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 |
|
|
|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305062681
·条形码:97873050626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讲述了:中国封建官僚政治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孕育、产生、完备、衰败的必然过程。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从萌生到确立,经过了五六百年的漫长时间,这使我们想起了道教的传说,据《神仙传》等书中说,被道教奉为最高主神的老子,是其母怀胎八十一年(或说七十二年)之后才出生的。宗教家可能认为这是充分吸取了营养,而在我们看来恰似个怪胎。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也是如此,相对于其先的贵族政治而言,它是个“新生儿”,但因它在“母腹”中孕育过久,一生下来就不免带有浓郁的旧色彩。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从春秋时代萌生,直到汉代才逐步完善,其间经历了数百年之久。
编辑推荐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贵族政治的崩溃和封建官僚政治的产生、完善
一、贵族政治的崩溃首先是政体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二、宗法制下贵族的蜕变是贵族政治崩溃的重要原因
三、官僚政治萌生的条件
四、官僚政治从萌芽到确立的过程
五、官僚政治的完善及其作用
六、两千年特殊时期的官僚政治
第二章 中国皇权政治与封建官僚政治
一、中国专制主义皇权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皇权政治的显著特征
三、皇权的极端自私性质
四、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五、皇权政治对官僚政治的控制、调节
六、皇权操纵下的官僚体制的本质
第三章 士与官僚政治
一、士人阶层的产生
二、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对官员的影响
三、士人忧患意识的传统对官员的影响
四、士人官本位意识的传统对官员的影响
五、士人的崇古传统与官僚政治
六、士人求名意识与官僚政治
第四章 诸子学说与官僚政治
一、法家与官僚政治的形成、发展
二、道家学说与官僚政治
三、阴阳五行学说与官僚政治
四、墨家学说与官僚政治
第五章 儒、佛、道与官僚政治
一、孔、孟对官僚政体的“设计”
二、荀况的儒学与官僚政治
三、汉儒之学与官僚政治
四、儒学重新崛起与宋明理学对官僚政治的重构
五、道教与封建官僚政治
六、佛教与中国封建官僚政治
第六章 封建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
一、汉代创立的选官制度及流变(上)
二、汉代创立的选官制度及流变(中)
三、汉代创立的选官制度及流变(下)
四、九品中正制与官员的选拔任用
五、科举制与官员的选拔任用
第七章 官员的管理与官僚政治
一、历代官员的考核与官僚政治
二、官员的任期、叙用、铨选与官僚政治
三、封建官员的升迁降黜与官僚政治
四、官员俸禄制与官僚政治
第八章 官员的监察制和官僚政治
一、监察制是皇权克服官员离心倾向的产物
二、历代官员监察制的不断强化
三、官员监察制的变异
第九章 官、僚、吏与官僚政治
一、关于“官”的诠释
二、官僚是一个特殊的阶级
三、关于“僚”和“胥吏”
第十章 官员的理想和追求
一、理想、追求及其含义
二、特殊时代官员对“功名”的追求
三、长期和平稳定时期官员的“功名”追求
第十一章 官僚的知识、学问
一、特殊时期官僚的知识、学问
二、和平稳定时期官僚的“应世之学
三、和平稳定时期官员们的“真学问
四、官员晚年之学
第十二章 官僚的生活
一、古代官员的经济生活
二、官员的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
三、官僚与官僚之家
第十三章 官僚政治与民众
一、“民”的本质特征与特殊时期的官僚政治
二、长期和平时期的官民关系
三、民众对清官、明君的期盼和“创造”
第十四章 官僚政治与新贵族政治
一、新贵族政治的产生与特征
二、新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第十五章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的特征
一、官僚具有奴仆和主子的两重性
二、对上负责与形式主义
三、利益与朋党之争
四、机构膨胀,冗员充斥
第十六章 从法的本质看官僚政治下法治的困境
……
文摘 至此,在他开国定天下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功臣几乎捕杀殆尽。据野史说:朱元璋的太子反对他乱杀人,认为“杀人太滥,恐怕要伤了和气”。朱元璋说:“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朝内朝外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呀!”屡立功勋的大臣如何转眼间成了“天下的坏人”?就因为帝王认为他们对其家天下存在某种威胁或潜在的威胁。即使功臣们的权力构不成威胁,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才能也是一种威胁。因此,与其说因功臣们有碍于帝王家天下的统治,倒不如说是帝王们极端自私的阴暗心理构想出了许多“谋反”的假想敌。
二是在其家庭内部,帝王同样是极端自私的。任何人,哪怕是父子之亲,兄弟之情,夫妻之爱,一碰到帝王的权力神经,无不头破血流,甚至命丧黄泉。历代那些昏聩之君、庸碌之主姑且不谈,即以某些经常被史学家称道的“明君英主”而论,哪一个不是自私之极?一个带共性的现象是,汉武帝、唐太宗、清康熙等英明之主,都曾亲手废除了自己所册立的太子。如果探究其原因,无非是与帝王的个人利益、个人权力相关。汉武帝因相信“巫蛊”,认为太子用巫术诅咒他,而又不听太子申辩,将太子刘据逼到谋反的路上;唐太宗因钟爱另一个皇子魏王李泰而逼得太子李承乾谋反;康熙两次废太子允扔,大抵皆是如此。至若唐太宗本人,为了夺取皇帝的宝座而杀长兄(太子),杀弟弟,逼父亲退位,哪里还有什么父子之谊、骨肉之情!
帝王们为了保住“家天下”的终极目标而不择手段,对官僚政治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首先,帝王们从自私的心理出发,总是要按照皇权的接替模式引导官僚为“世代富贵”而努力,这样官僚的世袭和变相世袭就不可避免的了,这也就直接否定了官僚政治形成过程中的“任人唯贤”原则。汉王朝初期,官员长期任一个职务,有的达数十年之久,这似乎还可以归结为制度的不完善。据《汉官仪》所载,汉朝初年就规定:“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就是说,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郡太守、中央的九卿皆为二千石,三公为万石)只要任职满三年,就可以任用一个儿子(或侄子)为朝廷的郎官。郎官虽为下级官员,但以后一步步升迁,仍可跻身显要位置。譬如,西汉以“不辱王命”著称的苏武,因父亲苏建为二千石而做了郎官,后升迁至中郎将;萧望之也靠这条路步人官场,后升迁至廷尉;他们的子孙又可以援引这个制度再做官——官员的变相世袭现象产生了。汉代这个制度叫“任子制”,宋代则有类似的“恩荫制”——每逢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