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模式与路径选择 |
|
|
|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模式与路径选择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505875739
·条形码:97875058757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努力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为我所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已载入中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并且成为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的战略需求和评价指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对促进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各领域实现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作用于创新过程的各类资源要素,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以及各类服务资源等。从分布领域看;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于科学界、产业界、大学和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互动中,而科技资源则主要作用于科技界。然而,当前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尚缺乏有效整合,资源在部门、地区间分布还处于“分散”状态,未实现高效率的产出;配置主体功能缺位现象和错位现象较为严重,在科技创新资源的公共和私人投资部门,主体介入角色定位不清,政府、大学、企业和中介组织等主体间没有形成有机互动的协作关系;配置机制不完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具体配置和使用中,还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书将基于国际视野下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趋势与实际状况,着重分析近些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实际状况、存在的问题;采用相关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系统地研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机制、模式和路径选择等问题,并以北京地区为案例分析对象,探讨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特点和路径选择。
本书由8章组成。
第1章为导论,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系统研究了科技创新资源的属性与分类、配置的主体和方式,建立起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领域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在分析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归纳、比较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特点和问题,系统研究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近些年来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采用因子分析、BBC和CCR方法下的DEA模型和曼奎斯特指数测算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能力、效率以及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三者的效率变化情况。
第4章采用委托-代理机制和团队信息结构模型探究了创新资源配置中不对称信息结构的形成以及对资源配置造成的影响,本书设计建立了改善后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信息结构模型。为本书研究并建立多主体协调互动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5章从资金配置机制、主体监管机制、人才使用机制和中介服务机制四方面,运用不完全信息博弈方法翔实地研究了机制设计的方法和机制实施对策。研究发现:资金配置机制中,政府补贴下的产学研联合研发资金配置比单纯把资金配置给某一个主体更具效率;主体监管机制中,形成双向互动的动态监管方式有利于规避中国当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寻租”、“创租”和道德风险问题:人才使用机制中,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动的畅通平台和途径是优化人才使用中的信息结构,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中介服务机制中,要强化公众监督和政府监管,同时要优化中介组织的内部运作流程,从根本上提高中介组织的服务动力。
第6章从政府主导型、企业拉动型和产学研合作型等三种类型,研究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模式,并采用动态计量方法研究了产学研合作这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果。研究得出:政府支持下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较为理想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同时,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比政府单独支持企业或者大学所产生的效果要明显。
第7章系统研究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问题。首先阐释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路径依赖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突破路径依赖的关键要素,进而提出了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总路径以及几类重要资源配置领域的路径选择。以北京地区为例,研究了区域性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问题。
第8章提出了全书研究的结论以及更好地促进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对策。
作者简介 李应博,博士,任教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区域经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政策、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部委横向课题以及地方委托课题。已出版专著1部,合著著作3部。在国内外核心(重要)期刊以及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编辑推荐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模式与路径选择》是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理论架构
2.1科技创新资源的分类与属性
2.2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
2.3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第3章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3.1国际视野下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整体趋势和概述
3.2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发展状况
3.3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问题
3.4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评价
第4章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信息结构
4.1信息结构的内涵
4.2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不对称信息结构的形成
4.3信息结构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
4.4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信息结构设计
第5章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机制设计
5.1配置主体的监管机制
5.2资金配置机制
5.3人才配置机制
5.4科技中介服务机制
第6章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模式
6.1政府主导型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6.2企业拉动型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6.3有效制度安排下的产学研合作
6.4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果评价
第7章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
7.1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路径依赖
7.2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路径选择
7.3案例分析:北京地区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第8章 全书结论与政策建议
8.1主要研究结论
8.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序言 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有力支撑。正因为如此,关于科技创新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国内学术界十分重视的研究领域。关于科技创新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方法多种多样,对创新资源配置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涉及到综合运用资源配置与科技创新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比较多,但比较系统地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尚不多见。
李应博博士撰写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模式与路径选择》一书,以信息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为主要工具,采用博弈模型、计量经济模型等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机制、模式和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建立起了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理论架构。同时,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学工具进行阐释,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规范研究方法,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科技创新问题的较深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李应博博士的研究也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文摘 插图:
第2章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理论架构
2.1科技创新资源的分类与属性
2.1.1科技创新资源的分类
广义上来讲,创新是融合各类生产要素、经济要素、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有机过程,包括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地区创新和国家创新的不同层次,以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等不同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差别主要在于:科技创新是从整个国家的宏观层面界定的,而技术创新倾向于微观组织,尤其是企业内部的创新。但无论是哪个层次、哪个领域的创新,都少不了创新资源的使用。创新资源包括了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和可利用的所有资源,各种创新资源的组合方式和结合效率决定了创新绩效(宁连举、牟焕森,2006)。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人文资源和条件资源(基础设施)等(谭清美,2004)。它是创新经济要素、制度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陈健、何国祥,2005)。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不同: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各节点协调分配和使用各类技术创新资源的活动(刘永清,2006);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则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出发,来研究宏观体系中的资源配置,这也是本书研究的立足点。
在一些研究中,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往往被等同视之,甚至认为有科技资源优势,就会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忽略了对技术创新规律的研究。科技资源配置是指各类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领域、过程、空间、时间上的分配和使用(丁厚德,2001)。事实上,科技创新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作用于创新过程的各类资源要素,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以及各类服务资源等,它需要面向市场、面向实际的生产力。即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科技资源配置都是要实现资源配置主体在合适的时空范围内的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促进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