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一卷轻:五代诗人与诗风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逍遥一卷轻:五代诗人与诗风 |
|
|
|
逍遥一卷轻:五代诗人与诗风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1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11353501
·条形码:97878113535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逍遥一卷轻:五代诗人与诗风》研究五代诗,视之为当时社会文化成分之一,援引中外学者之理论以阐述其说。先统计五代诗人、诗篇、诗集之数量以证当时诗歌之广泛流行;次分析五代诗之主题内容,以见一时之史实;继讨论五代诗风格之特点,最后综合其说,以为五代诗乃唐诗转型至宋诗之其中阶段也。全书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乃椎轮之于大辂欤!
作者简介 罗婉薇,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并曾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修毕专业教育证书课程。毕业十多年,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现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教研范围主要为历史、文学和语文,学术论著有《侯方域研究》、《中文传意(基础篇及写作篇)》(与同事合著)等。另曾多次参与在香港、中国、德国、美国、澳洲和雅典等地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中文或英文发表的论文约三十多篇,包括《次韵诗的起源及早期在中日韩的发展》、《历史上的侯方域与(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之比较》、《侯方域的出处论》、 《“炎”(Inflammation)的历史》、The Simpler the Better?-Revisiting the Simpli fied Characters Controversy、The Placenta as Medicine:An Example ofDaoist Pharmaceutics,A Princess and a Highway Man-Uyghurs in the Han-Chinese Imagination。
编辑推荐 《逍遥一卷轻:五代诗人与诗风》是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五代诗学兴盛的情况与背景
第一节 从诗人、诗歌、诗文集的数量看五代诗学概况
第二节 五代社会诗学蓬勃的具体现象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五代的尚隐诗
第一节 隐遁山林的抉择
第二节 五代诗人的隐退生活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五代的咏史诗
第一节 咏史诗辨名与分类
第二节 咏史诗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五代咏史诗兴盛的背景
第四节 五代咏史诗的内容特色
第五节 五代咏史诗的其他特色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五代诗风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唐诗宋词,一代文学,论者殊多,可可胜数。五代居唐、宋之问,乃唐诗之木流、宋词萌芽之时也。五代词人,若韦(庄)、牛(希济)二家、南唐二主(李琛、李煜),研究之者不少,惟五代诗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娼妓樵渔,虽数逾五百(见《全五代诗》),一般文学史书,罕有言及,故率多靡闻,而当代学者,嚆矢沦之,盖二三人耳,然则五代诗有待吾人探赜也。
古人评五代诗,讥其“诗格卑弱”、杂乱无章,是从体制言之,其与唐诗相较,确属如此,但从其内容观之,则可反映时人之心态与社会状况者,如时主失政、国家紊乱、追求名利、醉心享乐、遁世隐居、访道求仙等,殆有助研究五代之史事与文化也。
本书研究五代诗,视之为当时社会文化成分之一,援引中外学者之理论以阐述其说。先统计五代诗人、诗篇、诗集之数量以证当时诗歌之广泛流行;次分析五代诗之主题内容,以见一时之史实;继讨论五代诗风格之特点,最后综合其说,以为五代诗乃唐诗转型至宋诗之其中阶段也。全书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乃椎轮之于大辂欤!
文摘 插图:
第二节五代诗人的隐退生活
诗人或选择完全隐遁山林,或于官闲时寄情山水,总之他们的退隐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其中的社交活动也十分频繁,或互相赠答酬对,或聚众游宴,或寻僧问道,他们的共通点是读书、嗜酒、抱着闲赏的心情,并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旷达、博学、高洁。①他们期望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乐趣,享受闲适。五代诗如何表现这种生活形态,即为本节之内容。
一、宗教生活宗教予人精神上的慰藉,大凡遇到不如意的事,总会向宗教寻求出路,希望得到解脱,取得内心的平静。唐末五代是昏溷乱世,但释道两教都非常兴盛。有人寻仙访道、炼丹制药;有人栖身梵宇、访僧论道,总之,佛道二家成为“退隐”生活中——不论是不事王侯的隐,还是公退归静的隐——主要的精神栖泊之所。
(一)求仙访道。炼丹制药
关于五代的道教,有谓:“五季之衰,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难解散,经籍亡逸,宫宇摧颓。”②但考之史实,又不尽然。卿希泰的《中国道教史》云:
五代十国的帝王,也因袭唐代的风气,崇信道教。他们在战火纷飞,自身朝不保夕的年代,尤寄希望于道教神灵庇佑,进行了许多崇道活动。③不但五代(梁、唐、晋、汉、周)官方的崇道活动不绝如缕,就算是十国中的吴、吴越、闽、南唐、南汉、前蜀、后蜀等国君主,亦大都崇奉道教,大举斋醮道场,甚至炼丹合药,批准度道士员额,设置崇玄生员等。
后记 这本书是根据我二零零一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五代诗研究》增删修订而成的。现在回头看,从最初选题、拟题、搜集资料、研读书刊,到下笔撰写,那段日子过得十分充实,我既要应付学校的教务和授学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后期更怀了女儿。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伴着我挑灯夜读(写)的,便只有一桌子的书和那台电子计算机。时间虽然紧绌,但是在那些不眠的晚上,精神却特别畅旺,每每晨光曦微时,稍作休息便上班去。现在屈指一数,原来那已是上世纪的事了,能不叫人唏嘘!
这次萌生将博士论文出版的念头,委实要感谢论文指导老师陈万成教授的鼓励和支持。陈老师不但在我修读博士学位期间,谆谆教诲,而且总在我对学术前途感到困惑时,给我极大的安慰和劝勉。犹记得最初搜集五代诗人的资料时,老师总是提醒我多看书,多做资料搜集的功夫,不必急于求成,多了解背景才能较准确地掌握到五代的特殊精神面貌。经老师提点后,我乘假期之便,特意跑到台湾的国立中央图书馆看书和阅读论文,因而取得极大的收获,在台北独个儿生活的日子,也让我得着极宝贵的经验。追随恩师这么多年,他对学问追求的执著和坚持,是我这个小徒终生学效的楷模。是次出版,更蒙恩师挥笔题签,实在受宠若惊,感激之情,难以言传,惟望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向前,不辜负老师的厚爱。
筹备出版此书时,得蒙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教授、珠海书院中国文史研究所所长何沛雄老师和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前主任单周尧教授慨允赐序,不胜感谢。在香港大学肄业期间,得到何教授和单教授两位学者的教导,得益匪浅。毕业多年,每年总与同学约请何教授雅叙数次,聆听教益。另亦有幸于不同的学术研讨会上,与单教授相遇,每次老师总是慈祥和蔼地关心学生的近况和教学工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是次亦得到两位老师的提点,就书稿内容提出宝贵的意见,这都令我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