正确认识。诗乐是先秦最为发达的艺术种类,它们都以表现情感为主,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以雕塑、戏剧、史诗等模仿艺术为主,基于不同的创作实绩。故后者多主艺术模仿说,而前者多主抒情说,“诗言是其志也”、“歌咏是其情也”。另一方面先秦儒家还认识到诗乐“其感人也深,化人也速”③的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于是他们竭力将艺术变成教化的工具,自然也就要在艺术中塞进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来约束情感。第二是儒家不同于法家,它们不以刑政为主,而以德政为用;不作外在暴力强制,而主张内在的情感教育,通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④来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所以,作为以抒情为主并能影响人们情感的诗乐艺术,当然被他们利用,充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诗教、乐教;当然也要用统治阶级的“礼”来约束诗乐中的情,使之归于雅正,符合其利益要求。“恩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等,即是“情止乎礼”的具体体现。
“思无邪”本出于《诗经·鲁颂·驷》,后孔子藉以评价《诗经》,从此成了孔子对《诗经》的总看法,也体现了先秦儒家对艺术的批评原则。正是“情止乎礼”的表现,成为儒家中和文艺观的具体运用。它作为高度概括的总结,既不绝对无余,又确凿不移。唯其不绝对,故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唯其确凿不移,故有相当强的原则性。《论语集解》引包咸注云:“归于正”,正与无邪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述。关于邪、正的具体标准,孔子早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