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变革管理:实现卓越绩效的途径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企业组织变革管理:实现卓越绩效的途径 |
|
|
|
企业组织变革管理:实现卓越绩效的途径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300047033
·条形码:97873000470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当今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应当如何实施和管理变革过程才有利于实现持久的改进效果,这是本书所讨论的主题。
企业的变革实质上是要从当前的不满状态转变为一种理想的状态。本书首先对于企业变革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剖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集中探讨了要跨越横亘在传统企业与理想模式之间的鸿沟所必须实现的三大转变,即在企业的行为方式上,实现从传统的“生产-销售”(make-and-sell)模式向聚焦于顾客的“察知-应对”(sense-and-respond)模式的转变;在企业的内部运营上,实现从纵向的“职能碉堡”方式向横向的过程导向的转变;在对人员的管理上,实现从被动的“指挥与控制”向主动的“活性化与自我控制”的转变。这三大转变是从根本上改进组织绩效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焦叔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1963年出生于山西。1983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3-1986年在工厂工作。1986-1989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3-199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主要从事质量管理,标准化、一般管理学和组织变革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兼任中园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质量协会理事。
媒体推荐 致谢
在本书成稿过程中,杨文士教授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我的同事和朋友李晓光、张雁、徐京悦、时宝东、陈运涛、汤彬、陈敏、林洪等也同我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书中也融入了许多他们的观点。在此谨致衷心的谢意。
焦叔斌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变革是企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有关企业与企业管理若干基本问题的认识
第三节 历史的回顾与启示
第二章 卓越企业模式与组织变革的框架
第一节 戴明、彼得斯等人的观点
……
文摘 书摘
五、对于企业性质的认识
现代经济学对于企业的研究基本上有两种学说。一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另一种是产权经济学的企业组织理论。厂商理论认为企业是生产者,是能够进行合理的生产决策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的目的便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组织理论是科斯(Coase)首先提出的,在其1937年出版的《企业的性质》一书中,他提出了“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价值的替代”的著名观点。科斯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将一部分市场交易纳入到组织内部来实现,通过对一部分市场交易的替代以节约交易费用。就研究方法而论,厂商理论是将企业作为一个处在市场中的独立的卖方,着重分析厂商与其他市场进入者的关系及厂商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组织理论则是将企业作为与市场并列的经济组,着重分析企业产生的原因、企业的性质及边界,企业内部的等级制,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所有权与控制的分离等。
经济学家们对于企业的观察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认识。他们把企业视为获取最大利润的单个的人,一个旨在获取最大利润的单个的决策者。此外还假定,企业都有一个(或多个)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企业以“理性的”方式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企业的职能就是将经济投入转变为产出。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是既定的。特别关注投入和产出方面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化。①事实上,这种有关企业或公司的规范模型只是在一些有限的场合下才是适宜的。在传统的公理论中,至少存在着两个难点。其一,这个理论中有关激励和理性的设想是与现实不符的。获得最大利润是否是复杂组织的惟一目标,这是个问题。其二,正如赛耶特和马奇所言,“公司论中的‘公司’与实际的企业公司相比,我们找不出多少一致的特点。这个理论中没有复杂的组织,没有控制的问题,没有标准操作程序,没有预算,没有主计员,没有富有雄心的‘中层管理’。”他们还指出:“在现代市场社会中,对价格、产出、产品系列、产品组合、资源分配以及其他经济变量等做出经济决策的不是企业家个人,而是公、私机构的复杂体。许多这样的决策都是在大型的、多职能的、人们称之为公司的复杂的组织之内做出的。这些都是简单的事实。它们可能不是经济理论所关心的事实,但现实世界中有复杂组织做出决策的过程与经济理论对他们进行解释的方式之间存在的不同点为持续了几十年的争论提供了材料。”①现实中的许多情况下,人们将这个理论滥用为实际组织与管理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