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分类选讲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唐宋诗分类选讲 |
|
|
|
唐宋诗分类选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2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9787040215731
·条形码:97870402157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使用对象:高校中文系学生,爱好者
·丛书名:中国古代文学分类选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唐宋诗分类选讲》为“中国古代文学分类选讲”系列教材之一,是一部以全面介绍和品析唐宋诗歌为主旨的专门教材。书中采用分类编排的形式,将唐宋诗歌分为赠别思归、情爱悼亡、言志咏怀、贬谪流放、忧民伤乱、边塞战争、咏史怀古、山水田园八大类型,注重点、线、面的结合,兼顾各类型诗歌的总体特色和发展流变,而以对作品的解读分析为主。全书论析深入、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既富学理性。又具通俗性,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和基础知识为旨归。
《唐宋诗分类选讲》既适用于高校中文系和校级通识课程的教学,也可作为文史爱好者了解唐宋诗的欣赏生读物。
目录 二、沉沦凄凉之哀
三、痴情难托之悲
第四节 唐宋情爱悼亡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第三章 咏物言志
第一节 沿袭与新变:初唐咏物言志诗
一、咏物范围全面系统
二、兴寄艺术日趋成熟
第二节 多彩的繁荣:盛唐咏物言志诗
一、自我品格的象征
二、审美情趣的寄托
三、多种艺术能力的融合与创造
第三节 变化中的发展:中晚唐咏物言志诗
一、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
二、个性意识的极度张扬
三、内敛式文人情趣的
全方位展现
第四节 借物议论、因物寓理:宋代咏物言志诗
一、立意新巧n
二、针砭深刻
三、寓理精妙
第四章 贬谪流放
第一节 悲凉郁愤的唐代贬谪诗
一、宫廷斗争与初盛唐逐臣
二、政争、党争与中晚唐逐臣
第二节 逆境中走向超然的宋代贬谪诗
一、王禹俑等人与元祜逐臣
二、和战之争中的南宋逐臣
第三节 唐宋贬谪诗歌的情感走向与艺术特征
一、贬谪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走向
二、唐宋贬谪诗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忧民伤乱
第一节 苛政、桃源与各类人物画廊
第二节 泣诉历史的唐代诗人
一、“穷年忧黎元”的杜甫
二、“惟歌生民病”的中唐新乐府派
三、“诗旨未能忘救物”的晚唐诗人群
第三节 忧民伤乱诗的宋代流变
一、先天下忧的北宋政治诗人
二、爱民复忧民的采风诗人范成大
三、关心民瘼的南宋“江湖派”
第六章 边塞战争
第一节 唐代边塞战争诗
一、突破宫廷,初涉大漠
二、戎马豪情,群星璀璨
三、盛唐余音,时露悲凉
四、低沉萧瑟,气格顿衰
第二节 宋代边塞战争诗
一、调杂唐音弱,塞角咽边声
二、惊尝国破味,难状乱离情
三、感愤思报国,深哀泣黍离
第三节 唐宋边塞战争诗小结
第七章 咏史怀古
第一节 唐代咏史怀古诗
一、班左余绪,以古写今
二、讽时寄寓,兴象玲珑
三、抚事兴慨,议论初起
四、追光蹑影,理性反思
第二节 宋代咏史怀古诗
一、由唐风到宋调的过渡
二、意深理透的大家手笔
三、咏史明志与精巧运思
四、沉痛坚贞的咏史余响
第三节 唐宋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第八章 山水田园
第一节 唐代山水田园诗
一、孟浩然:唐音的代表
二、王维:隐者之诗
三、李白:壮美山水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四、事事关心:从杜甫到白居易的田园农事诗
第二节 宋代山水田园诗
一、妙喻与灵动:苏东坡的山水诗
二、集大成之作: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三、自然与活法:杨万里的诗趣
第三节 唐宋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原因与价值指向
第九章 体制格律
第一节 唐宋诗的体制
第二节 唐宋诗的押韵
一、韵与韵式
二、韵部
第三节 唐宋诗的平仄
一、调与声调说的由来
二、近体诗的平仄
三、近体诗的拗救与拗体律诗
四、古体诗的平仄
第四节 诗句的对仗
第十章 名著导读
第一节 总集类
第二节 别集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在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学中,有两个要项值得关注:一是体裁,一是题材。体裁关乎形式,题材关乎内容。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属于体裁的范围;而送别思归、边塞征旅、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才子佳人、负心婚变、神仙道化、英雄传奇、神魔志怪、世态人情、公案侠义等,都属于题材的范围。体裁与题材又是紧密相关、互为体用的:一方面,独特的题材往往会导致旧体裁的变易,甚至催发新体裁的产生;另一方面,特定的体裁也必然会对其所表现的题材形成制约,并影响其风格特点。
无论是体裁,还是题材,受不同时代文化精神、美学追求的影响,都有一个发展流变的过程,并在某一历史时段达到顶点,成为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和主题。先秦时期,四言诗、骚体赋和散文独步文坛;两汉以还,散文、乐府、五七言诗与各体赋代有变化;发展到唐宋,诗与词成为最受人瞩目的文体样式;降及元明清,戏曲与小说勃兴,双峰并峙,平分秋色。近人王国维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考·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伴随着体裁的变化,各类题材也日渐成熟、丰富,几乎涉及社会、政治、人生、自然的各个方面。而每类题材,不仅各有其鲜明的特点,还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以诗、词而论,边塞征旅诗在盛唐时期最为昌盛,咏史怀古诗则在中晚唐大行其道,北宋时期的词作多吟唱情爱相思,到了南宋,抒发悲愤壮烈的爱国情怀便成了词作的一大特点。而就总体来看,“诗庄词媚”则可视作诗词两种文体风格的基本分野。如果变换视角,调整思维,就可以发现:题材与体裁、风格、时代不仅紧密关联,而且各类体裁、题材都是可以作为专题展开论述,构成若干部文学小史的。而从文学的体裁和题材人手,也不失为一种了解各体各类文学特点的有效途径。
中国文学史,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形成了以文学史和作品选相辅相成来把握文学史的成熟模式。
文摘 游子思归而终得实现的例证,并不罕见,许多送别诗所送的就是归里的游子,如杨炯《夜送赵纵》即明言“送君还旧府”;陈子昂《送客》说“江南多佳树,归客赠生平”,可知所送之客将归洞庭故里;黄庭坚《送王郎》诗想象被送者“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说明王郎此去是回乡。此外,有不少送别诗从题目即可见出是送人还故乡,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范成大(1126.-1193)《送周子充左史奉祠归庐陵》、杨万里(1127-1206)《送王监簿民瞻南归》、姜夔(1155-1221)《送刘帅归蜀》等。这些归客都将踏上归途,都是思归情怀的实践者。张籍《贼平后送人北归》诗有“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句,以虚笔拟写出了游子久客他乡终于归来的欣慰。诗人自抒归里情怀的当以贺知章(659-744)《回乡偶书二首》为代表,其一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久客伤老是历来人们对此诗主旨的体认,其实未然。作者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离家赴进士试时年已三十七岁。因而从实际情况看,不可把“少小”泥读为少年。特别是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那个时代,三十七岁足以称为中年。但对于八十六岁的老人来说,回望五十年前的离家远游,称为“少小离家”却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是五十年岁月沧桑的体认。对于农耕社会成员而言,叶落归根是一种共同的梦想;功成身退作为士子的又一个梦想,所退的最终目的地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家乡是人生起点也是终点。
后记 唐宋诗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一环,而以分类选讲的形式,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对其重要题材在唐宋六百年间的发展流变予以考索、勾勒、分析、解说,由此形成若干专题文学史,这似乎还是第一次。就此而言,这部教材只能算是对文学史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其中不成熟、不到位的地方一定还有很多,故真诚地欢迎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本教材由尚永亮申请立项、整体策划、组织编撰。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徐挥社长、迟宝东博士参与其事,予以多方面的支持。参加本教材撰稿的人员全部是近二十年来毕业的文学博士,现多数已为国内各高等院校文学院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兹依其所撰章节在本书中的次序,说明如下:导论:尚永亮(武汉大学);第一章:李乃龙(广西师范大学);第二章:舒红霞(大连大学);第三章:傅绍良(陕西师范大学);第四章:尚永亮、周尚义(湖南文理学院);第五章:姜剑云(河北大学);第六章:戴伟华(华南师范大学);第七章:李浩、张文利(西北大学);第八章:刘明华(西南大学);第九章、第十章:尹占华(西北师范大学)。尚永亮通读并修订全稿。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张宝、王凤玲、叶黛莹、程建虎诸君在查核引文方面做了不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