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

2011-09-1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 去商家看看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 去商家看看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508373737
·条形码:97875083737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是作者长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的总结。书中通过对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农村建设进行总结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展望,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十条理念,并着重论述了新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发展规划、乡(镇)域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冶与风貌保护规划、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依据和要求,同时编人专章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管理。在分析农村住宅居住形态具有独特的厅堂文化、庭院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基础上,阐明了新农村住宅蕴含着使用功能的双重性、持续发展的适应性、服务对象的多变性、建造技术的复杂性和地方风貌的独特性五大特点,指出了新农村住宅不同于仅作为居住生活的城市住宅,不是洋房,也不是别墅。《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农村住宅的设计原则、指导思想和各项设计要求,是一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读物。《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适合于广大农民群众阅读,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管理干部、建筑师、规划师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和对新农村建设的基层管理干部进行培训的教材。
作者简介 骆中钊,福建惠安人,1939年生,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专业(6年制),1984年参加九三学社。
退休前曾任建筑部村镇建设试点办公室副主任、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总建筑师。
1993年~1997年任“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村镇住宅综合技术”课题负责人,并于1994年负责《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编制,任第一起草人。以“传承民居建筑文化苦行僧”为题被《中国建设报》授予“2002年中国楼市精英”。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点亮空间——2006年全国家居设计电视大赛”专家评委。荣获福建泰宁“荣誉市民”和福建龙岩洋畲村“荣誉村民”称号。
现任北京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总建筑师、研究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部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毕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兼厦门分院名誉院长、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顾问。
编著关于村镇建设、传统建筑文化、家居装修和建筑技术知识等著作40余册。主要著作有《古今家居环境文化》《现代村镇住宅图集》《小城镇现代住宅设计》《小城镇建设设计丛书》《建筑工程施工知识自学丛书》《实用家居装饰丛书》等。
目录
前言
1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1.1 旧中国的农村建设
1.2 新中国头八年的农村建设
1.3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农村建设
1.4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农村建设
1.5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建设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十条理念
2.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3 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2.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5 强调城乡差别和统筹发展
2.6 协调新农村建设和农房建设的关系
2.7 开发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游”
2.8 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2.9 强化耕地保护措施
2.10 发掘地方潜力营造特色

3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前期工作
3.1 新农村与新农村建设规划
3.2 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其工作内容
3.3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4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准备工作

4 新农村建设规划
4.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
4.2 新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发展规划
4.3 乡(镇)域总体规划
4.4 城镇建设规划
4.5 村庄建设规划
4.6 住宅小区规划

5 村庄整治与风貌保护规划
5.1 村庄整治的意义
5.2 村庄整治的原则
5.3 村庄整治的内容
5.4 村庄整治的方式
5.5 村庄的风貌保护规划

6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6.1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6.2 古村落保护内容和保护规划的作用
6.3 古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

7 农村、农业、农民与新农村住宅
7.1 农村、农业、农民
7.2 什么是新农村住宅
7.3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7.4 新农村住宅的居住形态和建筑文化
7.5 弘扬民居的建筑文化创造富有特色的时代农宅
7.6 更新观念做好新农村住宅设计

8 新农村住宅设计
8.1 新农村住宅的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8.2 新农村住宅的分类
8.3 新农村住宅的功能特点和各功能空间的特点
8.4 新农村住宅的平面设计
8.5 新农村住宅的剖面设计
8.6 新农村住宅的立面造型设计
8.7 新农村住宅的门窗设计与通风
8.8 新农村坡地住宅
8.9 新农村住宅的经济技术指标
8.10 新农村生态住宅的设计

9 新农村的建设管理
9.1 新农村建设管理的观念、重点和机构
9.2 新农村的规划管理
9.3 新农村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管理
9.4 新农村统一组织、综合建设管理
9.5 新农村环境管理

附录A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例
附录B 新农村并联式住宅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
序言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农村建设经过了农房建设、村镇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三个阶段,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最为显著的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为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缜密思索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政策的全面升华,是对农村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新要求,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指导思想。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会议的精神再一次阐明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方向和措施。促进农村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期有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就必须立足现实,勇于创新,努力做好提升农业价值的文化产业,进行新农村农业文化产业的创意规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才能确保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前提上,才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抓紧落实,用不畏艰难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入基层脚踏实地的作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理念、艰苦奋斗勤奋工作的态度、科学创新勇于实践的思想,在规划中抓住重点、努力实践、摸索经验、积极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文摘 1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1.1 旧中国的农村建设
1.1.1 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振兴探索
我国的农村,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时有兴衰。早在13世纪,曾有一波斯人说过,中国“大都小邑,富厚莫加,无一国可与中国相比拟”。这种赞誉,在当时可能是当之无愧的。但是,由于封建势力的长期统治、帝国主义的侵入、兵连祸结,农村经济多次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村舍被焚,大批农民背井离乡,田园荒废,茫茫千里,鸡犬不闻。历史上曾经相当繁荣的许多小城镇,由于农村的破坏、战争的摧毁,处于严重衰退之中,有的化为废墟。直到解放前夕,广大农民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旧中国,面临农村的破产,一批文人、学士也发起过振兴农村的运动。河北省定县的米迪刚、米鉴三早在清代光绪28年就提出了振兴农村的运动,由于指责过多,试验中断。随后,一批受西方教育和社会思潮影响的文人、学士也大造舆论,推动乡村运动,并各有独立的宗旨,主要有:
一是以教育家陶行之为代表的乡村生活改造。他于1927年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历经三年,无果而终。1932年又组织了乡村改造社,这一努力也没有成功。
二是以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派。1924年在保定道的22个县推行平民教育,并于1926~1936年在定县创办了平民教育实验室。虽然有好的愿望,但由于解决不了当时农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经济问题而告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