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历代帝王家训 |
|
|
|
历代帝王家训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9787802284739
·条形码:97878022847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青少年
内容简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课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通常称为“家训”,自周至清,仅目前可见的就有262篇、部之多,其中帝王之家的家训就有十余种。而那些以历史和传说面目出现的家训更是数不胜数。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明太祖、清太宗……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踏下坚实脚印的帝王都用家训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教育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家训,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社会精英。
这些帝王家训曾经是中国历代皇族童蒙时期的必修课,它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而且可以启迪童蒙,矫正孩子们的人生方向。
不可否认,在帝王家训当中存在着过分强调封建意识,忽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的糟粕。但剔除这些糟粕后,我们就会发现,传统家训的绝大部分内容已经积淀为整个民族的人生智慧,透射出永恒的理性之光。我们不能否认,在帝王当中也有许多平庸者。为什么一个王朝凭举国之力都无法造就一个好的帝王?究竟帝王教育的缺失在哪里?这样的教训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历代帝王家训》谈古论今,深入浅出,融汇了几十位成功帝王的教子方法,结合现代家教现实,把帝王家训和现代家教的精华溶为一炉,打造出一本视角独特、创意新颖而又实用的家教书。
媒体推荐 金钱和地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而好的家训却是孩子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产。
帝王教育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融会了全民族教育结晶的精英教育,而我们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正是这种精英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一本站在了教育颠峰俯视教育现状的好书!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蓝棣之
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出征的号角,前面有漫漫的人生之路等待着他去开拓。这本书就能赐予他出征前的一切营养,用强壮的体魄和睿智的头脑去战胜所有的对手,赢得辉煌的人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博士 马寅卯
这是第一本着眼于当今教育现状的把帝王教育平民化的教育读本。当作者用挑剔的眼光把封建的教育糟粕筛落,就有了这本适应时代发展、汇集古今帝王教育要义的书。
——《在北大听讲座》系列品牌书主编 文池
编辑推荐 金钱和地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而好的家训却是孩子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产。
传统文化回归大潮中,一本蕴涵着国学理念和教育黄金法则的教子指南——
教育之施,首重童蒙。“童蒙养正,圣功也”。从童稚时期即施以中华民族通天彻地的中正智慧教育,是一种神圣功业。
如果父母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孩子站在父母的立场看问题,父母对孩子施加的教育是最见效果的。
良好的家训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而且可以启迪童蒙,矫正孩子们一生的人生方向。
目录 第一编 周文王家训
眼不视恶物,耳不闻淫声——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用父母的榜样力量养成孩子的好习惯
司其过以亏其膳——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要时时处处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教育孩子宽以待人
第二编 汉高祖家训
“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汉高祖手敕劝儿勤学的启示
倍年于汝者,皆拜——培养出一个孝亲尊老的孩子
亲其师,信其道——让孩子学会尊敬师长
第三编 汉文帝家训
下之化上,疾于影响——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厚葬破业,重服伤生。吾甚不取”——塑造一个没有虚荣心的孩子
以已为是,则自衰——教育孩子脱离自以为是的漩涡
第四编 汉武帝家训
尝而后知其甘苦——打造孩子的探索精神
寇可往,我亦可往——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第五编 汉光武帝家训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教育孩子宽厚待人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教会孩子富而不骄
第六编 魏武帝家训
生子当如孙仲谋——榜样的力量
德行堂堂可为师友——为孩子寻找到良师益友
恃才放旷的代价——帮孩子克服掉骄傲情绪
长大能善。必用之——激励在家教中的作用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施加给孩子的错误人生观
第七编 汉昭烈帝家训
养不教,父之过——刘备教育失败的教训
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孩子要从小处着手
勿以善小而不为——培养一个善良的孩子
唯贤唯德,能服于人——注重对孩子的品德、人格教育
第八编 隋文帝家训
“江南为橘,移之江北则为枳”——家庭教育当中“虎父犬子”的怪圈
强梁门庭多不肖——预防孩子的残忍与不肖
第九编 唐太宗家训
教子重身带——言传身教的力量
富由俭约来——塑造一个崇尚节俭的孩子
非慈厚无以怀人——宽容,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宽大其志——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
玩物者必丧志——不要让孩子掉进贪玩的泥淖
第十编 宋太祖家训
仁慈待人——赵匡胤遗训碑的启示
从善如流者昌——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人背信则名不达——诚信,孩子的人格助长剂
第十一编 元太祖家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锤炼孩子的意志力
临敌不用命者。虽贵必诛——培养一个遵守纪律的孩子
变则通——赋予孩子创新意识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教育孩子学会团结友爱
文武兼济——协调发展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第十二编 明太祖家训
教子以德,规诲过失——切莫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
重言传,亲力行——给孩子一次体味“艰辛”的机会
纵欲败度。奢侈移性——力戒纵子奢靡
勤则成,怠则废——改掉孩子懒惰的毛病
黜异端以崇正学——对孩子的兴趣要加以引导
至强则折——朱元璋“强势教育”的失败
第十三编 清圣祖家训
求道之心,乾乾不息——勤奋好学造就未来人才
敦孝弟以重人伦——培养孩子遵从孝道
字字成诵,不肯自欺——康熙好学不倦的启示
第十四编 清高宗家训
一叶障目则不见泰山——不要忽视孩子的自负心理
以德遗后者昌,以奢遗后者亡——父母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惜物”教育
第十五编 慈禧太后家训
越庖以代俎者戒——不要防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抑则溢——注意把握孩子的逆反心理
扰其政则毁其身——保护孩子的自主性
……
序言 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拥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过人智慧和好学精神的“好孩子”。而要塑造出一个“好孩子”又谈何容易?喧嚣的时代和功利的氛围给了孩子们太多的“时代性格”:自私、懒惰、厌学、偏执、好斗……当一个“坏孩子”出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似乎只有无奈地叹息。在这个时候,我们把目光投向曾经哺育了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国学。在许多处于开放最前沿的城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众多教授国学的私塾。当背诵传统经典的朗朗读书声再次回响在华夏大地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惊叹传统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教育之施,首重童蒙。“蒙以养正,圣功也。”从童稚时期即施以中华民族通天彻地的中正智慧教育,是一种神圣功业。而家训,正是实现这种神圣功业的载体。古语说:“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这就是家训在古代教育当中的地位。对于帝王之家而言,尤其如此。纵览历史,每一位彪炳史册的帝王都是在良好的皇室家训教育当中产生的。要得到先皇的青睐和万民的拥戴,他必须是纭纭皇子当中最出色的一位:他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睿智的头脑、坚定的毅志、渊博的学识和宽厚的胸怀。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深得国学精华的帝王家训教育。因为帝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驾御万里江山,赢得名留青史的文治武功,所以,帝王之家的家训融会了国学教育的最精髓部分,在这样丰沛的思想营养哺育下,一个个时代巨子应运而生,彪炳史册。
文摘 第一编周文王家训
眼不视恶物,耳不闻淫声——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帝王是如何造就的?让我们的目光注视在一位伟大帝王的身上,他就是消灭殷纣,造就周朝的周文王。《史记》记载:文王能“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父)、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西伯能遵从先人之法,继承祖先的业绩,礼贤下士,日益强盛……殷纣王恐其不利于己,将其囚禁。在摆脱纣王的控制之后,周文王先后征伐犬戎、密须、耆国、邗、崇侯虎等国,并自岐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县),为讨伐商纣、建立周朝奠定下了稳固基础。周文王是一位睿智、坚定、胸怀大志的帝王,那么是谁造就了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可圈可点的帝王?
让我们的目光投向周文王的母亲大任。史书记载:“昌之生母为挚任氏之中女太任,有贤名……”周文王的帝王教育从他生命旅程的第一刻起就在无声无息当中开始了——史书记载,在大任怀孕的时候,她眼睛不看邪恶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健康的音乐,嘴里不说恶语脏话,只听品位高雅的音乐。她认识到,母亲所接触的外界事物都会感应给胎儿,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接触“恶”的事物就会产生“恶”的孩子,接触“善”的事物就会产生“善”的孩子,以形象、声音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大任确实可以称得上“中国胎教第一人”。在这样良好环境的浸淫下,周文王一生下来,就很聪明,并且在日后成为了一代开国君王。
“眼不视恶物,耳不闻淫声”——大任的做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给了所有的为人父母者深深的启迪。历代思想家都是教育家,无不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它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胎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是古人对家庭教育的一种深刻认识——“环境在潜移默化当中造就孩子”。
孔子说: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个人的生活、成长和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好环境让孩子受益,不良的环境往往让孩子迷失方向。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由于他的家居住在墓地旁边,他从小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于是,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但到了市集居住后,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于是,孟子的母亲决定再次搬家,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在学校环境的影响下,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